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二氫」是所有生物必需的養分。雖然太多也有害處,但是大部分的時候,生物比較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不夠。
與動物不同的是,植物沒有辦法靠運動來改變自己生活環境;所以,要解決水資源不足的問題,植物只能做到被動的關氣孔(降低蒸散作用)以及主動的把根朝著有水的地方生長。
關氣孔這件事,主要是透過離層酸(ABA)負責的;但是根選擇性地朝有水的地方生長,是怎麼發生的?最近的一個研究[1],以玉米為模式植物,解開了一部分的謎題。
研究團隊使用發芽紙(germination paper)來創造受控制的水分梯度。他們讓玉米的主根沿著發芽紙垂直生長,發芽紙一側接觸浸飽了水的紙張,另一側則暴露在空氣中。為了防止根部脫離紙面,他們使用網格覆蓋。然後,他們計算兩邊的側根密度,並得到空氣面側根的百分比。
當然,發芽紙可能不夠天然,所以他們還做了土壤孔隙實驗。研究團隊在土壤中製造人工孔隙(macropores),利用X射線微型斷層掃描(micro-CT)來觀察根系生長,並比較根系在土壤接觸面和空氣孔隙中的分布差異。
為了找到「找水基因」,研究團隊總共研究了250個玉米自交系(inbred lines)。這些品系來自Goodman-Buckler,涵蓋了目前公共部門育種計劃中的大部分遺傳多樣性。其中有231個品系有完整的基因定序資料,另外19個品系因缺乏基因型資料而被排除在某些分析之外。
這些品系包括53個熱帶/亞熱帶品系(tropical/subtropical)、63個非硬稈組(non-stiff stalk)、14個硬稈組(stiff stalk)、88個混合類型(mixed)、9個爆米花玉米(popcorn)以及6個甜玉米(sweet)。之所以會特別把硬稈挑出來是因為硬稈支撐能力好,較不容易倒伏;另外通常硬稈品種對某些莖部病害有較好的抵抗力。
研究團隊以空氣面側根(air-side lateral roots)的比例作為指標。整體來看,所有品系的空氣面側根比例都是分布在0-39%之間,而族群中位數約在20%左右。
不過,熱帶/亞熱帶品系表現出較強的水分響應,有較少(5-10%)的空氣面側根;而溫帶非硬稈組則表現出較弱的水分響應,有較多(20-25%)的空氣面側根。若比較側根密度,可以看到接觸面(contact-side)的側根密度在所有品系中都差不多;但若是看空氣面(air-side)側根密度的話,溫帶非硬稈組顯著高於其他組。而硬稈組的表現則較接近熱帶/亞熱帶組。這個結果意味著,熱帶/亞熱帶品系以及硬稈品系,能較好地將根往有水源的地方分布。
不過,為什麼接觸面的側根密度大家都差不多?我的想法是:單位面積內生長的根密度應該還是有限制的。畢竟長太多也不會有更好的吸水效果,所以會有一種大家看起來都差不多的感覺。但是,空氣面長再多側根也沒用,反正也吸不到水!所以能夠讓空氣面側根密度下降的,才是聰明的策略。
為什麼熱帶/亞熱帶品系的玉米找水的能力比較強呢?研究團隊推測是因為環境壓力選擇的緣故。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植物,因為平均氣溫比較高,造成土壤蒸發作用比較強,所以它們會面臨更強的乾旱壓力。因此,保持比較強的水分響應能力,對它們的生存有利。
而溫帶地區的植物,因為平均氣溫比較低,所以土壤的水分不會蒸發得那麼快,造成乾旱壓力相對比較小。於是,它們就不需要有那麼強的水分響應能力,所以根系生長對水分的敏感性降低也就不會成為致命的缺點了。
哪些基因與植物找水的能力有關呢?研究團隊分析了這兩百多種玉米的轉錄體與基因體資料後,找到了9個基因的表現與空氣面側根密度顯著相關。其中,透過轉錄體關聯分析得到的最重要的發現是AXR1基因。
AXR1是AUXIN RESISTANT 1之意,也就是說,它參與了生長素信息傳遞。研究團隊發現,AXR1較高的表現量與較多的空氣面側根相關,同時它在根尖也有表現。
透過基因體關聯分析,研究團隊發現了30個與空氣面側根密度相關的顯著SNP位點;從這些位點識別出了40個候選基因。其中一個是FLA4基因。
接著,他們使用阿拉伯芥突變株來驗證這些基因的功能。除了AXR1與FLA4,他們還檢驗了另一個基因HRD3A,可能與蛋白質分解相關。
他們發現,剔除AXR1基因的突變株(axr1-3和axr1-12),其空氣面側根顯著增加、接觸面側根密度顯著減少。也就是說,少了這個基因的植物,表現出較弱的水分響應。另外,他們發現這個突變株的性狀類似其他生長素通路的突變株;所以生長素在促進根系向水分方向生長這件事上,的確很重要。
而剔除了FLA4基因的突變株(sos5-1和sos5-2)[2],其空氣面側根密度和比例顯著降低、接觸面側根密度顯著增加,主根長度顯著減少。也就是說,植物對水分響應的能力變強了。特別的是,因為這個基因與乙烯相關,於是研究團隊使用了抑制劑來阻斷乙烯合成。結果發現,抑制劑可以逆轉sos5-2突變體的性狀,造成空氣面側根的形成增加!這個結果也進一步證實乙烯在抑制空氣面側根形成中的角色。
最後,他們觀察剔除了HRD3A基因的突變株(hrd3a-1和hrd3a-2)。結果發現,突變株的空氣面側根密度和比例顯著增加,不過接觸面側根密度的變化並不大;所以他們認為,這個基因主要影響空氣面側根的抑制。從序列的分析看來,這個基因可能與膜蛋白的分解有關,不過詳細的功能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所以,透過研究這些玉米品系,研究團隊發現生長素與乙烯對植物找水的能力很重要!生長素主要促進向水分方向的根系生長,而FLA4透過調節乙烯來影響根系的空間分布,另外還有HRD3A則是抑制空氣面的根系發育。
有意思的是,就像一開始在這篇文章提到的,我們都知道離層酸對植物的水分調節很重要,但是在這個研究中,以轉錄體與基因體關聯分析找到的基因,卻沒有與離層酸路徑相關的基因。不知道這是否意味著離層酸對水分的調節僅限於控制氣孔的關閉?或者是使用的玉米品系造成的限制?這就有待未來有更多研究來幫我們解開這個謎題囉。
參考文獻:
[1] Scharwies, J. D., Clarke, T., Zheng, Z., Dinneny, A., Birkeland, S., Veltman, M. A., Sturrock, C. J., Banda, J., Torres-Martínez, H. H., Viana, W. G., Khare, R., Kieber, J., Pandey, B. K., Bennett, M., Schnable, P. S., & Dinneny, J. R. (2025). Moisture-responsive root-branching pathways identified in diverse maize breeding germplasm. Science, 387(6680), 666-673.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s5999
[2] FLA4突變株的基因之所以叫做SOS5,是因為這個突變株最初(2003)是在研究鹽敏感性時被發現的,當時被稱為Salt Overly Sensitive(過度鹽敏感),而FLA4在那時叫做SOS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