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徹世界的鼓聲:响仁和製鼓達人王錫坤X臺灣神社獨木大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臺北市著名的圓山大飯店,原址是日治時期「臺灣神社」。以前課本不會告訴你的歷史,如今已不再是祕密。

臺灣神社建於1901年,最初是為了奉祀在臺灣染病過世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而建造,後來成了日本人的信仰中心,是日治時期所建神社當中,被稱作「臺灣總鎮守」位階最高的官幣大社。

raw-image

戰後,國民政府為鞏固統治地位,將日本殖民時代威權象徵的神社、紀念碑、銅像等悉數拆毀,歷史文物散落各地,例如當年神社入山口的銅牛,被移到台灣博物館前,一對石刻狛犬流浪到劍潭公園門口,表參道上的石燈籠,多數被三峽祖師廟買去,不過,有兩顆「獨木大鼓」卻不翼而飛...

據說臺灣神社的獨木大鼓,一顆後來在龍山寺被發現【請見這一篇】,而另一顆在因緣際會下,居然出現在「响仁和」...

「走,來去看寶物!」在蕭文杰老師一聲吆喝下,跟著幾位熱愛文史與攝影的朋友,來到新莊响仁和,親睹獨木大鼓的風采,聆聽王錫坤師傅與獨木大鼓相遇的故事,深刻領會王師傅不屈不撓的製鼓人生。

raw-image

創立於1927年的「响仁和製鼓廠」,由王桂枝(阿塗師)創立,第二代傳人王錫坤,以精湛的手藝,製作令人讚揚的好鼓,各大寺廟如佛光山、法鼓山、保安宮都能見到他們的作品。優人神鼓、朱宗慶打擊樂團、漢唐樂府、甚至國外都向他們訂製大鼓,「响仁和」的名號響遍台灣、蜚聲海外,是高品質鼓的代名詞。

位在新莊中正路上的廠房裡,堆了滿室客戶訂製的大鼓及製鼓工具,職人安靜專注的工作身影,與大馬路上嘈雜的車聲形成強烈對比。

raw-image
raw-image

响仁和員工、也是王錫坤媳婦的黃于芮,首先帶領我們參觀廠房、講解製鼓的基本流程;從剝牛皮、鑿洞、繃鼓、踩踏、試音、塗裝至成品全部純手工作業,程序繁瑣而細膩,一顆鼓從訂製到交貨,至少得花上一個月的時間。

工作臺上有一顆大鼓,正在進行繃鼓皮作業。鼓皮邊鑿了許多洞孔,從洞孔反覆穿套麻繩,透過鼓臺拉緊繩索,並靠著千斤頂往上頂,讓鼓皮與鼓桶緊密結合。黃小姐拍打著鼓面說:「這時,鼓已經有基本的聲音。」


繃鼓皮的鬆緊程度,是決定鼓聲的關鍵,因此師傅在這階段就會開始進行調音動作,並且站上去踩踏鼓面,幫鼓皮按摩放鬆,讓皮革變柔軟。

在調音時,師傅會判斷客戶需要,調整聲音是要高揚或是低沉。高音比方說像陣頭、獅鼓團就需要雷震天響的高音,皮繃得越緊,聲音就會越高亢;但是像廟鼓的暮鼓晨鐘,就要給人祥和莊重的感覺,加上鼓擺放位置、氣候乾濕度等都會有影響,所以對現場環境都要事先有所了解。

調音可說是整個製鼓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需要老經驗。

raw-image
raw-image

想要做出一顆好鼓,最重要還是在於鼓皮的處理。裁好的生牛皮要放入八十度的熱水去燙皮,除去腥味和牛毛,時間溫度如果沒有控制好,牛皮可能就變熟報銷了。燙過後還要泡軟,之後用削刀把皮削薄、在太陽底下曬乾。製鼓時再放到木桶上去踩踏、拉繃,每一個步驟都馬虎不得。

坊間或是來自大陸有些鼓,是以藥水處理牛皮,顏色均勻又漂亮,但其實會破壞牛皮纖維。用熱水燙皮雖然耗工,但是比較不會傷害皮質,能讓牛皮保有韌度與彈性,敲出來的音色自然也會不同。

