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最初發表於 Inside 網站,亦已拍成影片並錄製為 Podcast 節目,歡迎大家訂閱收看、收聽。
上一篇文章討論了一個父母都很焦慮的問題,也就是孩子手機成癮的問題,如果要解決,應該要先建立什麼樣的認知;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就來實際談談,針對已經手機成癮的大小孩子,要如何逐步調整、改善這個問題。
不過在開始之前,我想先分享一個我小時候看到的真實案例。
我小的時候當然沒有手機,不過已經有個人電腦;故事就是發生在我一位學弟身上。那時個人電腦上已經有很多種遊戲,聲光效果固然不能和現在的 PC game 或遊戲機相提並論,但故事引人入勝的程度完全不遑多讓。
我這位學弟愛玩的是某種角色扮演遊戲,要深入地下城打怪、撿寶物、解任務;這位學弟沉迷遊戲的結果,功課不但沒有一落千丈,反而成績優異,日後更成了非常出色的軟體工程師。
為什麼別人打遊戲就會打到被當,他打遊戲可以變成工程師?簡單來說,他靠玩遊戲培養了三種很強大的能力:英文、程式寫作,還有最重要的,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玩遊戲可以練英文?現在的讀者可能會覺得匪夷所思。但三十年前的電腦遊戲,基本上多半是盜版的,不會有遊戲代理商來進行中文化,盜版商有附一張或一小本中文說明書就很佛心了。所以想玩遊戲,看懂任務提示,了解 NPC 到底講了些什麼,知道自己撿到什麼寶貝,寶物的屬性又是如何,那就一定要接觸原文,不論是英文還是日文。
我們這位學弟為了闖關解任務,還真的在電腦旁擺了本英漢字典,遇到單字就抄在筆記本上,然後暫停遊戲,馬上查單字;各種奇怪的單字如 mana (法力)、spell (咒語)、bolt (火球) 等都學得到,當然一些常用且稀鬆平常的單字和句型就更不在話下。他的英文程度,硬是比其他同學高了一大截。
另外,打怪闖關常常失敗,往往是因為是資源不足:沒有錢買好的裝備和武器,個人等級太低,用不了太好的寶物。一般遇到這種問題,往往只能苦練或是找攻略本。但這位學弟決定用另類方式解決問題:學習組合語言,直接找到遊戲程式檔案中記錄金錢和各種屬性數值的地方,直接修改。當年的遊戲比較不會針對這種惡改來設定保護,所以學弟就可以腰纏萬貫,以滿血之身,拿著最強的裝備,輕鬆幹掉大魔王。
於是他又培養出兩種能力,一是程式語言的能力,二是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什麼我要分享這個故事?其實也和我們這兩篇文章的主題十分相關。大家只看到手機和平板帶來的負面影響,但這不見得是手機和平板的問題,而是孩子有沒有好好地使用這些工具。
以這個小故事來說,我這位學弟表面上和其他人一樣,也花了很多時間在打遊戲,但因為他的動機和別人不一樣,不是只滿足於遊戲過關斬將而已,而是有強烈的成功欲望,所以他會主動學習,積極解決自己發現的問題。
以這個觀點來看,手機成癮的問題,顯然就是手機和平板的負面效應遠大於正面效應,而且孩子的使用動機只限於娛樂,沒有用來創造,因而導致這樣的結果。
有強烈動機,會自我鞭策的孩子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引導,才能正確使用這些工具。所以本文的重點,就在於如何以引導而非戒除的方式,來幫助父母有效引導孩子正確使用這些設備。
很多人覺得要解決小孩手機成癮的問題,只要禁止使用就好了,大錯特錯。一來這樣只會搞壞親子關係,二來現在手機並不貴,不分青紅皂白禁止使用,只會讓孩子「轉入地下」偷買偷用,問題無法解決。
如果想真正解決手機成癮的問題,就必須了解背後的原因,再來對症下藥。
根據許多研究報告指出,孩子手機成癮不外乎兩大原因。第一就是無聊,不知道要做什麼時,手機上看不完的有趣內容,正好可以解決無聊。第二,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缺少歸屬感和成就感。很多案例的親子關係不良,孩子在手機上找到自己的 role model,而手機的社交與通訊功能也能滿足孩子的人際互動需求、各種可以快速完成的遊戲任務,或在社群平台上發文有人按讚追蹤,更能快速帶給孩子成就感。
在手機上找到陪伴,又能快速滿足成就感,還有看不完的內容可以殺時間,幫助孩子逃避現實世界中的各種挫折,無怪乎有那麼多孩子,一個個陷入手機成癮的地獄而難以自拔。
各位心急如焚的父母,如果真的有心幫助孩子脫離手機的魔力,請務必深入了解孩子被手機黏住的原因,再對症下藥。
