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世界-貞觀末英:馬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馬周,字賓王,清河茌平人。出生於隋文帝開皇末年,還沒及冠就成了孤兒,家裡雖然貧窮,但他學問不錯。不過由於行為放浪不羈,家裡就沒大人要羈什麼,馬周不太被鄉里鄰居看得起。

家裡窮又有讀書,這放在兩漢都是傳奇等級,還能叫人看不起啊?

就是說關於「教育」這一塊,北朝以來是越來越普及。我認為重點不是「官學」,這東西兩漢就有啦。但東漢末逐漸興起的私學,還有我們注意到的,做抄書出書生意的人開始增加,才是影響隋唐知識普及的重點。

不過話說回來,我想馬周應該是官學出身的。

隨著李淵逐漸平定北方,馬周也在武德年間「補博州助教」。是州級學校的助教。

可馬周總是不務正業,經常大白天就喝得醉醺醺,就被博州刺史罵了幾回。小馬哥也不開心啦,索性棄官出走。

清河茌平屬博州治下,馬周這是一個當地人出補公務員的情況。

推斷有點複雜,隋末博州是竇建德的,如果馬周是跟著竇建德起義,官不會小。所以馬周本來就是隋朝當地官署體系一員的可能性較大。

加上博州刺史「達奚恕」這姓氏,出自北周大官,隋朝世族。對這個瀆職助教也只是責罵,那就顯示出馬周是地頭的,達奚恕則否。

馬周這一走,就去到開封那一帶。又跟浚儀令崔賢起了爭執被辱,轉往長安而去,寄宿在將軍常何家中。做食客這樣。

常何沒甚麼名氣,只知道唐太宗伐遼東時是水軍那邊的大將之一。

對,早年無名,日後崛起,正是馬周之故。

貞觀五年,唐太宗下詔要文武百官上書指正施政,常何就犯愁啦。誰不知道上達天聽,便是飛黃騰達的大好機會,可他一介武將,哪裡懂這些。

常何飲酒澆愁,自嘆道:「武吏不涉經學,這個機會不屬於我啊。」

馬周在一旁聽到,便出來毛遂自薦,擬了一篇二十幾條的施政得失,讓常何去交差。

呈上去之後,李世民就奇啦,常何怎麼懂這些?叫來一問,常何也不敢欺君,表示是門客馬周所做。

馬周的奏章為什麼特別顯眼?因為他評的不是「好壞得失」,而是講「忠孝」。

意思就是馬屁拍個正著,還以為唐太宗真的想要知道評價來改正喔?他要的就是「能忠於天下」之人。

不是真的天下啦。這是李世民「千秋萬世」計劃的一環,就這麼讓馬周搭上了特快車。

馬周的第一個職務,是監察御史。還沒監察百官,馬周已經察覺了主子的心意。貞觀六年,馬周又以「忠義」為名,上了一書,為李世民提供「太上皇處置方案」。

三年前,李世民成功「放逐」了父親,掌大權,破突厥,做天可汗,威風八面。

而李淵居住的大安宮,其實當時極為簡陋。這年初,李世民還跑去九成宮避暑……欸不是,那你爸留在那鬼地方忍受酷暑耶。

馬周的廢話很多,意思倒是不難:你不行孝,諸侯之子必群起效尤,那你的封建,你要的千秋萬世,終究會是一場空。

基本上也就是因著這一書,李淵本紀才在貞觀八年上,多了那麼一筆李世民來跟他分享「天可汗的榮耀」。

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後來李世民重臣之子?反叛的還真是不少,但也終究沒有釀成顛覆唐朝的禍事,或許也能算是馬周的功勞吧。

嘿,不瞞你說,馬周傳就是朝著「李世民的千秋萬世」在打轉。

貞觀十一年,馬周又上一書。這個就稍微分享一下內容。

魏晉南北朝,一個王朝頂多就是五六十年,少的二十年就掰了。為什麼?小馬哥說,那就是沒有積德。什麼是積德?不是怪盜……不是減賦少役啦,雖然那個也很重要。馬周認為,頭等大事就是教育。