黃小姐說,有的鼓剛買回來似乎還不錯,但打個幾年鼓皮會鬆掉,聲音就濁掉了。响仁和最驕傲就是連用四、五十年的鼓皮也不鬆弛。

raw-image

繃鼓確定音色後,就要開始封皮,沿著鼓皮邊緣釘一圈「固定釘」,打上固定釘,基本上鼓已經算完成了。後續還有釘大帽釘、裁型、上色等,都是屬於修飾或裝飾的部分。

整齊打上固定釘之後,再把皮邊裁切掉。有些會刻意保留皮邊做裝飾。

整齊打上固定釘之後,再把皮邊裁切掉。有些會刻意保留皮邊做裝飾。

從鼓桶內側可見到一片片木頭拼接膠合的痕跡

從鼓桶內側可見到一片片木頭拼接膠合的痕跡

最後是鼓身塗裝作業。鼓身的顏色一般會漆朱紅色或原木色;紅色為常見於道教廟宇、陣頭使用,感覺比較歡騰、喜慶;原木色多為佛教、佛堂以及表演團體,會希望呈現木頭天然原色,呈現莊重、藝術氣息。

raw-image
raw-image

鼓桶材質主要為質地堅硬的紅木、花梨木或櫸木,鼓桶有用整棵樹幹去挖空的獨木大鼓,但一般大鼓還是以原木片拼接黏合者居多,黏合之後,再從外圍仔細打磨成為圓弧的桶狀鼓身。

從鼓桶內側可見到一片片木頭拼接膠合的痕跡

從鼓桶內側可見到一片片木頭拼接膠合的痕跡

响仁和鼓傳人王錫坤除了有精湛的製鼓手藝,更致力製鼓工藝的傳承和創新。2001年在工廠隔壁設立「响仁和鼓文化館」,一開始是為了收藏父親阿塗師的作品,後來與藝術家合作,又有一些創作作品,以及來自非洲、印度、西藏等地特色鼓的收藏。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臺灣早期傳統的樂器,左邊這一顆是「唐鼓」,又稱「通鼓」,右邊這一顆扁平的鼓稱為「板鼓」,構造很特別,是用整節樹幹去挖空製作。「咚咚~咚咚咚~」黃小姐敲了一小段節奏給大家聽,聲音相當清脆悅耳,是北管、布袋戲、歌仔戲團裡常見的樂器之一。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為了讓鼓更具藝術價值,王師傅特地找人訂製專屬的鼓座,相當精緻。

為了讓鼓更具藝術價值,王師傅特地找人訂製專屬的鼓座,相當精緻。

這一組是把傳統鼓做成西洋爵士鼓的樣式,毫無違和感呢!中式鼓和西洋鼓最大差異在於他無法調音。

raw-image

接下來,就是大家迫不及待想看的臺灣神社的獨木大鼓了!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敗的日本人變賣屋舍家產、準備引揚返鄉。當時臺灣神社裡的一些器物也遭變賣,其中就有一顆大鼓流到了民間。


大約在四十年前,一名客人帶了一顆舊鼓來到响仁和,想找王師傅訂做新鼓。王師傅看到這顆鼓的鼓桶被漆了厚厚的朱漆、鼓面也不堪使用,於是就幫客人做一顆全新的鼓,並買下這顆報廢的舊鼓。

後來王師傅想整理這顆舊鼓,先把鼓皮拆除了一面。這一拆,才發現鼓桶其實很不錯,跟一般用木頭拼接的不一樣,是用整棵樹幹挖空木心,去雕製做成鼓身,稱之為「獨木大鼓」,屬於較罕見的工法。而且得找到這麼粗壯和完整的樹木,才能進行挖空動作。鼓桶裡還有日本匠師的簽名,可見不是一顆普通的鼓。

王師傅將鼓皮仔細地拆除、並把鼓桶上的紅色塗料慢慢地噴砂掉,這時,鼓桶上隱約顯現出「臺灣神社」字樣...

raw-image
raw-image
鼓桶上刻著敬獻臺灣神社/裡側寫著日本匠師的單位與名字(翻拍自《臺灣神社獨木大鼓研究報告》一書)

鼓桶上刻著敬獻臺灣神社/裡側寫著日本匠師的單位與名字(翻拍自《臺灣神社獨木大鼓研究報告》一書)


