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很有意思的點,而且是巴菲特自己承認的:買下讓他封神的波克夏.海瑟威,可能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投資錯誤。
對,沒聽錯。就是這家後來市值驚人、60 年翻 5.5 萬倍的公司,起點卻被他這麼定義。為什麼?這不單是謙虛。理解這點,需要看懂波克夏起步階段的真實樣貌,當時的經營環境有多惡劣,以及機會成本在他決策中的份量有多重。
這也點出一個重點:理解波克夏的崛起,關鍵不在於神化巴菲特,而在於看懂他如何奠定最初的基礎,尤其是在一個錯誤的起點上。
所以,與其聽信那些包裝過的成功學,不如先搞清楚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 1. — 開局:真的是深謀遠慮的神操作嗎?
很多人以為巴菲特 1960 年代買波克夏是多麼深謀遠慮,一眼看穿了紡織業的未來?別傻了。實際情況呢?
他當時三十出頭,玩的還是他老師葛拉漢那套經典但當時已顯侷限的「撿菸蒂」策略。
這策略什麼意思?葛拉漢是價值投資的祖師爺沒錯,但他那個年代的「價值」,更多是指清算價值。就像在街上找人家丟掉的煙屁股,看還有沒有剩下一點煙絲可以抽。他教的方法,就是去找那些股價跌到谷底、沒人要、但如果把公司拆了賣(清算),把廠房、機器、存貨、現金這些家當變現,可能還比現在總市值高的公司。說白了,就是賭這些公司的「剩餘價值」,跟它未來能不能發展壯大,關係不大。
這在當時資訊不透明、市場效率較低的環境下,確實有它的道理,能找到一些被極度低估的便宜貨。
波克夏.海瑟威,在當時就是這樣一個完美的「菸蒂」。它是由兩家歷史悠久但經營都搖搖欲墜的新英格蘭紡織公司合併而成的。但合併並沒有改變產業的頹勢,到了 1960 年代初,公司已經關閉了多家工廠,虧損連連,股價自然慘不忍睹。
巴菲特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買入的,最初的算盤很可能就是:這公司爛歸爛,但帳面上的營運資本可能還值點錢,就算倒閉清算,應該也虧不到哪去。這完全是基於「安全邊際」的防禦性思維。
至於他怎麼從一個小股東變成老闆的?過程更是跟「深思熟慮」扯不上邊,反而比較像被惹毛後的反擊。
當時的 CEO 西伯里.斯坦頓,答應要用每股 11.5 美元的價格買回巴菲特持有的股份。但臨門一腳,斯坦頓反悔了,正式的報價變成 11.375 美元!
就差這八分之一美元!這徹底激怒了巴菲特。他感覺自己被耍了,對方的誠信蕩然無存。他接下來的反應不是算了,而是直接在市場上大舉買入波克夏股票,硬是取得了公司的控制權,然後就把斯坦頓給開除了。
看到了嗎?這起點,根本沒多少高瞻遠矚的商業判斷,反而充滿了人類常見的情緒——憤怒和意氣之爭。 把這種充滿偶然和人性的開端,過度包裝成「股神」的深思熟慮,顯然是忽略了它真實的、不那麼光彩,甚至可以說是有點歪打正著的「發跡原點」。這第一步,就已經埋下了他後來稱之為「錯誤」的種子。
💡 2. — 轉型關鍵:不是經營紡織奇蹟,是「騰籠換鳥」式的資源轉移!
