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童話故事下集》,中間有一段是因為童年時期被迫長大的照顧弟妹的宜玲,除了聽到自己子宮在呼喊的聲音以外,也看到了自己老公愛小孩的模樣,心想也許他是個神隊友所以決定要生小孩。
子宮(由好久不見的蔡閨配音)說:「他可能不是個好老公,但他會是個好爸爸。」這句話也成為宜玲最終決定可以嘗試要孩子的關鍵。
但我個人對這句話有點意見,也是我想提醒各位朋友的:我認為對方必須要是個好老公,才能真正成為好爸爸。
因為在家庭與婚姻當中,其實真正的核心就是夫妻相處要足夠親密與愉快,儘管對方是個好爸爸或好媽媽,能夠滿足孩子的需求,但伴侶關係對經營還是最重要的。
因為最好的教育,叫做「父母相愛」。
雖然我沒有生孩子,但畢竟也聽過不少故事,如果你是能滿足於對方只要做好親職就可以的狀態,那當然就沒問題,但如果你自身對於情感及親密是有需求的,對於生活細節及相處是有所要求的,千萬不能因為對方會是個好爸爸或好媽媽就決定生孩子。
孩子其實是很敏銳的,父母相處的狀態,他們都會完整的複製在未來的親密關係裡。
所以如果可以,不管現在是否已經有小孩了,都請多多關注彼此的親密度、經營好關係,生活滿意度才會比較高唷!
-
另外在他們準備懷孕的那個階段,其實也一度差點看哭了我,雖然我沒有親身經歷那種過程,但因為身邊真的也有好多為了求子努力的女性朋友,反覆努力反覆失望的心情真的很不好受🥲
女性總是被當作育兒的主角,如果生不出來,在社會上馬上第一個聯想到的都會是女性的問題。
例如妳可能只是想喝個冰飲料,就會有人關心妳說「女生不要喝冰的,身體太寒了。」
妳偶爾的小感冒,周圍的人:「妳身體太虛了,要好好補一下。」
周遭人雖然是關心跟好意,但不知道為什麼聽起來總是怪怪的:「來,這個,多吃點這個,對女生身體好!」
關於生小孩的問題,女生也通常被當作主要規勸對象:「什麼時候也生一個呀?」、「要生要早點生,不然生不出來了!」
妳回應:「我們不生。」
他們:「妳確定?不會後悔嗎?那以後老公想生只好找別人生了喔!」
其實有時候理智上都知道人們是站在關心的立場,但就會有種感覺是,為什麼不能尊重當事人的決定呢?
最奇妙的是,很多親朋好友明明上一秒才在說小孩多煩多討厭、好想要自由好累,下一秒就又開始勸生了,是不是有點沒說服力😆?
-
現代年輕人在育兒方面之所以會想得比較多,我想很多時候是因為過去父母在繁殖的時候是「無意識」的,只覺得能把孩子生下來養大就不錯了,可或許正是因為這一代的許多孩子並沒有感受到真正的愛與關心,相反自己的人生彷彿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或延續父母的夢想,所以才會對於生孩子更為慎重,不止考慮經濟,也要考慮自己的身心狀態是否能真的教育好孩子,從這個角度想,其實是為了孩子好呀!
我相信宜玲跟學友這一代的人,不管男女壓力都很大。過去的人營養不良、資源貧瘠,可為什麼如今相對生活條件較好的社會,不孕症卻反而多呢?某程度上也可能是一種「自然規律」吧⋯?
人口過剩的地球,
需要喘口氣了也說不定(?)
#童話故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