一行人除了我之外,人手一台專業單眼相機,對著這顆擁有八十多年歷史的重要文物猛按快門,甚至趴到地上拍攝大鼓底面,就怕漏掉了哪一處細節。

同行友人問:「舊鼓面是長甚麼樣子呢?」

黃小姐說,舊鼓連鼓面都被塗了漆,圖案很模糊....接著就到隔壁工廠去,想找照片給我們看。
黃小姐離開一會,响仁和的製鼓達人王錫坤師傅,居然推門走進來。而且雙手拎著鼓皮說:「我很少對外展示的」

完全喜出望外,不但見到臺灣神社失而復得的獨木大鼓,連舊鼓皮都看到了,而且是王師傅親自為我們解說。大夥直呼「賺到了!」

王錫坤師傅讓我們觀看臺灣神社獨木大鼓的原始鼓皮

王錫坤師傅讓我們觀看臺灣神社獨木大鼓的原始鼓皮

王師傅說,最初見到它的時候,鼓身、鼓皮都被塗漆(當時很可能是為了掩人耳目),但從鼓面上若隱若現的巴紋、鼓桶上的提環來判斷,這顆應該是日本人的鼓。而且還是上好的櫸木。

王師傅說:「想說它是獨木大鼓,應該要有獨木大鼓的樣子,才能引發它的價值。」於是他仔細地將舊鼓皮取下,另外繃上新的鼓皮,把聲音調整好後,模仿舊鼓畫上了巴紋(不過當時巴紋方向畫反了)。

舊鼓原本就掉了一些帽釘,為了尋找相同的釘子,甚至飛到日本,可惜找不到相同規格,只好把缺少的釘子整理在同一邊。當時在處理鼓身紅色漆時,原本是要直接磨掉,後來決定改用噴砂法,才浮現了臺灣神社的字樣。如果當初用磨的,大概就破壞掉了。「起初,我也不知道這些字是甚麼」王師傅說,他其實只知道製鼓,對文史沒有研究,修復好的鼓就只是擱著。

是到有一位法鼓山的師兄來這邊看到,才告訴他,臺灣神社,不就是圓山飯店之前的神社嗎?!後來去查資料才知道來歷。

raw-image
王師傅展示原本封在獨木大鼓上的舊鼓皮

王師傅展示原本封在獨木大鼓上的舊鼓皮

raw-image
被塗滿墨綠色漆、中間還畫了太極圖樣的舊鼓皮

被塗滿墨綠色漆、中間還畫了太極圖樣的舊鼓皮

王師傅彩繪的巴紋圖騰鼓面。可惜巴紋旋轉方向畫反了。

螺旋方向畫反的巴紋

螺旋方向畫反的巴紋

帽釘上還有未完全清除的朱漆

帽釘上還有未完全清除的朱漆

原本就掉了幾顆帽釘,把空缺整理到同一邊

原本就掉了幾顆帽釘,把空缺整理到同一邊

原本就掉了幾顆帽釘,把空缺整理到同一邊

原本就掉了幾顆帽釘,把空缺整理到同一邊

提環的樣式罕見,王師傅研判是日本的物件

提環的樣式罕見,王師傅研判是日本的物件

王師傅可能難得看到有人對這顆鼓這麼感興趣,甚至躺到地上去拍照,笑著說:「不用那麼辛苦啦!鼓可以拿下來的。」

這顆鼓通常是不讓訪客觸摸的,更別說要取下來看了,這次居然破例讓我們貼近欣賞,內心真是十分激動。

三個男生小心翼翼地將獨木大鼓從鼓架上取下,把底面往上轉,露出「昭和十二年十月本町會」字樣。接著又是一陣快門聲啪擦!啪擦!響個不停。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大鼓底下刻有「昭和十二年十月本町會」字樣

大鼓底下刻有「昭和十二年十月本町會」字樣

撫摸這近百年的古物,內心無比激動

撫摸這近百年的古物,內心無比激動


臺灣神社當年有兩顆獨木大鼓,另外一顆原本是台博館的館藏,1960年代借給了龍山寺,每年除夕夜龍山寺會打開鍾鼓樓,由執法師父擊鼓鳴鐘,為民祈福。這顆鼓在龍山寺長達62年,直至近年才歸還給台博館,目前沒有對外開放參觀。這顆鼓有一段相當曲折的經歷,有興趣的格友請見【這一篇】。

