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第十六章記載了宗教領袖對神蹟的試探、彼得對耶穌身份的認信,以及耶穌對門徒講述受難與跟從的代價。這些內容共同揭示了信仰中的認識、委身與捨己的重要,對信徒的屬靈成長提供了深刻的指引。
一、求神蹟的試探與時代的徵兆(太16:1–12)
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來試探耶穌,要求祂從天上顯個神蹟(太16:1)。耶穌責備他們能分辨天氣,卻不能辨識時代的徵兆,並以「約拿的神蹟」作為唯一的預表(太16:2–4)。祂拒絕以表面的神蹟回應人的試探,提醒人應以心靈察覺神的作為,而非單求奇事。隨後,耶穌警戒門徒要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即他們的教導(太16:5–12)。門徒起初誤解為責備他們忘帶餅,但耶穌指出,祂曾行神蹟餵飽千人,門徒應該明白,祂所提醒的是屬靈的警惕。這段教導促使信徒省思,信仰不應只停留在外在的需求,而要警醒分辨錯謬教導,持守真道。
二、彼得的認信與教會的建立(太16:13–20)
耶穌在該撒利亞腓立比問門徒:「人說我人子是誰?」(太16:13)門徒們回答了各種流傳的看法,但彼得明確回答:「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太16:16)耶穌稱讚彼得的回答不是出於血肉,而是天父的啟示,並宣告要在這磐石上建立祂的教會,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太16:17–18)。
這段經文揭示,真正的信仰根基在於對耶穌基督身份的認識與承認。教會不是建立在人的見解之上,而是建基於神親自啟示的真理。信徒當以基督為信仰的中心,堅立於救恩之上,並承擔傳揚福音、抵擋黑暗權勢的使命。
三、預言受難與捨己跟從(太16:21–28)
從此,耶穌開始向門徒明白指出自己將要到耶路撒冷受苦、被殺,第三日復活(太16:21)。彼得出於愛護,卻攔阻耶穌,結果被責備為「撒但」,因為他所想的,不是神的意思,而是人的意思(太16:22–23)。
耶穌進而教導門徒,若有人要跟從祂,必須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太16:24)。祂指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為祂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太16:25)。並提醒人即使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生命,又有何益?(太16:26)
這段教導深刻指出,真正的跟隨基督,不是為了個人利益,而是願意為祂捨棄一切。信仰之路是十字架之路,需有捨己與順服的心志。信徒當思考,自己的跟從是否出於對基督的愛與信靠,並甘心背負屬靈的使命,至終得著永恆的生命。
《馬太福音》第十六章透過對神蹟的真義、基督身份的認信,以及捨己跟從的教導,勾勒出信仰旅程中最根本的方向。信徒應反思,是否在屬靈辨識上保持警醒,是否以基督為信仰根基,並以願意捨己的心志,走在跟隨主的道路上,至終榮耀祂的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