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是女生的牢籠

「家事」是女生的牢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們這一家》YouTube 截圖

《我們這一家》YouTube 截圖


同步刊登於 翻譯人森的滋味


今年一月在網路上某一篇洗碗文,引發網路上的激烈討論,其中一篇文章提到女性反應這麼大,其實是集體創傷的一種現象,那篇文章並沒有貶抑女性的意思,可能只是要描述一個現象,或是幫助女性可以稍微停一下看看自己的狀態。


不過集體創傷這個概念很有趣,我之前有簡短回應這件事,在洗碗文餘波過了之後,又看到一篇文章,是個女性醫師寫的,談到他很討厭做家事這件事的心路歷程,還有跟先生之間的溝通情況。


看完之後,我更清楚那個「集體創傷」是什麼了。男生討厭做家事,大多是因為以前沒有被要求過,而且覺得自己在外面工作已經很辛苦,那個辛苦其實不只是因為在外工作時精神與體力的消耗,也包含背負了社會對男性養家糊口、工作上要很能幹的一種期待。結果回到家裡要做家事,對他們來說可能像是同時要多擔負一個原本不屬於他的期待,自然會覺得委屈。


但女生討厭做家事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是因為從小可能看到周圍的女性長輩都是在做家事,甚至有的會像文中那位女性醫師一樣,從小聽媽媽說多讀點書就可以不用做家事。因此對於女生來說,「不做家事」相當於從某種牢籠脫離,相當於獲得解放。


我雖然在家事方面沒有聽過這種耳提面命,但我曾經有好長一段時間對於「主要做家事者」或是「家庭主婦」這些身分覺得非常抗拒,我並不是家庭主婦,但因為家裡同時也是我的工作場域,因此經常會在工作空檔做些家事。我其實算是喜歡做家事的,卻非常討厭被當作「在做家事」的人。這種「做家事比較低等」的觀念不是家裡給我的,是這社會給我的,充斥在電視、廣告、人們的交談之中。


即使這幾十年來,女生接受教育已經普及,甚至女生進入職場晉升高級主管,或是接受更高等的碩博研究教育的比例已經增高,大多數女生都有經濟獨立的能力,專業知識技能不輸男生(甚至勝過男生),結婚之後卻必須像自己的媽媽、阿媽一樣擔任「主要做家事者」,這對於女生來說非常值得崩潰。


「做家事」這種舊時代的性別分工框架,牢牢地禁錮了我們的女性長輩,但接受教育、經濟獨立,仍然無法使我們脫離那樣的牢籠。這就是女性面對家事時的集體創傷。


女生為了自己著想,當然可以好好思考,做家事為什麼是一種牢籠,它可以不要是一種牢籠,當然改變自己的認知也很重要,但另一個更重要的是,跟女生一起共組家庭的另一半,可以因為加入家事的行列,來拆掉牢籠,建立起一個家。


延伸閱讀

「男主外女主內」的陰魂不散

當媽的都要這麼忙嗎?


****除特別標示外,圖文皆為作者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廣告時間~~~~~~~

本人斜槓了兩個專業,歡迎按讚追蹤粉絲頁

翻譯人森的滋味

LING 烘焙實驗室





avatar-img
黃懿翎 light and breeze
110會員
406內容數
除了翻譯之外,這裡也是抒發烘焙、時事、戲劇、書、自然環境、信仰等想法的天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你所失去的,本就不屬於你 你正經歷的,皆在淬煉未來的自己 別急,事緩則圓,人緩則安 允許自己慢慢來。 ▉為什麼我們總是這麼著急?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習慣了即時滿足。 一封訊息沒有立即回覆,就開始焦慮; 努力了幾個月看不到成果,就覺得自己白費力氣; 看到別人比自己更快成功,便懷疑自己的
你所失去的,本就不屬於你 你正經歷的,皆在淬煉未來的自己 別急,事緩則圓,人緩則安 允許自己慢慢來。 ▉為什麼我們總是這麼著急?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習慣了即時滿足。 一封訊息沒有立即回覆,就開始焦慮; 努力了幾個月看不到成果,就覺得自己白費力氣; 看到別人比自己更快成功,便懷疑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