王師傅說:「那個鼓,其實歸誰都沒有關係啦。重要的是要愛惜。」而且鼓要經常去敲它,敲就是最好的保養,鼓皮才能保持韌度,不容易壞掉。

在大家的央求下,王師傅敲了臺灣神社的大鼓。

王錫坤師傅敲擊臺灣神社獨木大鼓點此觀看影片

這顆獨木大鼓能夠來到响仁和遇到王師傅,真的很幸運。而更幸運的是我們,居然能夠穿越時空,聽見80多年前臺灣神社大鼓的聲音。(簡直要起雞皮疙瘩了)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王師傅進一步解釋,這顆鼓他故意選用兩種牛皮來製做,往上傾斜這一面是黃牛皮,另一面是水牛皮。黃牛皮摸起來滑溜溜的、水牛皮就比較粗,敲出來的聲音也完全不同,可以做為講解上的示範教材,讓大家練習聽聲音來分辨牛皮。他還分析水牛皮的毛細孔,每孔長3根毛,聽完大家都跪了XD

raw-image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學製鼓和其他技藝一樣,都是需要經過反覆磨練、打好基礎,才能夠獨當一面的。

响仁和創辦人阿塗師,原本是私塾老師,但是對民間藝術很感興趣,常常幫布袋戲伴奏。後來迷上鼓的製作,還拜唐山來的師傅學藝,之後在新莊碧江街開了响仁和吹鼓廠,成為嗩吶與皮鼓的名師。但因為這行太辛苦,社會地位也不高,他希望孩子多讀書,不要走這一條路。


不過,就在王錫坤還在讀大學夜間部時,父親在1929年突然過世,人生出現大轉折。王錫坤認為父親辛苦打下的事業,放棄很可惜,猶豫著是否要繼承。可是親戚們都不看好,還說他「你某才調啦!」(你沒能耐)。這句話反倒刺激了他,王錫坤不願服輸,他抱著「我一定要做好!」的決心,毅然扛起重擔,在不懂技術、沒有人脈、而且對製鼓業很陌生的情況下,幾乎從0開始,憑著小時候看父親製鼓的印象,反覆嘗試,慢慢摸索出製鼓方法,把响仁和的名號逐漸做響亮。甚至將臺灣鼓藝發揚光大,響徹世界舞台。


王師傅說,這顆就是父親王阿塗做的鼓,是從一間寺廟收購回來的。把耳朵貼近鼓皮,還能聽到聲音!

raw-image

能聽到甚麼聲音呢?側耳傾聽時,好像聽見從遠方傳來的隆隆鼓聲。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接著,王師傅拿起鼓棒,要讓我們聽聽看這顆鼓被敲響的聲音。

raw-image
raw-image

王師傅皺緊眉頭,鼓棒敲在大鼓上「咚--!咚--!咚--!」
聲音隆隆磅礡,非常震撼。是天籟,是祈福、更有一種安定人心的作用。鼓音在空氣中不斷迴盪,王師傅雙眼微闔,完全沉浸其中。

raw-image

他緩緩張開眼,真情流露地說:「爸爸的鼓聲還在這裡,我怎麼能鬆懈,怎麼能夠不努力呢?」

縱使响仁和已是享譽國際的知名鼓廠,但王錫坤師傅永遠是一襲工作裝扮,在廠房裡穿梭、調音製鼓、指導年輕匠師,不只將製鼓視為一種傳統技藝的延續,更將製鼓技術提升至心境上的陶冶與修行。

raw-image

除了堅守傳統工序工法,王師傅也將創新點子帶入製鼓,像是八角鼓,就是一個大膽的嘗試。因為銳角很容易就會刺破鼓皮,因此從挑選韌度較佳的牛皮,到潤滑尖角、調整繃皮速度等等都煞費苦心,費時多年才大功告成。

raw-image
raw-image

一談到藝術創作,王師傅表情變得相當雀躍,像個充滿好奇心的孩子。他找老師學習傳統漆器,運用在鼓上。也嘗試融入多元素材、如抽絲、壓花、生漆、浮染、撕畫、金工等等,在鼓身和鼓環上變花樣,以各種技法展現鼓的藝術之美。搭配每一面創作鼓專屬的鼓座,提升了鼓的藝術價值,豐富了鼓的精神內涵。

raw-image
raw-image


放在展示間最角落,看似不起眼的這顆鼓,其實是王師傅最得意的一件作品。

鼓桶是以生漆與紗布結合而成,一層紗布一層漆,一層紗布一層漆,層層堆疊形成柔美起伏的鼓桶線條,而最大挑戰是繃鼓皮,因為相較於一般木桶,紗布較柔軟,如何在脆弱的個體上完成繃皮,是一大挑戰。而且繃好的鼓,一樣要能敲出好聽的鼓聲。

