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流轉——Andy的故事與我們的投射

人性的流轉——Andy的故事與我們的投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Andy的故事在網路上傳得沸沸揚揚。很多人本來對他並不熟悉,這一次,因為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忽然就在我們心裡產生了正面的形象。

󠀠

這樣的心裡轉變值得好奇——彷彿我們對人的看待會因為受害的標籤而改變,我們的心總是渴望支持某種「正義」。

󠀠

人們樂於參與,捐款、留言聲援,為Andy的遭遇感到不平。台灣真的有非常純真善良的一面——我們願意付出資源去支持一個我們認為值得幫助的人。

󠀠

不過,我們的信任,是建立在什麼之上呢?往往是故事中先有壞人,再被加碼翻出黑歷史和爭議,反襯出受害者的可憐,受害者在我們心目中,就會變成一個想要去保護的「好人」了。

󠀠

也因為這種信任是建立在片段的故事之上,所以其實很薄弱。你有沒有觀察到,當Andy開始因為受害,而逐漸獲得大量資源時,底下的留言就開始出現另一種聲音:「這世界上還有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他憑什麼得到這麼多?」

󠀠

在人類內心的光譜裡,一端是幫助他人的純粹善意,另一端或許還有羨慕和比較,一路往暗處延伸。

󠀠

當我們看見別人的不善之處,就會產生情緒,對「透過輿論才剛認識的壞人」毫不留情地群起而攻之。這些行為與其說是代表正義,更接近是在宣洩情緒:我們討厭壞人存在,被壞人傷害過的情緒。

󠀠

但是如果讓別人的不善,變成自己的負面情緒,就很容易產生盲點。比如說:在對比之下,受害者會「顯得」純白,但那並不是全貌,只是當下的現象。更何況,每一個人都會在故事之外回歸平凡,變得立體。

󠀠

就像我們,可能做過一些不成熟的事,讓某些人對我們印象特別差,但我們並不只是「那樣的人」。也曾經大發慈悲做善事,被當成大好人,但日常裡還是會有計較和看不開的地方。

󠀠

因此,去「神格化」和「妖魔化」一個人,是種令人受苦的輪迴,會讓我們把良善的希望寄託在一個不熟識的人身上,也會因為「聽說」某人很壞,路過就跟著去踢他一腳,但是當物換星移,「覺得當初看錯」的機率其實很高。而且因因果果是很複雜的,現在攻擊的對象,也可能曾在過去幫助過你,只是你並不知道。

󠀠

每個事件都是暫時的,追隨輿論迅速判定是非、用選邊站的激情投入資源,都是有風險的。是偶像才會塌房,是反派才會反轉。這些標籤我們以為貼在別人身上,其實是貼在自己心上,我們的心才會起起伏伏,無法安寧。

󠀠

人性是流動的,情緒也是。隨著心境的不同,看他人的故事時帶入的位置也會不同。既然都是我們的投射,這些意念終究會回到自己心中,累積情緒,形成脾氣,變成我們對人生的感覺。

󠀠

那麼,你對人生的感覺怎麼樣呢?透過別人的故事,得到什麼啟發了嗎?今天的覺察,正在累積著明天的自己。祝福你帶著清明,活出光明美好的人生!

󠀠

圖/前幾天傍晚_在我生命中的其中一次尋常日落

avatar-img
青草青aka王晴
3會員
19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青草青aka王晴 的其他內容
󠀠我和一位在教育現場工作的同學,聊起「創意私房」的兒少性剝削犯罪結構,她想起一件自己國中時遇到的事情,至今仍有懸念。 󠀠 那年她國二,14歲左右,午餐時間幫老師送文件到訓導處(現在稱做學務處),聽到訓導主任正在對著一位女同學大聲斥喝。定睛一看,發現被罵的竟是自己的同班同學——晶晶。 󠀠
「天堂,就是有很多好事,聚在一起發生的地方。」 這句話是我在章成禪師的課堂上聽聞的,下一句是:「而地獄,則是很多壞事,聚在一起發生的地方。」 現代人不需要用古早繪本式「上刀山、下油鍋」的比喻,就能理解地獄般的痛苦。我們很容易透過網路看到別人的生活,實際了解到「天堂地獄在心中」或「一念天堂,一念地
「最近還讀純文學作品嗎?」友人問我。 離開學生時代後,閱讀的取向開始擴散,確實已經很少購入純文學的書了。 「才剛買呢,還沒看——《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 某次在網路上看到編輯與譯者的對談影片,當時感到觸動。後來逛書店時剛好遇見,便決定帶回家。 友人睜大眼睛:「這本我讀完了!
󠀠我和一位在教育現場工作的同學,聊起「創意私房」的兒少性剝削犯罪結構,她想起一件自己國中時遇到的事情,至今仍有懸念。 󠀠 那年她國二,14歲左右,午餐時間幫老師送文件到訓導處(現在稱做學務處),聽到訓導主任正在對著一位女同學大聲斥喝。定睛一看,發現被罵的竟是自己的同班同學——晶晶。 󠀠
「天堂,就是有很多好事,聚在一起發生的地方。」 這句話是我在章成禪師的課堂上聽聞的,下一句是:「而地獄,則是很多壞事,聚在一起發生的地方。」 現代人不需要用古早繪本式「上刀山、下油鍋」的比喻,就能理解地獄般的痛苦。我們很容易透過網路看到別人的生活,實際了解到「天堂地獄在心中」或「一念天堂,一念地
「最近還讀純文學作品嗎?」友人問我。 離開學生時代後,閱讀的取向開始擴散,確實已經很少購入純文學的書了。 「才剛買呢,還沒看——《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 某次在網路上看到編輯與譯者的對談影片,當時感到觸動。後來逛書店時剛好遇見,便決定帶回家。 友人睜大眼睛:「這本我讀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