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致富心態:關於財富、貪婪與幸福的20堂理財課》一書中,Morgan Housel 提出了一個核心觀念:金錢的真正價值,不在於數字的累積,而在於它為我們帶來的選擇與自由。這個觀念看似簡單,但卻揭示了許多人在追求財富時忽略的本質問題。賺錢的目的,並不是讓你每天坐在家裡數鈔票,而是讓你有能力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無需看別人的臉色。這種自由與彈性,才是財富的真正意義,也是我們應該深入理解的核心概念。
Housel 在書中提到,金融世界與其他領域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在工程學或物理學中,事物有固定的法則可循,例如橋梁坍塌的原因可以被精確地分析與解釋。但在金融領域,人的行為才是主導一切的因素,而人的行為往往是不可預測且具有高度主觀性的。Housel 提到,當他在金融危機爆發後試圖理解事件背後的原因時,發現無論多麼言之鑿鑿的解釋,都會有另一個同樣可信的反駁。財務並不像物理學那樣有固定的法則,而是充滿了來自人性的不確定性與矛盾。
這種不確定性讓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我們的財務決策,往往並非基於理性數據,而是受到情感、經驗與價值觀的深刻影響。例如,人們為什麼會在空頭市場谷底時清空持股?並不是因為數學模型告訴他們這是最佳選擇,而是因為他們回到家後,看到家人的痛苦,開始懷疑自己的投資是否正在危及家人的未來。同樣地,債台高築的原因也不僅僅是利率或經濟條件,更多時候是因為人性中的貪婪、不安與過度樂觀。
Housel 還引用了兩位經濟學家的研究,指出人們的投資決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成長過程中的經濟經驗。這些經驗,特別是在年輕時期所累積的,會深刻影響一個人對風險的態度。例如,出生於1960年代的美國人,在十幾歲到二十幾歲這段塑造價值觀的關鍵時期,經歷了物價飛漲超過三倍的高通膨時代。他們親眼目睹薪水的增幅遠遠追不上生活成本的上升,這讓他們對通膨產生了深刻的恐懼。而出生於1990年代的人,則處於一個通膨率始終維持在低水準的時代,對他們來說,通膨可能從未成為需要擔憂的問題。這種不同世代間的差異,形塑了對財務風險的不同看法。
這些經驗不僅影響個人的投資行為,也讓我們以截然不同的視角看待世界。Housel 提到,電腦試算表可以模擬股市崩盤的歷史頻率,但無法模擬你回到家後,看著小孩,懷疑自己的錯誤決策是否會影響他們未來的感受。歷史研究可以讓我們理解某些事件,但如果沒有親身經歷過那些情感烙印,便無法真正體會箇中道理,也難以改變自己的行為。
這讓我想到,作為一名資深的管理者,我們在制定策略時,是否也常常因為自己的過去經驗而被限制住?我們是否因為曾經的失敗而變得過於保守,或者因為過去的成功而過於自信?Housel 的觀點提醒我們,經驗固然重要,但它同時也可能成為我們思維的枷鎖。如何在尊重經驗的同時,保持對新事物的開放態度,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挑戰。
然而,對這些觀點的反思也讓我意識到一個潛在的矛盾:如果我們的財務選擇是基於自由與彈性,那麼過於依賴過去的經驗,是否會讓我們失去探索新機會的勇氣?例如,那些在金融危機中失去一切的人,可能會選擇終其一生都避開高風險投資,但這種過度保守的態度,是否也可能讓他們錯失了未來的成長機會?
Morgan Housel 在《致富心態》中,透過對人性與財務行為的深刻剖析,讓我們重新思考財富的意義。金錢不僅是數字的累積,更是選擇與自由的象徵。然而,我們的財務決策往往受到過去經驗的深遠影響,如何在尊重經驗的同時,保持對未來的開放態度,是我們需要不斷學習與反思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