在充斥著不確定性的世界裡,悲觀主義總是顯得更有說服力。當我們聽到經濟衰退、地緣政治風險或企業破產的消息時,很自然地會感到擔憂,甚至開始為未來做最壞的打算。打開社群媒體,各種預測災難即將來臨的聲音此起彼落,更加深了我們的焦慮。然而,在《致富心態:關於財富、貪婪與幸福的20堂理財課》(The Psychology of Money)中,Morgan Housel 提醒我們,悲觀主義雖然看似理性,卻可能讓我們忽略了人類社會的適應力和創新能力,反而錯失了機會。他認為,真正的樂觀主義並非盲目相信一切都會變好,而是相信即使面對挑戰,隨著時間推移,我們仍然有能力找到解決方案,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Housel 指出,人們傾向於放大負面消息,因為壞消息往往比好消息傳播得更快、更廣泛。媒體為了吸引眼球,也經常誇大風險和危機,加劇了社會的焦慮情緒。股市上漲 1% 可能只是新聞頭條中的一閃而過,但下跌 1% 卻會成為頭版頭條,並用醒目的紅色字體提醒投資人注意風險。這種現象並非偶然,因為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對威脅保持警惕是生存的必要條件。心理學家 Daniel Kahneman 也指出,「損失趨避」是人類的天性,我們對損失的感受遠比獲得更為強烈。想像一下,損失一百塊錢帶來的痛苦,遠比獲得一百塊錢帶來的快樂要強烈得多,這也說明了為何人們更容易被負面消息所吸引。
然而,過度強調負面消息可能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決策。Housel 以 2008 年的石油危機為例。當時,國際能源總署(IEA)首席經濟學家 Fatih Birol 語出驚人地預測:「2030 年,中國每天將需要 9800 萬桶石油。目前全球一天生產 8500 萬桶,而且可能永遠無法產出更多。這就是全球的石油儲量。」換句話說,按照當時的產能和消耗速度,不到 20 年,全球的石油就會被消耗殆盡。這種悲觀情緒迅速蔓延,導致油價飆漲,一度突破每桶 138 美元,創下歷史新高。投資者紛紛恐慌性拋售股票,市場一片哀鴻遍野。
然而,Housel 指出,這些悲觀預測者忽略了一個重要因素:市場的自我調節能力。高油價刺激了新技術的研發,例如水力壓裂和水平鑽井,這些技術讓原本難以開採的石油變得更容易取得,也大幅降低了開採成本。此外,高油價也促使人們尋找替代能源,例如太陽能、風能和電動車,進一步降低了對石油的依賴。結果,全球石油產量不減反增,到 2019 年,美國的日產量甚至從 500 萬桶增加到 1300 萬桶,全球原油產量每天超過 1 億桶,比當初悲觀預測的數字還要高出許多。
Housel 指出,悲觀主義者往往只關注當前的趨勢,卻忽略了人類社會的適應力和創新能力。他以飛機的發明為例。1889 年,《底特律自由報》斷言「飛機似乎不可能出現」,因為「大自然已經到達這個極限,就算盡最大努力也無法超越」。當時,許多科學家也認為,讓比空氣重的物體飛起來是違反自然規律的。然而,僅僅六個月後,萊特兄弟就成功試飛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徹底推翻了這些悲觀的預言。更有趣的是,當時人們對這項發明並沒有給予太多關注,甚至認為這只是一種「意義不大的把戲」。報紙上雖然有報導萊特兄弟的飛行實驗,但卻鮮有人意識到這項發明將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多麼巨大的改變。直到幾年後,飛機的軍事和商業價值才逐漸被認識到,並迅速改變了交通運輸、戰爭方式和世界格局。
這個例子說明,人類的進步往往是漸進式的,而非一蹴可幾的。我們很容易因為眼前的困難而感到沮喪,卻忽略了那些正在悄然發生的改變。正如 Housel 所說:「一夜之間迎來悲劇很常見,但一夜之間迎來奇蹟卻很罕見。」悲觀主義者往往只關注那些突如其來的負面事件,卻忽略了人類社會在面對挑戰時所展現出的韌性和創造力。
當然,Housel 並非主張我們應該忽視風險,或是盲目樂觀。他強調的是,我們應該對人類的適應力和創新能力抱持信心,並相信即使面對挑戰,我們仍然可以找到解決方案,創造更美好的未來。過度的悲觀只會讓我們裹足不前,而適度的樂觀則可以激勵我們不斷進步。
Morgan Housel 在《致富心態》中提醒我們,悲觀主義雖然看似理性,卻可能讓我們錯失機會。真正的樂觀主義並非盲目相信一切都會變好,而是相信即使面對挑戰,隨著時間推移,我們仍然可以找到解決方案,創造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