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不知會有沒有人會有這個疑惑:閱讀真的會影響寫作嗎?
答案是:會!
閱讀是吸收新知的最好方法,而寫作是檢視自己對內容吸收並納為己用的最好方式。
閱讀量的多寡確實會影響文筆,所以其實能當出版社編輯的,文筆多半也不會太差,不然怎麼協助作家修稿、撿錯字?
但也沒有絕對就是了。
畢竟現在是AI網路開始盛行的時代,撿錯字、潤筆這些事AI可以代勞,行銷也能借助AI ,甚至繪圖也能靠AI、翻譯也能靠AI。
但AI 終究只是輔助,無法真正代表知識本身,作者如果無法藉閱讀來增加自身的含金量,總會有一天會跟不上流行的話題、寫不出深入人心的作品而被淘汰。
當我們要將創作的作品發布給普羅大眾時,創作就不可能是自嗨,而是必需讓除了自己與親朋好友外的人認可才行,他們認可了才會有流量、才表示經得起市場考驗。
而且閱讀可以增加自身的詞彙量與描寫場景、人物的功力,雖然不是馬上就有明顯的效果,但好處是細水長流、連綿不絕的。
用個過份點的比喻,如果有看過1980年代前的報章雜誌與電視新聞,就會發現:過去的記者文筆優良,敘事流暢且幾乎很少有錯字,這是因為過去的記者在採訪時也需閱讀大量資料,其文筆自然不是現在的公民記者所能比擬,我也相信目前的新聞記者也比不上老前輩們的文筆。
雖然有些殘酷,但這就是過去與現代的閱讀量差別。
閱讀經過內化,都能成為寫作的養份,並先增加專注力、觀察力、理解力,還有思考力。
別說那種超輕鬆的沙雕文不用動腦,要理解內容也要有過去的閱讀經驗為地基,才能消化這些文章,只是燒不燒腦罷了。
再說個過份的例子:中國大陸的作者,雖然因政府禁令、洗腦,劇情相關的創作,劇情大多不忍直視、同質性高,但人家的用字遣詞,卻普遍甩了台灣作者一條街,尤其是古典文學類。
我沒說絕對,但真的是大多數;但台灣的諧音哏用在搞笑這方面,還真不是中國大陸所能及(而且對岸還禁了)。
而且如若沒有閱讀習慣,對於篩選出寫作所需的資料便很不利,文章也容易鬆散。
所以閱讀對寫作,有著如同溫水煮青蛙般的影響力。
最後再提一個先前提過的反面例子,某作者出版一部與某電玩連動的作品,結果銷量應該是大爆死,所以之後也沒看過那位某作者與其他IP有什麼連動了。
為什麼呢?因為某作者沒有好好理解某電玩真正的核心價值,然後寫出一部除了有某電玩角色名外,完全不相干的作品,甚至改了名就是新作了。
兩部作品跟本牛頭不對馬嘴,所謂的主題流於表面理解而已。
玩電玩與閱讀有何關係?
我們在玩電玩、留意通關細節時,就是在閱讀這部電玩,所以怎麼與閱讀無關?
書本奠定我們閱讀的根本,讓我們能讀懂動漫、電玩、劇集、電影等其他非書本的閱讀,然後內化成寫作的養份。
這樣的寫作,無論形式為何,都不會使其空洞,也無往不利。
因此想成為一位好作家,閱讀是避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