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世界-軍師徐茂公】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隋唐時代,有這樣一個人。

他有著不同的名字,有著不同的面貌。

本名徐世勣,平民出身,落草瓦崗寨起義。後獨霸一方,受魏徵勸降歸唐,列為李唐宗室,改為李世勣,自始至終為李世民「第一副將」。

唐高宗時,因避先皇之諱,又改名李勣。李世民本人可是沒要他改的。

這個時候,他是唐高宗的宰相、三公,位極人臣。

而這樣一個傳奇人物,在民間傳奇中,你是找不到的。

老百姓們只稱呼他的表字,《新唐書》記為徐懋功,但通俗文學上,以「徐茂公」為最大宗。

同時,搭配了睿智、年長的形象,彷彿是唐太宗征戰時的諸葛亮一樣。

先前,以【大唐世界-徐世勣】為篇名,大致介紹過他早年的事蹟。

今天搭配軍師徐茂公之名,換個角度來看。

原本,當李世民立下不世功勳,封為天策上將的時候,徐茂公同時就受封「下將」。其實我們就應該要知道,先前那場破東方二偽帝的「東都之戰」,徐茂公的功勞第一。

而且,衝鋒陷陣是達不到這個高度的。

不然尉遲恭秦叔寶,甚至萬人敵羅士信都是塑膠做的嗎?

徐茂公是瓦崗賊出身,有多次與王世充、竇建德軍隊在太行山以東地區交戰的經驗。舉凡運補路線,攻守要地,他可能都十分熟悉。

有一事可為佐證:徐茂公降唐時,採取了上繳所轄州縣名數及軍人戶口的清冊。

這是「懂事」的人。不是單純打仗的人。

在瓦崗寨時,徐茂公既能獻計破王世充、宇文化及,也能規劃取黎陽倉的戰略。

過去很容易忽略其智計的原因,就是這些事情他都是自己去做的。

回頭說這些,就是要強調徐茂公的智謀與計略,深受李世民信賴。但是,他的身旁已經有房謀杜斷,甚至我們知道,李世民的「英雄形象」,幾乎是由房玄齡、杜如晦,與長孫無忌一手打造出來的。

看到李世民的晚年,才明白他是個明白人。這三人盡心輔佐他沒錯,但李世民沒有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

貞觀三年,李靖與徐茂公大破突厥之後,李靖入朝為宰相,徐茂公卻被命「鎮守邊疆」。

這一鎮,就是十二年。

是吧?這樣切入看,反倒李靖像軍師,徐茂公是個大將軍。

不過,有兩個重點,補上就不一樣。

第一,史書上說,李茂公鎮守了十六年。

意思是早在六四玄武門事變前,他就已經是邊將。

而第二,這個「邊」不是別處,正是李唐起家地,并州太原。

房玄齡、杜如晦,與長孫無忌,都是關中人士。

我的意思是,李世民有意「保住」太原,保住僅剩的一點自我。

這塊起家地,李世民在成為天可汗一年後,封給了未來的唐高宗李治。時年三歲的唐太宗嫡三子,那是不可能「就國」管理的,一樣是交由徐茂公代管。

李世民的天下,交給了執政團隊。但起家地,只由徐茂公一人掌。

如果一切風平浪靜,這個「最終兵器」是不需要動的。

但,徐茂公終於是開始了他的新人生。

貞觀十五年,朝廷徵拜徐茂公為兵部尚書。以《舊唐書》來看,原因倒是很單純,應該就是侯君集一直兼著兵部尚書。但貞觀十四年,消滅高昌回來的侯君集,下獄了。

兵部對李世民來說,是不能放的權柄。北魏開國的時候也有相似情況,所以很好發現。當李靖跟侯君集都不能再用,李世民只好翻開了最後一張牌。

BUT,將到用時方恨少,巧不巧西突厥又亂了,這個另開一篇講。

總之,徐茂公先去支援了張儉平定西域,才返回京城長安就職。

但這場遠征,也讓徐茂公臥病不起。醫師說要用鬍鬚燒成灰來入藥,唐太宗就親自剪下自己的鬍鬚……這麼無聊?其實這傳記中還不止這一次關於唐太宗跟徐茂公這種「超友誼關係」的描寫。

比較難確定的是,李世民是動了心要終止太子之爭,才召回徐茂公?又或是因為召回徐茂公,所以太子之爭迅速而強力的「被結束」?