「咚!咚!咚!」王師傅拍打著鼓面,相當滿意這件作品的成果,他說:「應該沒人會想嘗試這樣做,以後也不會有」是一件高難度的作品。他很開心分享三年前,得了新北市文化貢獻獎,當時就是以這顆鼓作主要的展示作品。

raw-image

王師傅曾到客家庄學習浮染,將浮染技術運用到鼓環上。

raw-image

與琉璃工坊合作,以琉璃脫蠟技法完成的精美鑄銅鼓環。王師傅說,只有用這方法,才能達到他要的細緻美

raw-image

充滿原始生命力的彩繪藝術

raw-image

以棉紙撕貼,展現台灣山巒與花田之美

raw-image

以油彩描繪新莊大漢溪的朦朧夜色。這意境實在很美,讓我的目光久久無法移開

raw-image

細膩的抽絲藝術鼓,就連底座也是精心搭配。

raw-image
raw-image

這些做工細緻的作品,每一顆都王師傅獨一無二的創作。

raw-image
raw-image

响仁和的第三代王凱正,因為受到父親的影響,也踏入製鼓事業,並發揮文創行銷專長,和父親攜手守護「响仁和」這塊響徹世界的招牌、臺灣人的鼓聲。


不過,年屆七十歲的王錫坤師傅可沒有退休的意思呢!「想做,就專心一意把他做好就對了」王師傅一路挑戰自我,樂此不疲,我們這些後輩真的不努力不行呀! 


時間過得飛快,一行人居然在响仁和叨擾了一整個下午,也該告辭了。王師傅熱情地送大家到門口,指引我捷運新莊站的方向,還不忘提醒:站裡有一面他的創作品,要記得停下來欣賞哦!

raw-image

王錫坤/1950年生。响仁和第二代傳人,2009年榮獲「臺北縣傳統藝術藝師獎」,隔年獲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登錄為「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與此同時並列入人間國寶;2012年當選第五屆工藝之家。

◎感謝响仁和製鼓廠
◎感謝蕭文杰老師

◎參考資料:
1.自由時報 「獨木大鼓」有借無還四十年國台博遺失財產出現在龍山寺?

