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記》第十六章記載了亞伯蘭與撒萊因等待神應許時的軟弱,以及夏甲的遭遇與神的眷顧。這章經文揭示了人在等待中的掙扎、人的軟弱與神的信實,並提醒信徒即使在人的失誤中,神仍以憐憫引導,成就祂的旨意。
一、人性的焦躁與信心的考驗(創16:1–6) 神曾應許亞伯蘭必得後裔,但多年來撒萊仍未生育(創16:1)。因著等待的煎熬,撒萊提出以婢女夏甲代她生子的方法,亞伯蘭聽從了她的建議(創16:2–3)。然而,當夏甲懷孕後,輕看主母撒萊,引發了家中的紛爭(創16:4–6)。這段記載提醒信徒,在等候神應許的過程中,人的焦躁與急於用自己的方式成就神的計畫,往往帶來更多問題。信仰之路需要耐心與堅定的依靠,而非依賴血氣之策。信徒應學習在困難與遲延中,堅持仰望神的時間與方式,相信祂的應許必不落空。
二、被棄者的神──夏甲的經歷(創16:7–14)
夏甲因受苦逃離撒萊,卻在曠野的路上遇見了耶和華的使者(創16:7)。使者問她從哪裡來、往哪裡去,並勸她回到主母面前,且應許她的後裔極其繁多(創16:8–10)。又指名她將要生的兒子為以實瑪利,意即「神聽見了」,表明神垂聽了她的苦情(創16:11)。
夏甲感恩地稱那對她說話的神為「看顧人的神」(El Roi),並因此地名為庇耳拉海萊(意為「活著看顧我的神」)(創16:13–14)。
這段經文顯明,即便在人的計畫與錯誤中,神仍以憐憫眷顧那些被忽略與受苦的人。信徒可以確信,無論在人看來多麼孤單無助,神都是看顧人的主,祂垂聽、祂紀念,也在荒涼中引導道路。
三、人的作為與神的恩典(創16:15–16)
夏甲按神的應許生下以實瑪利,亞伯蘭在八十六歲時得著這個兒子(創16:15–16)。雖然以實瑪利不是神起初所應許的後裔,但神仍以慈愛對待他,並賜福他的後代。
這段記載讓信徒看見,即使人在信仰旅程中有軟弱與錯誤,神的恩典並不因此止息。祂的應許不會被人的短視與過失破壞,反而在人的有限中,彰顯祂無限的憐憫與誠信。信徒應當學習謙卑倚靠神,並在失誤中回轉,繼續信靠祂奇妙的帶領。
《創世記》第十六章藉由撒萊與亞伯蘭的焦躁、夏甲的苦情,以及神的眷顧,教導信徒在等候中保持信心,在困境中仰望看顧人的神,並在自己的軟弱中經歷祂的恩典。願我們在屬靈道路上,學習放下自己的計畫,耐心等候,並深信神的信實永不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