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開始往往要從一個人的內心開始談起
長時間的孤獨真的會使人生病嗎?我的答案是不會。但,長時間的生病卻會造成一個人的孤獨。這邊指的生病並不是在醫學上的定義,而是心理上的不平衡,它不見得會是心理或是精神上的疾病。在大家的眼中我是一個陽光、開朗、脾氣好的女生,但只有我的家人或跟我很熟的朋友,才知道我的脾氣一點都不好,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我表現出,我想給大家看到的樣子。但遠不止這樣,或許他們只知道我的脾氣不好,卻不知道我真實的樣子。在好幾年前,我就默默的想,每天跟我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的家人,都這麼的不理解、了解我,這是一件多麽令人心酸的事情,慢慢的,我退而求其次,不求了解與理解,我只希望他們可以對我做出的決定表達出支持就好了,然而現實卻事與願違,期間也發生過很多的爭吵,我不清楚,我不明白,於是我告訴我自己,我再也不要讓他們知道我的想法,畢竟這少不了又是一頓爭吵,如果要透過爭吵來獲得支持,那我寧可不要。自從漸漸地封閉自己內心以來,我愈發的感到孤獨。其實在生活中我擁有的朋友不多,而這些朋友,我可以很篤定的說,沒有一個走進我的內心中,能夠在一起做很多事的人,不見得可以走進我的內心。你可能會問,那你為什麽要封閉自己的內心?打開來好好跟別人交談不就好了嗎?試過,試過不只一次。這些年來,我想了許多,問題可能真的就出在我的原生家庭上,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那年我國小五年級,某一天的自然課,有一位同學在課堂上發問了一個問題:「美國有星星嗎?」我覺得很有趣,跟旁邊的同學分享,笑了一下,就是因為笑這一下,我被老師罰抄四課課文,回家後,我把它分享給我的媽媽聽,試圖去尋求對這不合理的處罰產生的共鳴,但我媽媽卻回我,「那你為什麼要笑?」我愣了一下,上課不說話這是規矩,但什麼時候不能夠笑了?類似的事情不只一次,我永遠都得不到情緒上的肯定。考了一百分,「這是你應該的」;我的情緒一直以來得不到重視,我想,或許就是因為這樣才導致我會在長大後選擇封閉自己的內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