我們可以把策略分成三個階段:先花時間陪伴,慢慢找出孩子使用手機的原因,和想要獲得什麼,其次提供替代的方案,讓手機扮演的角色重要性逐步下降;第三,藉由溝通讓孩子自己建立規則,並適時給予鼓勵和獎勵。
再強調一點,要解決手機成癮問題,斷然禁止使用並不是選項,因為只會引起反彈。初期的目標應該先求有,再求好;只要能夠慢慢減少手機的使用時間,就是很棒的進步了。
接下來就按照不同的年齡階段,來提供一些可行的做法。
如果你的孩子還沒上小學,就已經手機成癮的話,下面的步驟可以幫助你的孩子逐步減少對手機的依賴。
首先,我們的目標,並不是一下子就讓孩子完全不想玩手機,這不太實際,畢竟手機的吸引力太大,直接禁用可能也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陰影。
我們的目標應該設定為:慢慢減少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例如第一周減少一小時,第二周再減少一小時;直到可以完全不用,或是每天只用一下下。
怎麼做呢?許多專家建議可以從「轉移注意力」來著手。舉例來說,在跟孩子一起看手機上的卡通時,詢問孩子卡通的內容,像是卡通人物是什麼名字、穿什麼顏色的衣服等。這樣孩子會感受到你正在參與他的活動,會因此而降低心防。這樣一問一答,多來回個幾次後,就可以問他其他的問題,像是要不要吃東西等等;接著再請孩子自己說一個時間,跟卡通說 bye bye,因為要去吃東西了。
用這種方式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阻力會比較小一點,因為孩子知道自己有別的事情要做,不玩手機是自己做的決定,就比較不會認為是被家長硬生生打斷手機的使用;而且孩子還會覺得父母有跟他一起看卡通,心理上會更有歸屬感。
此外,多多提供孩子有趣的替代活動,來取代手機的使用時間,也是很有效的方式。利用戶外活動、玩球、和寵物玩、畫畫、父母伴讀故事書或繪本、玩積木或簡單的桌遊、各種實體玩具等,也可以減少小孩子因為感到無聊而想玩手機的衝動。如果能夠順便發現孩子有天賦的活動,就可以安排更多時間讓孩子來進行,這樣也能讓孩子在實體世界獲得更大的成就感。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在上篇文章提到的,大人要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不要一直滑手機,不然孩子會在潛意識中認為一直滑手機是正確的行為。和小孩在一起的時間,就盡量從事不需要手機的活動,多些陪伴,不但可以降低孩子的手機使用時間,更能促進親子關係,在孩子長大,有更多機會接觸手機時,也能降低手機成癮風險。
和學齡前的孩子相比,小學生的溝通和理解能力比較好,而且離青春期的叛逆也還有一段距離,因此可以採取「討論」的方式來減少手機的使用量。
我這邊所說的「討論」,並不是說直接就開始討論並限制孩子的手機使用時間,這樣會立刻招致反彈。我的建議是先採取旁敲側擊的方式,了解孩子使用手機的原因,再逐步切入重點,並讓孩子自己覺得需要有所改變。
要如何旁敲側擊呢?可以和小孩聊聊同學的手機使用方式,像是班上還有哪些同學會帶手機去學校、老師會不會管理同學用手機、以及用手機用得比較多的同學,就他的觀察,在班上課業的表現是比較好還是比較不好,請孩子提供自己的評價。這麼聊的目的,首先是不要讓孩子一開始就覺得父母在針對自己,其次是藉由比較來顯示出孩子自身目前的使用狀態,並讓孩子開始思考自己的手機使用方式。
聊完同學的手機使用後,可以開始聊孩子自己的手機使用情形;請務必以關心而非控制的語氣來進行,了解孩子使用手機的原因,是因為無聊,還是缺少成就感。接下來可以用同學的例子,來問問孩子對手機成癮較嚴重同學的觀察,是不是也會覺得那樣不太好,自己想不想像同學那樣,變成手機的奴隷,還是你要當手機的主人。
一旦孩子也同意同學那樣不好,自己不想當奴隷時,就可以開始來和孩子討論、制定手機使用的規則,包括每天的使用時間長度(例如 30 分鐘)、可以開始用手機的時機(所有功課和內務都完成後)、不可以使用手機的地點(例如餐桌和臥房內)。總之,讓孩子參與手機使用規則的制定,就可以提高他們遵守規則的意願。
光制定出規則是不夠的,孩子通常是因為無聊或缺少成就感,才使用手機來滿足自己;如果沒有辦法解決這兩個問題,很快孩子又會想靠手機來獲得滿足。父母可以試著了解一下孩子如何用手機來滿足這兩種需求,適時參與也可以提高孩子的信任感。像是了解遊戲到底在玩什麼、孩子在看的動漫作品,或是社群中有趣的事情;這樣也可以藉機來引導到正確的方向。