好了,就算一開始介入是意外加賭氣。那接下來呢?巴菲特接手這麼個爛攤子,難道真有本事把它救活,展現「經營之神」的才能?如果你只看波克夏後來的成功,很容易產生這種錯覺。
但只要稍微了解一下當時美國紡織業的大環境,再看看波克夏紡織部門後來的實際營運狀況,就會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1960 年代中後期到 1980 年代,美國本土的紡織業根本就是一條死路。原因很多:
- 南方工廠成本更低,搶走了新英格蘭的訂單;
- 更要命的是來自日本、香港、台灣等地的進口產品,人工成本低到讓你絕望;
- 工會力量強大,使得降低成本難上加難;
- 技術更新緩慢,設備老舊…
波克夏這種老廠,更是困境重重。巴菲特接手的,根本不是一艘還能修補的船,而是一艘註定要沉沒的鐵達尼號(方向是定了)。
巴菲特對此狀況非常清楚,他不是傻子。所以他並沒有試圖逆天改命,在紡織業務本身砸入過多不必要的資源去搞什麼技術升級或擴大規模。
他任命了**肯.蔡斯(Ken Chace)**去管理,目標極其務實,甚至可以說卑微:盡力維持運營,控制虧損,能產生一些微薄但穩定的現金流就行,哪怕很少。
他自己後來在給股東的信裡也毫不諱言,用很形象的比喻形容紡織業務的困境:
(例如像這樣的引言框可以放巴菲特的實際引言) 「(就像)在漏水的船上舀水」 「(或是)試圖從一顆已經被榨乾的檸檬上再擠出那麼一丁點汁來」
光聽就覺得心累,對吧?這意味著,紡織業務本身,對波克夏的整體價值貢獻,注定是負數或接近零。
那波克夏是怎麼翻身,怎麼奠定日後帝國基礎的?關鍵就在巴菲特接下來的動作,這也是當時資金流動所揭示的核心:冷酷而高效的資本配置。他做了一個在當時可能讓很多傳統實業家無法理解的決定:
將紡織業務辛苦產生出來的、極其有限的現金流(主要可能來自折舊,而非真實利潤),一毛錢都沒再投資回這個看不到希望的舊業務,而是全部抽走,果斷地轉移到了全新的、他認為回報潛力高得多的領域——主要是保險業!
1967 年,他主導波克夏收購了位於奧馬哈的「國民保險公司」(National Indemnity Company)及其姊妹公司。這一步,才是波克夏從一個垂死的紡織廠,走向多元化控股公司的真正轉捩點,是**「發跡原點」中的核心事件**。
為什麼是保險?尤其是產物意外險?因為這類業務有一個神奇的特性:「浮存金(Float)」。
你想想,保險公司是不是先向客戶收取保費,然後把這些錢集合起來,等到未來發生理賠事件時再支付出去?從收到保費到支付理賠,中間往往有一段時間差。在這段時間裡,保險公司手上就握有大量的、暫時不需要支付出去的預收保費。這筆錢雖然理論上不屬於保險公司,但保險公司可以拿去投資!只要承保業務本身不虧錢(甚至小賺),這筆浮存金就相當於無成本甚至負成本的長期貸款!
對巴菲特這種投資高手來說,這簡直是完美的資金來源!源源不斷、成本極低的浮存金,成了他從事長期投資、併購其他企業(例如後來買入 See's Candies 等)的絕佳彈藥。他利用保險業務產生的現金流,再去尋找那些他認為價值被低估或者有持續競爭優勢的好公司。
看懂了嗎?波克夏的「發跡原點」,其成功的基石,根本不在於改造紡織本身(那部分基本是止損、維持),而在於巴菲特如何聰明地「搬運」現金流,將低效資產的產出,轉化為高效投資的燃料。這是一場教科書級別的「騰籠換鳥」,核心是資本的重新分配。
🧮 3. — 「錯誤」的本質:算的是「機會成本」這筆帳!
既然靠著資本配置打下了成功的基礎,那巴菲特到底還在嘀咕什麼當初收購是個「錯誤」呢?這裡就要從資本回報和機會成本的角度來計算了。
巴菲特不是一個容易滿足於「還不錯」的人,他追求的是資本效率的最大化。他後來反思這段歷史時,算的是一筆非常現實的經濟帳:
如果他一開始就沒有介入那個該死的紡織業務,而是直接把最初的資金(哪怕很少)和後來投入的精力,全部用於收購和經營保險公司,或者直接進行證券投資,那麼以他後來幾十年所達到的驚人年化報酬率(長期約 20%)來計算,他的財富累積速度會快上指數級別,最終的財富總額,可能會比現在多出幾千億美元!