當然也許某方面來說,並沒有差別。

應該說,徐茂公駐太原,不是「好大一盤棋」,其實就是「看家」。

而李世民放手太原,同樣也顯示出,朝廷內的紛亂超出他的預期,跟控制。

所以徐茂公來了,所以太子跟魏王都下了台,晉王得立?不是的,李世民找徐茂公回朝,一開始就是「兵部尚書」。

李世民,要用兵。只是在先安內後攘外的交逼下,把一切都交給了徐茂公。他的兵馬,他的太子,他的天下,要賭最後一鋪。

徐茂公作為總指揮,輔佐唐太宗最後一次的御駕親征遼東,功績彪炳。就算最後沒有贏,也是要功績彪炳,這種中國式精神勝利法,哪裡都不會少。

精神不勝利,士氣就潰了,民心就散了。

貞觀二十年,徐茂公再戰西突厥,但他雖有文官三品,卻當不得宰輔,也做不得將軍。

原因是,唐太宗李世民自征遼東以來,龍體欠安。對於徐茂公,他是信任非常,問題是,他不能確定徐茂公會不會對他的兒子,太子李治一樣的忠心?

所以,李世民告訴兒子,自己將會找藉口將徐茂公貶往外地,待李治登基後再施恩於他,徐茂公自會死心塌地。

戲是照著演了,但徐茂公是個傻的嗎?

唐高宗一即位,就把徐茂公召回,連升三級,做了宰相,僅在長孫無忌之下。不過一年後,徐茂公就請辭了。

唐高宗准了奏,但比照貞觀時魏徵跟長孫無忌的方式,仍要徐茂公參與政事。三年過去,便改封三公。

現在剛進入唐高宗時代,信息還不足,難以判斷。

大致上看起來,一開始唐高宗也沒敢那麼相信徐茂公,但危難之時,也只能依靠父親留下的錦囊。

長孫無忌跟魏徵上三公之位,皆非無的放矢,徐茂公的回歸自然也是。

那一年,正是前朝宰相房玄齡之子,房遺愛叛亂的爆發。此案更牽涉三公中兩人,還有柴紹之子,以及大將薛萬徹。

這樣看有點雜亂,簡單說,這五個全是皇親國戚。

三公都姓李,一個是李世民的六弟李元景,也是這次要被拱為新帝的主角。一個則是唐高宗的異母兄長李恪。甚至李世民曾經也動念將太子從李治換作李恪的。

另外三人,都是李世民的女婿駙馬爺。

嗯?那幹嘛叫房遺愛之亂?

因為這樁叛亂,是長孫無忌從房遺愛身上下手,查出來的……至少李恪跟薛萬徹,都有被誣告的可能性。說得更簡單一點,房遺愛之亂,就是長孫無忌與唐高宗對立的正式開端(哪裡簡單了)。

