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基本法與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之間的關係日益受到重視,尤其在美國、歐盟、英國和日本等國的立法考量中,這一議題顯得尤為重要。
人工智慧基本法的背景
各國在制定人工智慧(AI)相關法規時,普遍面臨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與風險管理的挑戰。台灣目前正在研擬《人工智慧基本法》,希望能在促進AI發展的同時,降低其潛在風險。
這一法案的制定不僅是對國內AI產業的支持,也希望能與國際標準接軌,特別是在ESG的框架下進行考量。
ESG與人工智慧的關聯
ESG的核心價值包括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這些元素在AI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AI技術的應用雖然能提高效率,但其高能耗和資安風險也引發了對環境和社會影響的擔憂。
例如,AI的運算需求通常需要大量的電力和水資源,這可能與ESG所強調的環境保護原則相違背。
各國的立法考量
美國:美國的AI監管相對較為鬆散,主要依賴市場自律,並未制定全面的AI法規。近期的行政命令主要集中在軍事和藥品等特定領域,對於ESG的考量相對較少。
歐盟:歐盟於2024年正式實施的《人工智慧法案》是全球首部全面監管AI的法律,該法案強調保護基本權利和環境永續性,並根據AI的風險程度制定相應的規範。
這一法案的制定考慮到了ESG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在高風險AI系統的使用上,要求企業必須遵循透明度和責任的原則。
英國:英國的AI監
管政策則更為靈活,政府鼓勵企業在創新與監管之間找到平衡。英國的政策框架強調安全性、透明性和公平性,並希望通過獎勵措施來促進企業的AI應用。
日本:日本在AI治理方面也在積極探索,定期召集專家討論AI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並考慮如何將AI治理納入ESG的評估標準中。
人工智慧基本法的制定與ESG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
各國在立法過程中,均需考慮如何在促進AI技術發展的同時,確保其不對環境和社會造成負面影響。
這一平衡將成為未來AI法規的重要考量方向,尤其是在全球對於可持續發展的重視日益增加的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