這就是他反覆提及「錯誤」的真正原因。不是因為波克夏這個平台最終失敗了,恰恰相反,它很成功。但在巴菲特看來,這個成功的路徑效率太低了。
具體來說,這個「錯誤」包含兩層意思:
- 錯誤的起點: 選擇了一個幾乎沒有增長潛力、甚至不斷損耗價值的紡織業務作為起點。
- 沉沒的時間太長: 在這個錯誤的起點上,他糾纏了將近二十年(從 1965 年完全掌控到 1985 年關閉紡織業務),這二十年正是他投資能力的黃金時期,大量的時間和(更重要的)機會被浪費在了這個低回報的泥潭裡。
所以,這個「錯誤」的定義,是非常「巴菲特式」的——它是從最大化「股東價值」和「資本回報率」的角度出發的。任何偏離了「最佳資本配置路徑」的決策,即使最終結果尚可,也可能被視為一種「錯誤」或「次優選擇」。 理解這一點,需要跳脫單純的成敗論,進入資本回報的計算框架。這也展現了他對自己決策近乎苛刻的反思標準。
🚧 4. — 巴菲特的「起點模式」:複製的可能性探討
好了,了解了波克夏「發跡原點」的真相——意外開局、靠資本配置而非經營紡織、以及「錯誤論」背後的機會成本考量。那麼,這條看似「修正錯誤最終成功」的路,普通人能複製嗎?
稍微理性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原因至少有以下幾點:
- 低成本槓桿的特權: 巴菲特利用保險浮存金(接近零成本),後來甚至能發行利率低到離譜的債券(例如在日本發行的日元債)。這種超低成本的長期資金來源,是普通投資者、甚至大多數機構都無法獲得的巨大優勢。
- 無可匹敵的投資判斷力: 他判斷公司內在價值、理解商業模式、把握市場情緒的能力,是幾十年深度鑽研、獨立思考和天賦的結合。絕大多數人,包括專業人士,都缺乏這種持續產生**超額回報(Alpha)**的能力。
- 時代背景的差異: 他成功的關鍵時期(1960s-1990s),市場環境、資訊透明度、競爭格局都與今天大不相同。當時可能存在更多「菸蒂」和未被充分認識的價值窪地。
- 規模效應的門檻: 即使是巴菲特本人,隨著波克夏體量越來越大,要找到能顯著影響整體業績的大型投資機會也越來越難。這也是他近年績效相比早期有所下滑的原因之一。
因此,直接複製巴菲特早期的具體操作路徑,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缺乏現實基礎。
有趣的是,似乎正是因為深刻理解這種「不可複製性」和長期戰勝市場的難度,這位操作極其複雜、能力超群的投資大師,才會給他家人留下那條看似簡單到令人驚訝的遺囑建議:
把 90% 以上的財產,投入到追蹤大盤指數的低成本基金上(例如標普 500 ETF),然後長期持有。
這個建議與他本人一生複雜的投資實踐,形成了耐人尋味的對比。它至少反映了,巴菲特對於不同資源、不同能力、不同投入程度的人,所適合的投資路徑,有著非常務實和清醒的認知。
✨ 結語:理解「發跡原點」的複雜性,而非尋找單一答案
回顧巴菲特與波克夏早期的這段真實歷程,確實能看到許多不同於常見「成功神話」的、更為複雜和充滿人性的面向。它並非一個可以簡單模仿的「致富藍圖」。
這個故事揭示了:
- 起點的偶然與不完美: 偉大事業的開端,可能充滿意外、情緒,甚至是一個需要糾正的「錯誤」。
- 過程的掙扎與適應: 成功往往不是一蹴可幾,而是來自於面對困境、承認現實、不斷調整策略(例如關鍵的資本配置轉移)。
- 評估的視角與智慧: 除了結果,更要看到決策背後的機會成本考量,以及承認並修正錯誤的價值。
- 路徑的獨特與限制: 頂級成功者的路徑,往往根植於其獨特的能力、資源和時代背景,難以被直接複製。
理解這個「發跡原點」的真實面貌、其中的關鍵轉折和驅動因素,可能比試圖從中總結出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投資真理」或「成功公式」,更能帶來有價值的、關於商業、決策與人生的深度思考。
更多內容自己看**《波克夏與巴菲特》**。圖書館應該有(好吧2023年的書!我不確定圖書館有沒有),借不到的話,這邊有 城邦讀書花園的商城可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