糟糕我有點喜歡他了。

這論點我之前也稍稍了解過,就是說,教育的目的真的不在於提高國民知識水準,增加國家競爭力。本身,教育就是為了把你各位「國民化」。

你要愛你的國家,愛你的君主,外面的蠻夷都過著水深火熱的日子等我們去拯救,不要相信政府之外的文宣主義……

有點年紀的台灣人應該都知道我在說什麼,我們都是從「國民黨教育」活出來的。

而「愛國」教育走下去,沒有個十年二十年,樹立不了一代人,國家一旦有難,就只會傾覆。

所以,這個德是要「積」才有效。

馬周也不是空口說白話,他長年都在御史臺工作,隨手就可以拎個二十萬民意來跟皇帝說:大家都在抱怨。而且,他還是出身民間的。所以除了教育,馬周還主打朝廷奢侈,不知民間疾苦。

「貞觀之初,率土荒儉,一匹絹才得一斗米,而天下帖然。百姓知陛下甚愛憐之,故人人自安。」

「自五六年來,頻歲豐稔,一匹絹得粟十餘石,而百姓皆以為陛下不憂憐之,咸有怨言。」

這是非常棒的數據跟心理狀態:其實貞觀五六年開始,唐朝的經濟狀況大幅好轉,但反而不如初期天災歉收時人們能夠「安貧樂道」了。

馬周的結論是,施政方面你都不需要去學習古人,回到貞觀初年的做法即可。

至於任官考核,他則建議應該要走漢朝那一套,朝廷任用,出外歷練,回朝升任。

為什麼呢?其實我們一直有讀到但沒有強調,貞觀時期非常的「重內輕外」。即使李世民表示要讓大家世襲刺史,大家也覺得你現在是要流放我們嗎?

這也就是馬周強調的:你們都在京師在朝廷爽,沒有真實的去傾聽跟接觸地方的情況。於是導致百姓的不安感越來越強烈。

正論,很棒,但萬事不離鬥爭。

「施政方面不需要學習古人,回到貞觀初年即可」,這一記其實就很針對「魏徵」。

而選材任事重於朝廷輕於地方,則是指向了房玄齡。

對,隔年,吏部尚書選官的工作,就被分派給李世民的親信侯君集了。

馬周可不是為了鞭打唐太宗而上書,完全就是他再一次「體現上意」,幫李世民找出奪權的藉口。

書稱其「有機辨,能敷奏,深識事端,動無不中」。

沒錯,他說的事情真的有道理。且他也真的是實際會去了解民眾需求的人。

比方說,長安城原本早晚是派人去呼喊報時的,馬周就建議改為在各街設大鼓,擊鼓報時即可。這只是報早晚,倒不是說各個鼓點有時鐘。不過也可以順便映證一下,古代曆法跟時辰,是以官方發布為準的說法。

不久,馬周跟劉洎一樣,當上了皇帝的治書侍御史。

乍看之下這兩人頗有相似之處,但關鍵頗有不同:分析先不提,光是之後劉洎派入太子東宮,馬周卻是入晉王李治之府,就很明白了。

同時,也為我們揭露了李世民的狠毒。

貞觀十五年,李世民既使京師眾人皆知他愛魏王李泰勝於太子,卻又暗中在晉王李治身邊安插親信。那就表示,這一年,李世民已經決定要同步廢除李泰跟李承乾,改由李治為繼承人了。

卻說馬周被放在御定的最終勝利者身邊,隨著太子之爭的結束,他跟劉洎也一同掌中書令事,正式成為了大唐宰相的一員。

遼東戰後,馬周又與褚遂良將劉洎告死,接手了吏部尚書之職。走到這裡,馬周儼然已是「二代房玄齡」。

很美嗎?恐怕不美。

貞觀二十一年,馬周領銀青光祿大夫,更得唐太宗親賜書法帖。這,正是數年前劉洎得到最高恩寵時的兩個項目。

於是,馬周告病了。

馬周不是房玄齡魏徵那種老頭,他比李世民還小三歲,此時不過四十六七,正值壯年,要生什麼大病?

馬周說,他一直都有消渴症(約略相當於糖尿病)。

李世民知道了,便幫馬周蓋了一間專屬的病房,連日聘請名醫探視,更要人將自己的御膳供一份給馬周。不只如此,皇太子李治也來探望,唐太宗本人還親自為他調藥。

哥給你介紹一下,三國時代也有一個名人得到過這套待遇,正是擒關羽奪荊州的呂蒙。

二十二年,馬周知道自己死定了,便要家人將他放在家裡的奏章草稿都拿來,一把火燒個乾淨。

他說:「管、晏彰君之過,求身後名,吾弗為也。

就是管仲晏嬰臨死前,仍諄諄教誨齊國國君,但馬周表示他不做這種事。由此可見,他燒掉的,都是指正批評李世民的文書。

事實上,以李世民的慣例,就算馬周不提,他死後這些東西也必定會被「抄出來」。

君不見魏徵乎?

