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5/01/21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Meta 改變 Facebook、Instagram、Threads 內容管理方式,一般使用者該如何因應?

可預見的結果,就是內容品質進一步惡化;提供三個保護自己和親朋好友,免受惡質內容影響的建議。



最近網路圈的一條大新聞,就是旗下擁有 Facebook、Instagram 和 Threads(台灣人都叫它「脆」)的 Meta 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在日前宣布要大幅改變這三個平台的內容管理方式,引發各界議論。]

我想絕大多數這篇文章的讀者,都會是這三個平台的使用者;這三個平台的內容管理方式和結果,原本就廣受使用者詬病;大家最關切的問題,不外乎就是為什麼要改?要怎麼改?內容會變好嗎?如果變爛了怎麼辦?

先講答案,我個人認為內容品質不但不會變好,只會變得更爛。大家要有心理準備。

為什麼 Meta 要改內容管理方式?

在祖克伯自己的錄影中提到的理由,是說他們既有的內容審查制度,發生了很大的問題,包括以下幾點:

原本的內容管理機制無效

雖然 Meta 沒有特別說明他們到底怎麼做內容管理,但依據各種資料和報導,我們知道大概分成四個層次。

首先,平台會以演算法來掃大家上傳的內容,先把不符合標準的內容降觸及,甚至隱藏起來。因為這三個平台的使用者眾多,光 FB 一個平台,活躍使用者就有十多億人,每人發一條貼文,就會有十多億條內容要審,當然只能靠演算法來處理。而大家對於這個演算法的過濾標準,顯然非常不滿,很多真正該掃掉的東西沒掃,不該掃的反而亂掃一通;不但未必能保護使用者,反而讓平台變成一言堂。

祖克伯說,之後 Meta 三大平台上還是會有演算法,但只會針對最嚴重的問題,像是毒品、恐怖主義等等來過濾;過去他們認為使用者不愛看而會降觸及的內容,像是性別、女性、移民、政治文等等,之後就不會再阻擋了。

演算法解決不了的,會有第二層機制,就是送交給據稱全球有 4 萬人組成的真人內容審查團隊,讓真人來檢視內容是否有問題。這個機制也頗受詬病,像是很多台灣人懷疑臉書的中文內容審查團隊位在上海,所以某些立場的內容就經常被降觸及或根本被判定違規。祖克伯自己也說要把原本設在加州的內容審查團隊搬去德州,言下之意就是說加州人太左了,換一些較右派的德州人去審內容,比較不會整個歪掉。

再來,針對平台上各種流竄的假消息,臉書原本是跟全球各國的「事實查核中心」合作,目的是希望讓這些合作單位幫忙呈現事實,但這效果也不好。一方面是多數人本來就會傾向相信符合自己立場的事情,是不是事實並不重要,另一方面大家也抱怨這些事實查核中心在選擇查核或解釋方面,也不見得有多公正。之後臉書也不再和這些事實查核中心合作了。

相對的,如果大家對於平台上的貼文真實性有意見,與其交給事實查核中心去做真相調查,Meta 將會改用已經在 x.com(即 Twitter)上運作了一陣子的「社群備註」機制,讓社群成員自己在貼文下方補充不同的觀點。



舉例來說,如果某人講了一段話,跟過去自己講過的話背道而馳,或是他講的話有人覺得有問題,不是事實,那就可以利用「社群備註」功能把這個人的矛盾言論貼上去補充,或是把反對的意見和連結也貼上去供各方參考。

最後,遇到最具爭議性的議題,Facebook 之前還找了很多專家學者、各方賢達,來組成一個公正超然的獨立監察委員會,臉書會按照委員會做的決定來執行。然而這個委會員運作多年,看起來也沒有讓平台上的爭議內容變少。所以,雖然 Meta 這次沒說要取消這個委員會,但很可能也會把這個委員會給供起來。未來這個委員會的存廢,我們可以繼續觀察下去。

恢復公民討論與對話,提升言論自由

祖克伯在影片中說,這些努力顯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且各國政府,包括美國民主黨政府在內,還不斷要求 Meta 進行更嚴格的內容審查,而且要照著他們的指示來進行,祖克伯說這顯然傷害了言論自由。

因此,接下來 Meta 旗下三大平台,都將大幅減少內容管理的強度和廣度,一方面倣效 X.com 的「社群備註」功能,讓網友針對有爭議的內容,以加註說明的方式來標示,讓網友自己看看不同角度的觀點,另一方面也會放寬演算法的過濾;過去一些容易被演算法降觸及的話題,例如性別、移民、女性、政治文等等。他認為配合社群備註功能,就能促成公民討論,進而恢復原先在平台上遭到限制的言論自由。