細節就後面慢慢再走,大塊上,長孫無忌被鬥垮了。

長孫無忌對面最重要的敵人,既不是唐高宗,也不是徐茂公。

而是武則天。

武則天著意拉攏徐茂公的記錄,那也是有的。

而徐茂公之後始終是唐高宗的重臣,也是忠臣。逝世前他也對子孫諄諄教誨,後來,其孫徐敬業成為反抗武氏政權最大兵變的主事者。

據說,徐敬業少年時便有勇有謀,連徐茂公都自嘆不如。

但徐茂公也說:「將來使我家破人亡的,必定是這個孩子!」

avatar-img
266會員
922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貞觀十八年底,唐軍準備妥當,開始部署。 這終究是徒勞無功的一戰,唐軍僅僅奪下遼東,無法敲開朝鮮半島的大門,遑論拿下平壤。但為了面子,唐太宗還是要對新一代名將說:「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陪著李世民從少年起義,又由生到死走了一趟,貞觀之治該開始收斂了。但老實說整理文比傳記翻譯要花功夫得多。沒辦法,一塊一塊切吧。
元雜劇的西遊記戲文,作者是楊景賢。這也是西遊記小說取材的主體。 楊景賢其實是蒙古人,楊是他姊夫的姓。雖然出生於元朝,但主要活躍於明初。因為是個雜劇名家,所以也在明朝樂府當官。 戲文共六本走完,比起小說版簡單扼要得多,但真要演起來我看也是大半天。概要介紹一下就好。
西遊記故事第二回。在《西遊記》中,這事要從知名的「魏徵夢斬涇河龍王」說起。
唐三藏法師,俗名陳禕,是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其生平記錄分為三種類型:官方史書,宗教資料…… 還有《西遊記》。 西遊記當然最「假」,但也最是精彩絕倫。 所以接下來要走個番外篇,邀請各位來看《西遊記》的玄奘故事。
侯君集。參與過六四玄武門之變,吐谷渾平定戰,更主導高昌國殲滅戰的唐朝大將軍。最後,卻因為涉入太子之爭,以謀反罪名遭到誅殺。
貞觀十八年底,唐軍準備妥當,開始部署。 這終究是徒勞無功的一戰,唐軍僅僅奪下遼東,無法敲開朝鮮半島的大門,遑論拿下平壤。但為了面子,唐太宗還是要對新一代名將說:「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陪著李世民從少年起義,又由生到死走了一趟,貞觀之治該開始收斂了。但老實說整理文比傳記翻譯要花功夫得多。沒辦法,一塊一塊切吧。
元雜劇的西遊記戲文,作者是楊景賢。這也是西遊記小說取材的主體。 楊景賢其實是蒙古人,楊是他姊夫的姓。雖然出生於元朝,但主要活躍於明初。因為是個雜劇名家,所以也在明朝樂府當官。 戲文共六本走完,比起小說版簡單扼要得多,但真要演起來我看也是大半天。概要介紹一下就好。
西遊記故事第二回。在《西遊記》中,這事要從知名的「魏徵夢斬涇河龍王」說起。
唐三藏法師,俗名陳禕,是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其生平記錄分為三種類型:官方史書,宗教資料…… 還有《西遊記》。 西遊記當然最「假」,但也最是精彩絕倫。 所以接下來要走個番外篇,邀請各位來看《西遊記》的玄奘故事。
侯君集。參與過六四玄武門之變,吐谷渾平定戰,更主導高昌國殲滅戰的唐朝大將軍。最後,卻因為涉入太子之爭,以謀反罪名遭到誅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實際說起來,裴寂應該算是「李淵」的第一功臣,奇妙的是,當李世民登基為皇時,仍是以裴寂為首功。但在後來的凌煙閣功臣,以及眾多的李世民傳奇故事中,裴寂怎麼看也不是那樣重要的角色。 雖是名門大族出身,但裴寂其實身分非常低下。一起來看他跌宕起伏的人生。
Thumbnail
唐太宗李世民知道了武則天的預言後,不知如何面對,聽完李淳風的分析後,決定臣服於命運,扮演好皇帝的角色,順其自然。
Thumbnail
繼隋末農民起義,李唐一統天下,更發生了爭儲兵變:六四玄武門之變。 然後,隨著唐太宗李世民的登基,我們將要正式展開關於唐朝的旅程!
Thumbnail