是的,馬周就這樣死了,終究是沒能陪著唐高宗,走入新的時代。

馬周跟劉洎,都是來自遠方,靠著猜中李世民的心思而上位。

但劉洎恃寵而驕,得寸進尺。馬周卻是盡量保持著類似魏徵的距離感……

所以劉洎之死的答案也很明顯了,李世民的內心深處,想要除掉這個「侵門踏戶」的寵臣,而馬周讀到了這份心思。

於是在褚遂良的誣告中,馬周不置可否。

至於馬周是察覺到李世民也要殺他?又或者就是單純的天命已盡?

沒有答案,也不需要答案。


avatar-img
266會員
922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李世民啟用的宰相非常多,接下來連三發,讓你瞧瞧「貞觀盛世」背後黑的地方。
隋唐時代,有這樣一個人。 他有著不同的名字,有著不同的面貌。 本名徐世勣,歸唐後改為李世勣,唐高宗時,因避先皇之諱,又改名李勣。李世民本人可是沒要他改的。 但民間更多人稱呼他為「徐茂公」,李世民手下的第一軍師。
貞觀十八年底,唐軍準備妥當,開始部署。 這終究是徒勞無功的一戰,唐軍僅僅奪下遼東,無法敲開朝鮮半島的大門,遑論拿下平壤。但為了面子,唐太宗還是要對新一代名將說:「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陪著李世民從少年起義,又由生到死走了一趟,貞觀之治該開始收斂了。但老實說整理文比傳記翻譯要花功夫得多。沒辦法,一塊一塊切吧。
元雜劇的西遊記戲文,作者是楊景賢。這也是西遊記小說取材的主體。 楊景賢其實是蒙古人,楊是他姊夫的姓。雖然出生於元朝,但主要活躍於明初。因為是個雜劇名家,所以也在明朝樂府當官。 戲文共六本走完,比起小說版簡單扼要得多,但真要演起來我看也是大半天。概要介紹一下就好。
西遊記故事第二回。在《西遊記》中,這事要從知名的「魏徵夢斬涇河龍王」說起。
李世民啟用的宰相非常多,接下來連三發,讓你瞧瞧「貞觀盛世」背後黑的地方。
隋唐時代,有這樣一個人。 他有著不同的名字,有著不同的面貌。 本名徐世勣,歸唐後改為李世勣,唐高宗時,因避先皇之諱,又改名李勣。李世民本人可是沒要他改的。 但民間更多人稱呼他為「徐茂公」,李世民手下的第一軍師。
貞觀十八年底,唐軍準備妥當,開始部署。 這終究是徒勞無功的一戰,唐軍僅僅奪下遼東,無法敲開朝鮮半島的大門,遑論拿下平壤。但為了面子,唐太宗還是要對新一代名將說:「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陪著李世民從少年起義,又由生到死走了一趟,貞觀之治該開始收斂了。但老實說整理文比傳記翻譯要花功夫得多。沒辦法,一塊一塊切吧。
元雜劇的西遊記戲文,作者是楊景賢。這也是西遊記小說取材的主體。 楊景賢其實是蒙古人,楊是他姊夫的姓。雖然出生於元朝,但主要活躍於明初。因為是個雜劇名家,所以也在明朝樂府當官。 戲文共六本走完,比起小說版簡單扼要得多,但真要演起來我看也是大半天。概要介紹一下就好。
西遊記故事第二回。在《西遊記》中,這事要從知名的「魏徵夢斬涇河龍王」說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魏書十一不止有學術界知名的士人,也有富得流油,足以操控曹魏經濟的商家大族。 河內,張家。不認識?司馬懿的老婆張春華,就是河內張家人。
Thumbnail
劉元普是宋真宗時代的人。他曾當過官青州刺史。雖然他樂善好施,但身邊的僕人卻在外面為非作歹。籤詩提醒人們,能力越強,責任越大。如果要帶著他人一起前進,則必須確保他們的行為符合自己的理念。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Thumbnail