祖克伯沒有說出來的理由

所有的公關操作,對外的說詞一定冠冕堂皇,但實際上一定也有許多原因是不方便公開講的,當然這次也不例外。我們就來揣度一下,祖克伯這次宣布,有哪些不方便直說的原因。

首先,這樣「退縮」當然可以幫 Meta 省下一些錢。我們剛講到 Meta 的內容管理機制,這些樣樣都得花錢:開發演算法當然免不了需要工程師的人力,以及 AI 伺服器的算力、請四萬名內容審查員,雖然絕大多數絕對都是外包,而且一定選在人工便宜的國家,但這也是一筆開銷。和全球各地的事實查核機構合作,也是要給這些單位經費;最後要找大咖來組監察委員會,車馬費、出席費更是不能省。

到底 Meta 一年花多少錢在內容管理上面,其實也是個謎,因為 Meta 並沒有公開這方面的費用,我個人寬鬆估計,可能也要上億到數億美元之譜。當然,以 Meta 每年狂賺上千億美元來說,這點錢不算什麼,但能省下來的話,多多少少還是可以美化財報。

其次,除了花錢以外,我覺得對 Meta 來說,這麼做更重要的原因是要擺脫公關危機的困擾。過去 Meta 還沒這樣搞內容管理前,大家對平台內容品質的批評就沒有少過,特別是在劍橋分析事件與 2016 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Facebook 上的各種操弄更是被罵到臭頭;因此 Facebook 這些年來,想了這麼多方法來管理內容,當然會希望平台上的內容變好一點,批評的聲浪可以小一點。然而做了這麼多內容管理的工作,平台上的內容沒有變好,大家批評的聲浪反而變得更大。現在不只是使用者在抱怨,美國的民主共和兩黨也都不給祖克伯好臉色,歐盟更是三不五時就要罰大錢。

做了這麼多,公關危機不但沒有減輕,反而還變得更嚴重;這樣當然沒有理由繼續做下去。

迎合川普新政權,少一個人罵

Zuckerberg 在影片中宣布,這次的內容管理制度改變,主要配合即將上任的「新」總統川普的政策,也就是主張平台不應扼殺言論自由;這點雖然馬上就獲得川普的好評,但也有很多人批評這根本就是投機。畢竟對 Meta 來說,過去做了這麼多還是被所有人罵,現在順應新老闆的要求,至少有一方就會罵小聲一點,能夠達到公關避險的效果,還可以少做很多事,何樂不為?

另外,這次 Meta 宣布說要學習 x.com 的做法,在貼文下面以「社群備註」的方式來讓大家看到其他的不同觀點,這點也很耐人尋味。眾所周知,x.com 的老闆,就是現在川普身邊的大紅人 Elon Musk;Meta 現在照著他的做法來做,到時如果還有人罵,Meta 是不是就可以說:Elon Musk 可以,為什麼我不行?那請你們連 Elon Musk 一起罵,不要只罵我。

新政策對內容品質的影響

大家應該會好奇,Meta 改變內容管理機制後,到底對內容品質會發生好還是壞的影響?

我覺得完全沒有樂觀的本錢。

在 Zuckerberg 宣布後,許多專家都提出了他們的擔憂,認為新的內容管理取向基本上就是大倒退,把原本平台肩負的責任,大幅度推給使用者,平台根本就是躺平;而在 Meta 還有這麼多道關卡的情況下,詐騙、對立、惡質內容就已經這麼多了,之後恐怕只會更多、更嚴重,真的完全無法樂觀以對。

因噎廢食、捨本逐末

另外,我個人認為 Meta 這次的改變,根本就是因噎廢食、捨本逐末。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 Meta 平台上發生的各種內容品質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執行面的問題,而不是機制本身。演算法如果抓不準,Meta 其實應該是要改善演算法,提高準確度,而不是就縮減演算法的過濾範圍;內容審查員如果執行偏頗,也可以換一批人、調整執行標準。

事實上,原有的機制立意十分良善,會搞到這樣,大抵是執行出了問題。今天 Meta 不去針對執行面的諸多問題加以改善,而是直接把既有的機制幾乎整個翻掉,其實就是把責任推到使用者身上,讓使用者自己去判斷、自己去標示社群備註。也可以說,Meta 差不多就是放棄了平台在內容管理方面的責任。

使用者走不掉

很多人會講,平台內容既然變差,我換一個就好了,不是很簡單嗎?

事實上這樣想的人還真的有變多。在 Meta 公布內容管理的大改變後,Google Trends 顯示在 Google 搜尋「刪除 Facebook 帳號」、「刪除 Instagram 帳號」的搜尋量就有明顯的增加,顯然大家對於這項宣布是真的很擔心。


然而,要轉換平台,對很多人來說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主要原因是社群平台就是要有很多人一起用才有意義,大家的人脈關係都被綁定在平台上;只有一個人搬家,其他人脈沒有跟著搬是不行的。大家問問自己能不能不用 LINE 就好了。

所以在平台內容預期可能快速惡化,而使用者卻難以移動的情形下,該怎麼辦呢?

