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5/01/3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超閱讀觀點122】重新省思,高效率是否代表便利?--《不便利的便利店》

自己本身很少看小說類的書,不過因《不便利的便利店》前陣子非常暢銷,後來索性把一、二集全部看完。特別的是,我先看了第二集再看第一集,因此看第二集時,對於貫穿第一集的主角獨孤感到非常好奇,這次算是得以一窺主角獨孤的故事,倒著看似乎也不錯,多了份懸疑性。

《不便利的便利店》主要在講述一間面臨競爭下,品項不多、營收下滑的便利商店的故事。全書共有八個篇章,圍繞著便利商店老闆娘、老闆娘兒子、便利商店的三個店員,以及常客的故事,每個篇章都單獨描述其中一位角色的的內心世界,對不常看小說的我來說覺得是蠻特別的敘事手法。

看完《不便利的便利店》後,不難想像暢銷原因,這本小說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也讓我重新省思人際關係:

一、人情的溫暖重於效率的便利

書名《不便利的便利店》本身就極具衝突,既然是便利店,又怎會不便利?原來在周圍便利店的夾殺下,書中的那間Always便利店營收下滑,為此老闆娘開始緊縮品項,自然惡性循環。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如果眼前有臺灣四大超商,你不會去的是哪間?那間可能就是書中描寫的那個樣子。經營的窘境,老闆娘也知道,現實是,還有員工依賴便利商店的工作養家活口,所以老闆娘選擇硬撐。

再者,大夜班店員獨孤的行俠仗義,或是勸客人不要喝酒;或是鼓勵同事跟兒子好好溝通,關心其近況;或是一看到靠人進門,就知道他要買什麼的超強記憶力,又讓人感到非常溫暖。

對比現在越來越多,追求效率的無人商店,再回想起過往品項沒那麼多,老闆娘卻總是能跟你聊上幾句的小雜貨店。是否,我們在追求品項多元、結帳效率的便利同時,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二、用好奇心理解取代防衛姿態

書裡的有對什麼事都看不慣的大媽店員,來自於被另一半的傷害;每天晚上在便利商店外吃個固定套餐,喝酒的男子,因為錢賺不夠多,沒勇氣面對家人;靈感枯竭的作家,卻從怪咖店員獨孤身上找到靈感;又或是原本是流浪漢的店員獨孤,最後卻意外發現自己原來曾經是醫生。

我們也許都曾是造成彼此「不舒服」的因子,卻不知道,或是根本不想理解造成對方這樣的原因為何?透過書中每個章節層層解密,慢慢發現原本以令人討厭、不舒服樣貌出場的角色,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故事,也提醒著我們,當遇到類似的人事時,不妨先以好奇理解取代防衛姿態,為身邊的人帶來些許溫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