司馬相如年輕時,就成為蜀郡長安留學團的一員,留在漢景帝的皇宮中工作。然而志在成為辯士外交官的他,難伸其志,所以決定改投養了很多「文辯之士」的梁孝王劉武。 不成想,還是沒能大展身手。待到劉武故去,司馬相如就決定辭職回家了。 窮得叮噹響的司馬相如,很快就跟朋友展開「東山再起」的計劃……
Thumbnail
在劉秀隗囂手寫情書兩年後,28年冬,馬援作為革命信使來到了洛陽,第一次見到了劉秀。 劉秀並沒有像公孫述那樣擺足了譜,而是親切握手交談,對馬援說:你遨遊於兩個皇帝之間辛苦了,今天見到你,真好。 馬援在此時說出了那句光武開國時代逼王之王的一句話:「當今之世,非獨君擇臣也,臣亦擇君矣。」 我去公孫述
Thumbnail
蜀漢降魏之後,譙周並沒有跟著劉禪北上入洛。 他走到漢中就不去了。 然而,晉武帝司馬炎卻是心心念念要邀請譙周來他身邊當官,為著是什麼? 當譙周抵達洛陽,仍不願為晉服務,促使司馬炎頒布了一條禁令。同時,這個勸劉禪投降的老學者,其真面目也隨之揭曉。 那也是串起整篇《蜀書十二》的關鍵。
Thumbnail
譙周傳裏頭,他說過兩次光武傳奇的故事。都是給劉禪的上書。第一次是劉禪改年號,立太子,忙活了大半輩子想要來點小愛好又怎麼了的時刻。 你各位不要老記著光武劉秀的大絕招是放隕石,晉宣司馬懿同樣都是略懂略懂。劉秀真正的歷史定位,就是「以德服人」。 「以德服人」可以勸王者爭霸,也可以勸王者,投降。
Thumbnail
魏書十一不止有學術界知名的士人,也有富得流油,足以操控曹魏經濟的商家大族。 河內,張家。不認識?司馬懿的老婆張春華,就是河內張家人。
Thumbnail
劉元普是宋真宗時代的人。他曾當過官青州刺史。雖然他樂善好施,但身邊的僕人卻在外面為非作歹。籤詩提醒人們,能力越強,責任越大。如果要帶著他人一起前進,則必須確保他們的行為符合自己的理念。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Thumbnail
司馬相如年輕時,就成為蜀郡長安留學團的一員,留在漢景帝的皇宮中工作。然而志在成為辯士外交官的他,難伸其志,所以決定改投養了很多「文辯之士」的梁孝王劉武。 不成想,還是沒能大展身手。待到劉武故去,司馬相如就決定辭職回家了。 窮得叮噹響的司馬相如,很快就跟朋友展開「東山再起」的計劃……
Thumbnail
在劉秀隗囂手寫情書兩年後,28年冬,馬援作為革命信使來到了洛陽,第一次見到了劉秀。 劉秀並沒有像公孫述那樣擺足了譜,而是親切握手交談,對馬援說:你遨遊於兩個皇帝之間辛苦了,今天見到你,真好。 馬援在此時說出了那句光武開國時代逼王之王的一句話:「當今之世,非獨君擇臣也,臣亦擇君矣。」 我去公孫述
Thumbnail
蜀漢降魏之後,譙周並沒有跟著劉禪北上入洛。 他走到漢中就不去了。 然而,晉武帝司馬炎卻是心心念念要邀請譙周來他身邊當官,為著是什麼? 當譙周抵達洛陽,仍不願為晉服務,促使司馬炎頒布了一條禁令。同時,這個勸劉禪投降的老學者,其真面目也隨之揭曉。 那也是串起整篇《蜀書十二》的關鍵。
Thumbnail
譙周傳裏頭,他說過兩次光武傳奇的故事。都是給劉禪的上書。第一次是劉禪改年號,立太子,忙活了大半輩子想要來點小愛好又怎麼了的時刻。 你各位不要老記著光武劉秀的大絕招是放隕石,晉宣司馬懿同樣都是略懂略懂。劉秀真正的歷史定位,就是「以德服人」。 「以德服人」可以勸王者爭霸,也可以勸王者,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