三個可採納的建議

面對 Meta 的「躺平」策略,如果使用者又走不掉,還是得繼續使用臉書、IG 和脆的話,那該怎麼辦?提供三個可行的策略建議給大家。而且這些技巧不只適用於 Meta 所屬的平台,用在其他平台或媒體上都是可行的。

加強自己的識讀能力

臉書上的假消息和詐騙,只會愈來愈多,LINE 群組中的不實資訊也是滿天飛,該怎麼面對?其實我覺得就是勤勞一點:看到任何消息,覺得有一點點覺得不合理的話,就先停下來,想一想,查一查。

舉例來說,最近在各平台上都流傳一些「深偽」的影片,內容大抵是某黨元老級的人物痛罵黨內同志。像這樣的影片,在看到時就可能需要打個問號:片中的人物,平常是這樣講話的嗎?如果不是,那麼就要懷疑這支影片可能是由 AI 變造的。

另外常見的詐騙,像是名人開股友社、送書、當沖明牌、免費送 AirPods Pro 等等,這種太過好康的訊息,顯然就是魚餌;只要停下來想一想,為什麼這麼好康的事要分享出來?應該就能發現訊息的不合理性,這樣就能避免成為詐騙受害者了。

保護未成年人和長輩

第二件事,除了保護自己外,也應該保護孩子和長輩,他們都是更可能在平台上受到惡質內容傷害的對象。

不過,也聽到很多人講說,經常苦口婆心勸長輩不要相信詐騙、勸孩子遠離惡質內容、避免遭到霸凌等等,完全都沒有用,只會被嫌煩;這時建議各位換種方式來講。

比方說,一天到晚說長輩看的內容是詐騙,差不多就等於在說他們是沒有判斷力的笨蛋,長輩當然會不高興;不妨換個方式,三不五時就傳一些其他長輩被騙的案例,然後跟長輩分享:「他們怎麼會笨到去相信這些話術?你這麼聰明,只要注意這裡注意那裡,一定不會被騙的啦!」這樣傳多了,他們應該也會真的變聰明起來。

對未成年人來說,我的做法就是和老婆商量好,從小就讓孩子避免依賴手機平板,即使有需要使用,也要注意他們使用的時間與方式。因為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之後我會再寫一些文章來分享我的做法和建議。

資訊來源多元化

對於平台上的訊息,我們應該要保持批判性的懷疑態度,不要完全相信訊息的內容真實性。其實只要多看看同一事件的不同觀點,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解讀,是個讓你進行正確判斷的好方法。

例如你看到一條新聞,覺得哪裡怪怪的,就可以自己做點功課。我的習慣是到 Google News 裡去搜尋一下。Google News 有個不錯的功能,就是匯集所有媒體的內容。在新聞右下角會有個「完整報導」的按鈕,按下去後可以看到許多不同來源、不同角度的訊息,有助於你完整了解整個事件,就比較不容易被帶風向。

另外,大家也可以多多利用現在流行的 AI 工具來協助了解事件內容。舉例來說,大家可以用 Perplexity 來搜尋感興趣的新聞事件。

例如我在寫這篇文章、整理 YouTube 節目講稿時,就用 Perplexity 把 Meta 調整內容管理策略的相關新聞看了一輪。而且還可以問它問題,讓 AI 針對你的問題來整理回答;想深入了解的話還可以點 AI 提供的連結追下去看。當然也不能盡信 AI 提供的答案,但至少這是個非常方便快速的工具,可以讓你更有效率地了解某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結語:做工具的主人,不要只是被餵食

文章寫到這裡,我真正想說的,其實是希望大家在享用各種工具與服務帶來的便利時,也要認知道這些工具和服務的局限性,以及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也就是說,在使用各種資訊工具與服務時,要成為主人,不能變成只會被動接受餵食的人。當資訊工具與服務的主人,就表示我們要掌握主動權,主動挑選我們需要的內容和使用方式,這樣才能讓工具真正為我們所用。

當然,要主動選擇總是累的,會需要花時間、花心思,比被餵食要辛苦的多;但是如果老是選擇被餵食的話,我們就會成為沒有靈魂的人,成為被平台消費和剝削的對象。我相信沒有人會想要變成這樣。

總之,Meta 這麼大的平台選擇躺平,如果我們沒有別的選擇,還要繼續使用它的服務,那就只好自力救濟,自己努力一點,不要讓自己成為受災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