avatar-img
27會員
1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iki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龍山寺鼓樓裡有一顆日本時代的獨木大鼓,每年除夕夜正子時,會由執法師父鳴鐘108下、擂鼓一通,象徵除去108個煩惱,開啟新的一年。雖然擊鼓鳴鐘,為民眾祈福之事已行知有年,但卻少有人知道,龍山寺鼓樓上的獨木大鼓,其實有段曲折來歷。 這個故事要從日治時期說起....
由於基地的重要性及特殊性,政府在興建社會住宅之前,聘請考古團隊進行考古調查研究。龍門考古團隊於2018年進駐,開始進行考古試掘,至2023年陸續出土尖底明溝、燻蒸室等遺構,2024年再擴大試掘,前後花了6年時間,共挖掘了19座探坑,出現3600 年前的史前文化...
位在台北市金華街的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原為日治時期臺北刑務所官舍,2022年完成老屋修復,現為全臺最具規模之日式宿舍群,來到這裡,可感受濃濃的日本風情,是文青網美最愛的打卡景點之一。 在臺北刑務所官舍群的後方有一道圍牆,是昔日臺北監獄圍牆,牆內監獄舊址空地(金華特五基地)是社會住宅的預定地
1920年台北設市、1922年臺北市街名改為町名,臺北城西門以東,沿著衡陽路周邊至新公園的街廓稱「榮町」,仕紳名流冠蓋雲集、熱鬧非凡,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店」也坐落於此,是當年城內最繁榮時髦的商圈,有「台北銀座」之稱。 位於榮町中心位置的菊元百貨店,雖然...
臺靜農先生(1903-1990)是著名文學家與文學史家,曾任臺灣大學中文系主任二十餘年。寫書法是臺先生自修功課,也是抒懷解鬱之良方。 臺先生曾自序:「戰後臺北,教學讀書之餘,每感鬱結,意不能靜,惟時弄毫墨以自排遣,但不願人知」。 臺先生一生治學,晚年潛心研究金石、澆注書墨,成就斐然...
深秋暖陽灑在靜謐街道上,溫州街25號甫修繕完工的黑瓦日式建築,顯得格外淡雅清幽;院內巨大的榕樹,緊密依附在泥裂斑剝的圍牆上,展現傲強生命力,也見證歲月的軌跡。 這是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臺靜農的故居。雖然在臺教授任教臺大27年及退休期間,在這棟宿舍中僅短居六個月,但卻是最足以作為紀念臺教授的空間場域.
龍山寺鼓樓裡有一顆日本時代的獨木大鼓,每年除夕夜正子時,會由執法師父鳴鐘108下、擂鼓一通,象徵除去108個煩惱,開啟新的一年。雖然擊鼓鳴鐘,為民眾祈福之事已行知有年,但卻少有人知道,龍山寺鼓樓上的獨木大鼓,其實有段曲折來歷。 這個故事要從日治時期說起....
由於基地的重要性及特殊性,政府在興建社會住宅之前,聘請考古團隊進行考古調查研究。龍門考古團隊於2018年進駐,開始進行考古試掘,至2023年陸續出土尖底明溝、燻蒸室等遺構,2024年再擴大試掘,前後花了6年時間,共挖掘了19座探坑,出現3600 年前的史前文化...
位在台北市金華街的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原為日治時期臺北刑務所官舍,2022年完成老屋修復,現為全臺最具規模之日式宿舍群,來到這裡,可感受濃濃的日本風情,是文青網美最愛的打卡景點之一。 在臺北刑務所官舍群的後方有一道圍牆,是昔日臺北監獄圍牆,牆內監獄舊址空地(金華特五基地)是社會住宅的預定地
1920年台北設市、1922年臺北市街名改為町名,臺北城西門以東,沿著衡陽路周邊至新公園的街廓稱「榮町」,仕紳名流冠蓋雲集、熱鬧非凡,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店」也坐落於此,是當年城內最繁榮時髦的商圈,有「台北銀座」之稱。 位於榮町中心位置的菊元百貨店,雖然...
臺靜農先生(1903-1990)是著名文學家與文學史家,曾任臺灣大學中文系主任二十餘年。寫書法是臺先生自修功課,也是抒懷解鬱之良方。 臺先生曾自序:「戰後臺北,教學讀書之餘,每感鬱結,意不能靜,惟時弄毫墨以自排遣,但不願人知」。 臺先生一生治學,晚年潛心研究金石、澆注書墨,成就斐然...
深秋暖陽灑在靜謐街道上,溫州街25號甫修繕完工的黑瓦日式建築,顯得格外淡雅清幽;院內巨大的榕樹,緊密依附在泥裂斑剝的圍牆上,展現傲強生命力,也見證歲月的軌跡。 這是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臺靜農的故居。雖然在臺教授任教臺大27年及退休期間,在這棟宿舍中僅短居六個月,但卻是最足以作為紀念臺教授的空間場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話說1948年,大城西港村有人煮飯時,發現火焰顏色與以往不同,竟發現其中有一截手指骨......
