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周,字賓王,清河茌平人。出生於隋文帝開皇末年,還沒及冠就成了孤兒,家裡雖然貧窮,但他學問不錯。不過由於行為放浪不羈,家裡就沒大人要羈什麼,馬周不太被鄉里鄰居看得起。
家裡窮又有讀書,這放在兩漢都是傳奇等級,還能叫人看不起啊?
就是說關於「教育」這一塊,北朝以來是越來越普及。我認為重點不是「官學」,這東西兩漢就有啦。但東漢末逐漸興起的私學,還有我們注意到的,做抄書出書生意的人開始增加,才是影響隋唐知識普及的重點。
不過話說回來,我想馬周應該是官學出身的。
隨著李淵逐漸平定北方,馬周也在武德年間「補博州助教」。是州級學校的助教。
可馬周總是不務正業,經常大白天就喝得醉醺醺,就被博州刺史罵了幾回。小馬哥也不開心啦,索性棄官出走。
清河茌平屬博州治下,馬周這是一個當地人出補公務員的情況。
推斷有點複雜,隋末博州是竇建德的,如果馬周是跟著竇建德起義,官不會小。所以馬周本來就是隋朝當地官署體系一員的可能性較大。
加上博州刺史「達奚恕」這姓氏,出自北周大官,隋朝世族。對這個瀆職助教也只是責罵,那就顯示出馬周是地頭的,達奚恕則否。
馬周這一走,就去到開封那一帶。又跟浚儀令崔賢起了爭執被辱,轉往長安而去,寄宿在將軍常何家中。做食客這樣。
常何沒甚麼名氣,只知道唐太宗伐遼東時是水軍那邊的大將之一。
對,早年無名,日後崛起,正是馬周之故。
貞觀五年,唐太宗下詔要文武百官上書指正施政,常何就犯愁啦。誰不知道上達天聽,便是飛黃騰達的大好機會,可他一介武將,哪裡懂這些。
常何飲酒澆愁,自嘆道:「武吏不涉經學,這個機會不屬於我啊。」
馬周在一旁聽到,便出來毛遂自薦,擬了一篇二十幾條的施政得失,讓常何去交差。
呈上去之後,李世民就奇啦,常何怎麼懂這些?叫來一問,常何也不敢欺君,表示是門客馬周所做。
馬周的奏章為什麼特別顯眼?因為他評的不是「好壞得失」,而是講「忠孝」。
意思就是馬屁拍個正著,還以為唐太宗真的想要知道評價來改正喔?他要的就是「能忠於天下」之人。
不是真的天下啦。這是李世民「千秋萬世」計劃的一環,就這麼讓馬周搭上了特快車。
馬周的第一個職務,是監察御史。還沒監察百官,馬周已經察覺了主子的心意。貞觀六年,馬周又以「忠義」為名,上了一書,為李世民提供「太上皇處置方案」。
三年前,李世民成功「放逐」了父親,掌大權,破突厥,做天可汗,威風八面。
而李淵居住的大安宮,其實當時極為簡陋。這年初,李世民還跑去九成宮避暑……欸不是,那你爸留在那鬼地方忍受酷暑耶。
馬周的廢話很多,意思倒是不難:你不行孝,諸侯之子必群起效尤,那你的封建,你要的千秋萬世,終究會是一場空。
基本上也就是因著這一書,李淵本紀才在貞觀八年上,多了那麼一筆李世民來跟他分享「天可汗的榮耀」。
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後來李世民重臣之子?反叛的還真是不少,但也終究沒有釀成顛覆唐朝的禍事,或許也能算是馬周的功勞吧。
嘿,不瞞你說,馬周傳就是朝著「李世民的千秋萬世」在打轉。
貞觀十一年,馬周又上一書。這個就稍微分享一下內容。
魏晉南北朝,一個王朝頂多就是五六十年,少的二十年就掰了。為什麼?小馬哥說,那就是沒有積德。什麼是積德?不是怪盜……不是減賦少役啦,雖然那個也很重要。馬周認為,頭等大事就是教育。
糟糕我有點喜歡他了。
這論點我之前也稍稍了解過,就是說,教育的目的真的不在於提高國民知識水準,增加國家競爭力。本身,教育就是為了把你各位「國民化」。
你要愛你的國家,愛你的君主,外面的蠻夷都過著水深火熱的日子等我們去拯救,不要相信政府之外的文宣主義……
有點年紀的台灣人應該都知道我在說什麼,我們都是從「國民黨教育」活出來的。
而「愛國」教育走下去,沒有個十年二十年,樹立不了一代人,國家一旦有難,就只會傾覆。
所以,這個德是要「積」才有效。
馬周也不是空口說白話,他長年都在御史臺工作,隨手就可以拎個二十萬民意來跟皇帝說:大家都在抱怨。而且,他還是出身民間的。所以除了教育,馬周還主打朝廷奢侈,不知民間疾苦。
「貞觀之初,率土荒儉,一匹絹才得一斗米,而天下帖然。百姓知陛下甚愛憐之,故人人自安。」
「自五六年來,頻歲豐稔,一匹絹得粟十餘石,而百姓皆以為陛下不憂憐之,咸有怨言。」
這是非常棒的數據跟心理狀態:其實貞觀五六年開始,唐朝的經濟狀況大幅好轉,但反而不如初期天災歉收時人們能夠「安貧樂道」了。
馬周的結論是,施政方面你都不需要去學習古人,回到貞觀初年的做法即可。
至於任官考核,他則建議應該要走漢朝那一套,朝廷任用,出外歷練,回朝升任。
為什麼呢?其實我們一直有讀到但沒有強調,貞觀時期非常的「重內輕外」。即使李世民表示要讓大家世襲刺史,大家也覺得你現在是要流放我們嗎?