突厥再臨,大唐天子李淵決定徹底冰封李世民,改以李元吉領軍。李元吉以此為由,說服天策府大將尉遲恭合作,引誘李世民加以刺殺。 不過,就算李世民想要赴約,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Thumbnail
#慶餘年/#庆余年 大慶軍方第一人、樞密正使秦業秦老將軍(#馮恩鶴),不識字的大老粗,但他相信范闲! ⚠️以下含第10集劇透⚠️ ⚠️ ⚠️ 「不過、臣覺得他不像! 范闲出使北齊、在北齊王城升我大慶戰旗, 過癮👍! 這種人是不會貪贓枉法的。」 「多謝秦將軍。」 「我是實話實說。
Thumbnail
李元吉得到封倫相助,正式插足太子之爭。一出手,便是要置李世民於死地,陷李建成於不義。 然而,陰錯陽差之下,卻讓史官陳叔達得知了這個秘密……另一邊,看似孤立無援的李世民,終於迎來了意外的幫手。 看首圖也知道是女性吧?
Thumbnail
大唐粉飾太平之際,突厥人發起了奇襲。 有志於太子之位的李世民,安排了謀略以爭功,卻不料掉入敵人的陷阱……這場山西大敗,對於李世民的將來,是危機?還是轉機?
Thumbnail
李世民連番遭到打擊,終於下定決心爭取天子之位。 同時,齊王李元吉也展開了行動……
Thumbnail
由於杜淹成功攔阻了爾朱煥與橋公山,李世民當即決定,以天策府為主力,加急截回兵器,並於演池駐地建構防禦工事,以應叛軍,並通知州府來援圍剿。 不敢言之必勝,但也算十拿九穩。 然而,李世民哪裡想得到,後方政治場的角力,才要開始。
Thumbnail
武德六年,八月。 東南道行臺僕射輔公祏據丹陽反,僭稱宋王。 李淵將要安排一場「真正」的內部平定戰役。
Thumbnail
實際說起來,裴寂應該算是「李淵」的第一功臣,奇妙的是,當李世民登基為皇時,仍是以裴寂為首功。但在後來的凌煙閣功臣,以及眾多的李世民傳奇故事中,裴寂怎麼看也不是那樣重要的角色。 雖是名門大族出身,但裴寂其實身分非常低下。一起來看他跌宕起伏的人生。
Thumbnail
唐太宗李世民知道了武則天的預言後,不知如何面對,聽完李淳風的分析後,決定臣服於命運,扮演好皇帝的角色,順其自然。
Thumbnail
繼隋末農民起義,李唐一統天下,更發生了爭儲兵變:六四玄武門之變。 然後,隨著唐太宗李世民的登基,我們將要正式展開關於唐朝的旅程!
Thumbnail
突厥再臨,大唐天子李淵決定徹底冰封李世民,改以李元吉領軍。李元吉以此為由,說服天策府大將尉遲恭合作,引誘李世民加以刺殺。 不過,就算李世民想要赴約,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Thumbnail
#慶餘年/#庆余年 大慶軍方第一人、樞密正使秦業秦老將軍(#馮恩鶴),不識字的大老粗,但他相信范闲! ⚠️以下含第10集劇透⚠️ ⚠️ ⚠️ 「不過、臣覺得他不像! 范闲出使北齊、在北齊王城升我大慶戰旗, 過癮👍! 這種人是不會貪贓枉法的。」 「多謝秦將軍。」 「我是實話實說。
Thumbnail
李元吉得到封倫相助,正式插足太子之爭。一出手,便是要置李世民於死地,陷李建成於不義。 然而,陰錯陽差之下,卻讓史官陳叔達得知了這個秘密……另一邊,看似孤立無援的李世民,終於迎來了意外的幫手。 看首圖也知道是女性吧?
Thumbnail
大唐粉飾太平之際,突厥人發起了奇襲。 有志於太子之位的李世民,安排了謀略以爭功,卻不料掉入敵人的陷阱……這場山西大敗,對於李世民的將來,是危機?還是轉機?
Thumbnail
李世民連番遭到打擊,終於下定決心爭取天子之位。 同時,齊王李元吉也展開了行動……
Thumbnail
由於杜淹成功攔阻了爾朱煥與橋公山,李世民當即決定,以天策府為主力,加急截回兵器,並於演池駐地建構防禦工事,以應叛軍,並通知州府來援圍剿。 不敢言之必勝,但也算十拿九穩。 然而,李世民哪裡想得到,後方政治場的角力,才要開始。
Thumbnail
武德六年,八月。 東南道行臺僕射輔公祏據丹陽反,僭稱宋王。 李淵將要安排一場「真正」的內部平定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