Thumbnail
  1924年大稻埕慈聖宮慶成醮太過轟動,多日攻佔不少報紙版面,連日本總督伊澤都親臨現場觀賞,當地醮壇之豪華,實非今人所能想像。甚至當地物價都因此活動上漲了三成。   
Thumbnail
王公廟絕對是台灣人以台灣北部媽祖及台灣南部王爺為信仰主流神明中、一間很另類信仰廟宇。宜蘭縣五結鄉鎮安村的王公廟宇,從舊廟古蹟文物保存非常古色古香、 百年歷史傳承,鄉民萬人移動舊廟等傳奇 。宮廟建築體,富含現代感與大氣。一新一舊廟宇寫下王公廟在台灣的一頁廟宇歷史傳奇。 二結王公廟相關資訊::
Thumbnail
作為日本神道教的代表物,神社曾遍佈全台灣,其中有些也兼具著博物館的角色,並以供奉之名收藏著許多珍貴的藝術品;藉由挑選介紹其中的時間文物,這本由劉錡豫所著的《神明離去之後》,也企圖透過它們的身世,為台灣近代史打開另一道窗口。
Thumbnail
衛城推出新書《神明離去之後》和《戰爭中的美術》。前者以物品談藝術和歷史,從不同日本神社文物切入臺灣歷史觀察,有意思的觀察。後者介紹二戰時期的戰爭畫,分析藝術家的詮釋方向,以及促成這些畫作的因素。兩本書深入淺出地說明臺灣歷史,論述明確且嚴謹,非常值得一讀。
Thumbnail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日本京都神社的御守,因為太美麗太搶手,引起了搶購代購的亂流。
Thumbnail
過年期間,尤其是大年初一,一定要打開警察廣播電台收聽路況,聽看看今年哪裡塞車。往年的第一塞就是竹山紫南宮。今年居然聽到新地點--北港武德墊。北港我們家算是熟悉的,朝天宮常常去,武德墊倒是沒去過。結果,又在新聞中看到武德墊的新聞報導:除夕夜邀請了日本音樂僧侶「藥師丸寬邦」來台來武德墊跨年守歲。搜尋了一
Thumbnail
這次到大理崇聖寺走走逛逛時遇見了很多新奇的東西,除了前幾篇介紹過的三塔倒影非常迷人外,還遇見了大理柴燒的茶具杯碗等等,還親眼瞧見了所謂的「團茶」&以前從來不曾接觸過的空靈鼓,可以說是開了眼界,不只開了眼還順道下海試玩了一會,叮叮咚咚地很是有趣。
Thumbnail
2018年冬走在西門町的大廟古蹟,歷史牆有塊《和平》標記,曾經的奮鬥遺址...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話說1948年,大城西港村有人煮飯時,發現火焰顏色與以往不同,竟發現其中有一截手指骨......
Thumbnail
  1924年大稻埕慈聖宮慶成醮太過轟動,多日攻佔不少報紙版面,連日本總督伊澤都親臨現場觀賞,當地醮壇之豪華,實非今人所能想像。甚至當地物價都因此活動上漲了三成。   
Thumbnail
王公廟絕對是台灣人以台灣北部媽祖及台灣南部王爺為信仰主流神明中、一間很另類信仰廟宇。宜蘭縣五結鄉鎮安村的王公廟宇,從舊廟古蹟文物保存非常古色古香、 百年歷史傳承,鄉民萬人移動舊廟等傳奇 。宮廟建築體,富含現代感與大氣。一新一舊廟宇寫下王公廟在台灣的一頁廟宇歷史傳奇。 二結王公廟相關資訊::
Thumbnail
作為日本神道教的代表物,神社曾遍佈全台灣,其中有些也兼具著博物館的角色,並以供奉之名收藏著許多珍貴的藝術品;藉由挑選介紹其中的時間文物,這本由劉錡豫所著的《神明離去之後》,也企圖透過它們的身世,為台灣近代史打開另一道窗口。
Thumbnail
衛城推出新書《神明離去之後》和《戰爭中的美術》。前者以物品談藝術和歷史,從不同日本神社文物切入臺灣歷史觀察,有意思的觀察。後者介紹二戰時期的戰爭畫,分析藝術家的詮釋方向,以及促成這些畫作的因素。兩本書深入淺出地說明臺灣歷史,論述明確且嚴謹,非常值得一讀。
Thumbnail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日本京都神社的御守,因為太美麗太搶手,引起了搶購代購的亂流。
Thumbnail
過年期間,尤其是大年初一,一定要打開警察廣播電台收聽路況,聽看看今年哪裡塞車。往年的第一塞就是竹山紫南宮。今年居然聽到新地點--北港武德墊。北港我們家算是熟悉的,朝天宮常常去,武德墊倒是沒去過。結果,又在新聞中看到武德墊的新聞報導:除夕夜邀請了日本音樂僧侶「藥師丸寬邦」來台來武德墊跨年守歲。搜尋了一
Thumbnail
這次到大理崇聖寺走走逛逛時遇見了很多新奇的東西,除了前幾篇介紹過的三塔倒影非常迷人外,還遇見了大理柴燒的茶具杯碗等等,還親眼瞧見了所謂的「團茶」&以前從來不曾接觸過的空靈鼓,可以說是開了眼界,不只開了眼還順道下海試玩了一會,叮叮咚咚地很是有趣。
Thumbnail
2018年冬走在西門町的大廟古蹟,歷史牆有塊《和平》標記,曾經的奮鬥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