這也就是馬周強調的:你們都在京師在朝廷爽,沒有真實的去傾聽跟接觸地方的情況。於是導致百姓的不安感越來越強烈。
正論,很棒,但萬事不離鬥爭。
「施政方面不需要學習古人,回到貞觀初年即可」,這一記其實就很針對「魏徵」。
而選材任事重於朝廷輕於地方,則是指向了房玄齡。
對,隔年,吏部尚書選官的工作,就被分派給李世民的親信侯君集了。
馬周可不是為了鞭打唐太宗而上書,完全就是他再一次「體現上意」,幫李世民找出奪權的藉口。
書稱其「有機辨,能敷奏,深識事端,動無不中」。
沒錯,他說的事情真的有道理。且他也真的是實際會去了解民眾需求的人。
比方說,長安城原本早晚是派人去呼喊報時的,馬周就建議改為在各街設大鼓,擊鼓報時即可。這只是報早晚,倒不是說各個鼓點有時鐘。不過也可以順便映證一下,古代曆法跟時辰,是以官方發布為準的說法。
不久,馬周跟劉洎一樣,當上了皇帝的治書侍御史。
乍看之下這兩人頗有相似之處,但關鍵頗有不同:分析先不提,光是之後劉洎派入太子東宮,馬周卻是入晉王李治之府,就很明白了。
同時,也為我們揭露了李世民的狠毒。
貞觀十五年,李世民既使京師眾人皆知他愛魏王李泰勝於太子,卻又暗中在晉王李治身邊安插親信。那就表示,這一年,李世民已經決定要同步廢除李泰跟李承乾,改由李治為繼承人了。
卻說馬周被放在御定的最終勝利者身邊,隨著太子之爭的結束,他跟劉洎也一同掌中書令事,正式成為了大唐宰相的一員。
遼東戰後,馬周又與褚遂良將劉洎告死,接手了吏部尚書之職。走到這裡,馬周儼然已是「二代房玄齡」。
很美嗎?恐怕不美。
貞觀二十一年,馬周領銀青光祿大夫,更得唐太宗親賜書法帖。這,正是數年前劉洎得到最高恩寵時的兩個項目。
於是,馬周告病了。
馬周不是房玄齡魏徵那種老頭,他比李世民還小三歲,此時不過四十六七,正值壯年,要生什麼大病?
馬周說,他一直都有消渴症(約略相當於糖尿病)。
李世民知道了,便幫馬周蓋了一間專屬的病房,連日聘請名醫探視,更要人將自己的御膳供一份給馬周。不只如此,皇太子李治也來探望,唐太宗本人還親自為他調藥。
哥給你介紹一下,三國時代也有一個名人得到過這套待遇,正是擒關羽奪荊州的呂蒙。
二十二年,馬周知道自己死定了,便要家人將他放在家裡的奏章草稿都拿來,一把火燒個乾淨。
他說:「管、晏彰君之過,求身後名,吾弗為也。」
就是管仲晏嬰臨死前,仍諄諄教誨齊國國君,但馬周表示他不做這種事。由此可見,他燒掉的,都是指正批評李世民的文書。
事實上,以李世民的慣例,就算馬周不提,他死後這些東西也必定會被「抄出來」。
君不見魏徵乎?
是的,馬周就這樣死了,終究是沒能陪著唐高宗,走入新的時代。
馬周跟劉洎,都是來自遠方,靠著猜中李世民的心思而上位。
但劉洎恃寵而驕,得寸進尺。馬周卻是盡量保持著類似魏徵的距離感……
所以劉洎之死的答案也很明顯了,李世民的內心深處,想要除掉這個「侵門踏戶」的寵臣,而馬周讀到了這份心思。
於是在褚遂良的誣告中,馬周不置可否。
至於馬周是察覺到李世民也要殺他?又或者就是單純的天命已盡?
沒有答案,也不需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