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打算登入網飛,好好追劇,可是出於密碼的關係,卻落空了。如此一來,只好立馬轉向另類娛樂——閱讀。上個禮拜。購得維吉亞 · 伍爾夫的作家日記《寫下來,痛苦就會過去》。展卷細讀,便無法割捨。本書長達五百多頁,但重點在於作家心思的變化。如果你想從事寫作,你應該好好閱讀這本奇書,畢竟有許多值得參考的點子。
本書分成兩卷,原來手稿長達36 冊,經由老公倫納德編輯濃縮成兩冊。坦白說,她晚年精神出了問題,最後走向自殺之路。但這位先生體貼入微,善解人意,時時為她的創作出謀劃策,甚至不斷鼓勵。記得1985年,我曾經到倫敦進修。一下課,總會到大英博物館附近閑逛。伍爾芙一度住在附近的哥登廣場。當時有一個非常知名的俱樂部叫「百花里文藝聚會」,其中不少名人,如經濟學家凱因斯、小說家佛斯特以及傳記作家史特拉奇。每當經過門口,我總是覺得他們是在裡面以文會友,談笑風生。
有趣的是,日記中她寫道在街上巧遇佛斯特,竟然緊張兮兮,以為這位男作家無法理解女人為何會創作?其實,佛斯特十分喜歡伍爾芙,其名作《小說面面觀》,則是獻給她。看來應該是碰到心儀的女神,心中小鹿亂撞!
後來從日記發現伍爾芙其實對社交生活有點厭煩,畢竟身為作家最重要的,還是在她創作的世界中才能從容淡定,即使有時心裡打結,寫不出任何字句,也非常愉悅。
伍爾芙是一個才華洋溢,心思細密的作家。如果你知道他連小學文憑都沒有,你會覺得非常驚訝,但她博學多聞,從小就是在老爸的書房長大。她對於寫作,非常投入,嶄露角之後,經常在《泰晤士報文學副刊》撰稿。她天天埋首與閱讀,但身為專業作家,當然免不了為了五斗米而折腰。
當時英國的書評制度非常健全,名作家一出書,難免會有一些正負兩面的評論出現。一開始難免處於修煉的狀態,畢竟如果有負評,心裡總是焦慮不安了,正所謂象憂亦憂,象喜亦喜。不過到後來領悟到,寫作是為自己,而不是為了教晦別人,愉悅別人。看來經過經年累月的修行淬煉,她已經攀上老尼入定的狀態。
自從威廉 · 詹姆斯提出意識流,後來更影響了一些小說家如喬伊斯、普魯斯特以及伍爾芙。她創作兩本意識流小說——《達洛維夫人》和《到燈塔去》。顯然。她面對兩位對手,展開格鬥,因為喬伊斯《尤里西斯》和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已經上市了。一開始,伍爾芙一直無法掌握意識流小說本質的玄機,最後終於靈悟到自己的風格。
《達洛維夫人》整個故事是發生在一天。女主角一開始上街買花去,準備晚上的派對。過去點點滴滴經過意識的流動,一一浮現。她婚前,其愛情世界是由男朋友來掌控,一點也沒有保留自由。後來嫁給一位國會議員,能夠帶給的一點點自由。昔日男友左思右想,為何這位女友無意跟他成婚 ? 等到他從印度回到倫敦,參加前女友的派對,結束前忽然領悟到原來各自保留對方的自由,是婚姻最重要的本質。
另一條支線是一位剛從戰場回來受到創傷後症候群的史密斯。他精神恍惚無法忘記戰友在身邊當場死亡的場景,只好求助於精神科醫生,但精神科醫生是體制的維護者,一再要求他要好好的遵守社會規範。伍爾芙夫藉此來批評戰爭對人的負面影響,可是藉由用精神醫學來鞏固整個社會的價值,殘害不少年輕子弟。
《到燈塔去》也是伍爾芙夫的另一本名作,書中探討理性與感性的結合。男主角是大男人強調的理性,而女主角這是善解人意的感性。有一天編織襪子準備隔天帶著小孩子搭著船,送給燈塔守候人。但丈夫在旁邊冷嘲熱諷,說嘴明天天氣會颳風下雨。第二個部分女主角忽然過世,但他丈夫一直懷念著她太太,領悟到感性而寬容的本性,最後帶著小孩子航向燈塔,象徵男女的結合。
伍爾芙在日記中中,寫出這兩本作品都有不錯的銷路,上市之後每個禮拜都有接近百本的銷路。
綜觀伍爾夫的成就,不但學富五車,而且源源不絕推出小說。記得當時在研究所選修伍爾芙專題,每個禮拜都要參與討論。有一個禮拜我負責報告《日與夜》這本小說。當時準備不足,緊張之餘,只好徹夜細閱讀,以免隔天漏氣。當時體力尚可支撐,甚至沒有補眠,都可以到學校去作報告。回想這段妙事,不覺莞爾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