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筆記|《馬太福音》第十一章

讀經筆記|《馬太福音》第十一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馬太福音》第十一章在福音書中佔有重要地位,不僅呈現了耶穌公開事工中的一段關鍵對話,也深刻揭示了屬靈實質與天國的奧秘。整章內容從施洗約翰的疑問出發,過渡至耶穌對世代的責備,最後以一段安慰人心的邀請作結,其結構嚴謹、層層遞進,蘊含豐富的屬靈教訓。

一、施洗約翰的疑問與耶穌的回應(太11:1–15)

約翰在監獄中差人來問耶穌:「那將要來的是你嗎?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太11:3)此舉並非出於信心全然崩潰,而是反映了他對彌賽亞職分的期望與現實之間的落差。耶穌並未直接回答,而是指引約翰的門徒去見證他所行的事:「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太11:5)這些作為正應驗了以賽亞先知的預言,顯明耶穌確實是那位受膏者。

這段經文提醒信徒:屬靈的眼光應超越個人處境,回到神話語的根據。當我們陷入疑惑,解答往往不是在於神是否照我們的期望行事,而在於我們是否仍能信靠祂的作為和話語。

二、責備不悔改的世代(太11:16–24)

耶穌轉而對這個世代發出嚴正責備,指出他們無論面對約翰的禁慾或耶穌的自由,都選擇拒絕與挑剔(太11:17–19)。他更責備哥拉汛、伯賽大、迦百農這些見過神蹟卻不悔改的城市,聲言:「當審判的日子,推羅、西頓所受的,還容易受呢!」(太11:22)

這段話語的屬靈意義在於警醒今日信徒:對真理的麻木與不悔改的心,是屬靈沉淪的表徵。屬靈生命不在於外在接觸多少真理,而在於內心是否因真理而改變。責備背後的核心不是咒詛,而是呼召悔改。

三、啟示的主權與安息的邀請(太11:25–30)

最後一段經文轉為柔和而深情的語調。耶穌感謝父將真理向「嬰孩」顯明,隱藏不給「聰明通達人」看見(太11:25)。他進一步宣告:「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11:28)

這裡揭示了天國的屬靈原則:真正的認識來自神的啟示,而非人的理性推理。屬靈的安息不是逃避責任,而是在耶穌裡面重新得力(參太11:29–30)。祂的軛是容易的,祂的擔子是輕省的,因為祂自己背負了我們不能承擔的重擔。

《馬太福音》第十一章從約翰的疑問到耶穌的安慰,從責備不悔改的世代到啟示與安息的應許,構成一幅完整的屬靈圖景。它挑戰我們對彌賽亞的認識,也安慰我們在困頓中能來投靠祂。這章經文不僅是歷史敘述,更是屬靈的呼召——呼召我們不憑眼見,只憑信心;不倚靠自己,只信靠那位溫柔且謙卑的主。

raw-image
raw-image


avatar-img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7.5K會員
828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十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仍然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章集中在天國群體的生活準則,從謙卑成為主的門徒、關懷失喪者、處理肢體間的衝突,到活出真實的饒恕。耶穌揭示,屬天的價值觀與世俗不同,信徒要以孩子般的單純、僕人的心態與無限的饒恕,來活出合神心意的群體見證。
《創世記》第十七章記載了神與亞伯蘭重新立約,賜他新的名字「亞伯拉罕」,並設立割禮作為約的記號。這章經文顯示神應許的確定與擴展,也啟示信仰之路必須以順服與分別為聖回應神的恩典,對今日信徒有深刻的提醒與激勵。
《馬太福音》第十七章記載了耶穌在變像山上的榮耀顯現、門徒對信心的掙扎、以及耶穌再度預告受難。這些事件揭示了神國榮耀與十字架道路並行的真理,也提醒信徒在屬靈經歷與現實挑戰中學習信靠與順服。
本章集中在天國群體的生活準則,從謙卑成為主的門徒、關懷失喪者、處理肢體間的衝突,到活出真實的饒恕。耶穌揭示,屬天的價值觀與世俗不同,信徒要以孩子般的單純、僕人的心態與無限的饒恕,來活出合神心意的群體見證。
《創世記》第十七章記載了神與亞伯蘭重新立約,賜他新的名字「亞伯拉罕」,並設立割禮作為約的記號。這章經文顯示神應許的確定與擴展,也啟示信仰之路必須以順服與分別為聖回應神的恩典,對今日信徒有深刻的提醒與激勵。
《馬太福音》第十七章記載了耶穌在變像山上的榮耀顯現、門徒對信心的掙扎、以及耶穌再度預告受難。這些事件揭示了神國榮耀與十字架道路並行的真理,也提醒信徒在屬靈經歷與現實挑戰中學習信靠與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