此外,也可以適時教導孩子一些在使用手機時保護自己的方法,例如可以先詢問同學在使用時,有沒有發生被詐騙或霸凌的事件,以及後續的處理方式,接著告訴孩子遇到這種事情時,可以怎麼保護自己,或是及時告知父母。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會同理他、保護他,孩子會更有安全感。
取得孩子的信任後,就可以使用各種工具來協助孩子自律。最簡單的工具就是計時器,在孩子完成所有工作後,就可以使用手機,並以計時器來提醒時間;另外家長也可以使用「家長控制」功能,在兩大手機作業系統中都有提供,可以用來設定裝置的可使用時間、時間長度、可以用哪些 App、可通訊的對象、哪些網站不能上,或是購買軟體或遊戲內購時需要父母同意等。
iOS、Android 內建的家長控制功能,在 YouTube 上都有教學影片;iOS 的設定與使用方式可參閱本片,Android 的由此去。
另外,我也建議家長可以考慮使用桌上型電腦來代替手機,讓孩子進行線上課程、看影片、玩遊戲、通訊等活動。一方面電腦的畫面比較大,使用距離長,對孩子的視力相對比較好,另一方面桌上型電腦難以任意移動,孩子也不較不容易偷玩。以我家來說,就是讓小孩用一台 iMac,並把 iMac 放在餐桌一角,要用就要出來用,而不是給手機;這樣管理起來確實方便不少。
另外,在電腦上進行的各種應用,多半比較單純,而且創造性、學習性的應用會比手機多,娛樂功能的比重比較低,這也有助於引導孩子的正向使用。
如果你家手機成癮的孩子,已經到了青少年的階段,那麼要讓他們自願放下手機,可能難度又再高一點。但我們仍然不能輕言放棄,畢竟是自己的孩子,如果父母自己都放棄了,還有誰能救他們呢?
由於青少年會更有自己的想法,對於命令式的要求會更加抗拒,所以不能跟他們來硬的。還是一樣,我們要先研究他們被手機吸引的原因。
這個年齡層的孩子,生活中會有更多的壓力,也會有更多的挫折感。除了課業壓力之外,往往還有人際互動、家庭氣氛、低成就感、不知自己要做什麼等各種焦慮,而手機正好可以解決這些焦慮:例如遊戲過關能快速帶來成就感、參與社群可提供心理上的歸屬感,以及對性的好奇與探索等等。無怪乎青少年的手機成癮比例如此之高。
為了對症下藥,觀察和旁敲側擊是一定需要的;可以讓孩子談談他們看到的,同樣手機成癮的同儕,是不是他們想要成為的模樣,而他們自己未來又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現在的手機使用方式,能否達成他們想要的目標等等。透過討論,讓孩子發現自己太過依賴手機的事實。
接下來就可以引導孩子試著想出自己應該有的改變方式,以及比較理想的手機使用方式。請記住,絕對不要有任何的責備,也不要用比較的方式,說「某某某都可以做到,你為什麼做不到」。站在第一線的老師和輔導人員指出,很多孩子就是因為父母的過度責備,覺得從父母身上得不到愛與認同,才躲進手機的世界中尋求溫暖。台灣父母比較習於用責備的方式來與孩子溝通,這反而會把孩子更加推向手機那一邊。
父母的支持能帶給孩子真正的安全感,所以我們該做的不是把孩子推向手機,而是要用愛和耐心,把孩子拉回來。試著和孩子一同找出生活的目標,不要侷限在課業成績,可以是深入了解某個孩子感興趣的題材,以此為方向,引導孩子使用手機來完成目標。
舉例來說,孩子如果喜歡韓團,喜歡追星,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如何最徹底地追星:包括使用手機學習韓文、使用各種 App 和網站,匯整網路資訊來追蹤韓團公開活動、為了到韓國看演唱會而打工賺錢等等,都能夠引導孩子創造成就感與人生目標,並且正向使用手機。
父母千萬不要一開始就排斥這種活動,應該試著在這種活動中,找出具有學習價值,可以創造不同的點,鼓勵孩子想方設法,找出問題,用手機解決問題,成為最厲害的追星達人。這樣即使孩子用手機還是用得很兇,至少就不是虛擲光陰,而是真正能把手機當成最好用的工具。
文章寫到這裡,其實我最想分享的,就是這個觀念。手機成癮只是問題的表象,真正的原因是孩子寂寞、缺少目標與成就感。剛好在這個時代,手機成為了孩子逃避壓力,尋求心理支持的避風港。
既然手機成癮是如此普遍,成為各國都很頭痛的社會問題,那就表示我們的社會可能生了病,才使得孩子把手機當作填補未滿足需求的來源。
自己的孩子自己救。既然我們已經知道手機成癮的原因,是來自孩子未被滿足的需求,那麼我們努力滿足孩子的這些需求,才會是治本之道。
希望和大家分享這些,能讓各位父母找到一些方向,重新建立親子關係,讓孩子更有依靠和方向;那麼手機成癮的問題,應該能多少獲得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