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 2 辨識死亡焦慮
- 「死亡最駭人之處不在於沒有未來,而是失去過去。事實上,遺忘即是某種形式的死亡,在生活中處處可見。」
▐ CH 3 覺醒經驗
- 「不聽不聞是你應付痛苦的辦法。還有你的否認、酗酒、不安也是,只是這些再也行不通了。痛苦一直都在,當你關上一扇門,它會敲開另一扇門,進到別的地方去──這會兒它湧進夢裡來了。」
▐ CH 4 觀念的力量
- 我存在時,死亡並不存在;死亡存在時,我並不存在。伊比鳩魯認為:「人何必害怕根本察覺不到的死亡?」
- 尼采:當我們疲憊時,容易遭受曾經克服過的念頭突襲。
- 柏妮絲想減少自己對史蒂夫的依戀,以保護自己不會因為失去他而痛苦。我提醒她,無論是她的憤怒,或是史蒂夫的退縮,都無法迴避人生的終點與失落。
▐ CH 5 透過聯繫克服死亡焦慮
- 好,觀念使不上力。不過,讓我們從關係的角度來檢視這段談話。首先,我在放假期間撥空和她談話,這表示我全心全意想幫助她。實際上我說,我倆共同來面對這問題。我沒有一發現到她有這方面的焦慮就閃躲,而是持續釐清她對死亡的感受。我承認我自己也有這方面的焦慮。我讓她明白,我們的處境相同,她和我和所有人一樣,天生會對死亡感到焦慮。
- 無論妳的恐懼有多深,我永遠不會迴避妳、遺棄妳。
- 在親近的關係裡,一方越能坦露內心的感覺和想法,另一方也就越容易跟著坦露自己。自我坦露在發展親密關係的過程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一般來說,關係是由雙方相應地打開心扉建立出來的。
- 一方先主動吐露某些私密的事,因而讓自己冒風險,另一方也相應地回以同性質的事,如此一來一往,在雙方自我坦露的交疊纏繞下,深化了關係。假使冒險坦露自己的人,懸在半空中得不到接應,雙方的友誼往往難以為繼。
- 我把某部分的你融入我心裡,它改變我、滋養我,我將把它傳遞給其他人。
▐ CH 6 覺察死亡:回憶錄
- 人人都有崇敬聖人的強烈慾望,想對心中的聖人謙卑而激動地稱呼一聲「尊者」。也許這就是佛洛姆(Erich Fromm)在《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中「對順服的渴望」一詞的意義,而宗教的源頭正是在此。
- 我的工作所賴以為繫的是存在主義世界觀,其著眼於現世,並且駁斥超自然信仰。這個取向相信,生命(包括人類生命在內)起於偶然,人是有限的生物。而且無論我們願意與否,我們能倚靠的唯有自己。我們只能靠自己保護自己,靠自己評估自身的作為,靠自己活出意義來。
▐ CH 7 面對死亡焦慮:給治療師的建言
- 聆聽地窖裡的野狗狂吠,你會變得更加睿智。
- 「孤單的『我』融化在『我們』之中」
- 無論病人的經歷有多麼冷酷、殘忍、犯忌或不見容於社會,你若是願意潛入自己的黑暗面,你會找到若干相似之處。
- 我便強調了準確的同理(還有無條件的積極關懷以及真誠)的重要。不過同理心的運作是雙向的:你不僅要同理病人的感受,也必須幫助病人發展出對他人的同理心。
- 『我等了好久終於等到這樣的談話……等了好久才等到一場嚴肅而知性的討論,可以談一些有深度的事情。』我週遭的每件事,我們所處的文化──電視、電玩、色情影片──全是那麼的弱智。我上班做的每件事,處理合約、訴訟、離婚調解的所有枝枝節節,全只關係到錢,根本是一派胡言,微不足道,也毫無意義。
- 當人沉浸在日常模式中,便無心關注更深刻的事,也無心敏銳的檢視自己。
▐ 歐文・亞隆醫師訪談錄
- 你想要為自己帶來什麼改變?什麼原因讓你決定此刻來到這裡?把你帶到治療室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
【後記】
其中多收錄了短篇小說《我要報警》文筆真好,看得我頭皮發麻、心跳加速。我覺得亞隆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他能夠將和個案的晤談敘事化,再進行相關存在心理學分析,並且佐以些許文學著作,幫助讀者進入個案與治療者的情境中,實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