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節,小編先在這邊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因應端午佳節,今天小編也想要和大家分享一個專屬於韓國、甚至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端午祭典——江陵端午祭。

江陵端午祭是韓國的傳統祭典,圖為江陵端午祭的祭祀山神儀式(圖源/維基百科)
「不紀念屈原」的端午節
和華人圈不同,韓國的端午節並不是為了紀念屈原,而是源自東北亞傳統泛靈信仰——薩滿教的祭祀儀式。薩滿教是源自中國東北與朝鮮半島的傳統多神教信仰,自古便有像天地萬物祈求平安的習俗,而在中國的端午文化傳入朝鮮半島後,也與薩滿教的山神信仰結合,成為韓國的端午節特色文化。然而,隨著西方文化傳入,以及韓國進入工商業社會,端午節在韓國的過節氣氛也逐漸淡化,江陵地區則是少數保留完整端午文化的區域。

和華人圈不同,韓國的端午節並不是為了紀念屈原,而是源自東北亞傳統泛靈信仰——薩滿教的祭祀儀式。圖為江陵端午祭的官奴假面舞舞者。(圖源/維基百科)
保存端午文化的江陵端午祭
雖然端午節是農曆5月5號,但其實整個祭祀活動從農曆四月,也就是5月中左右就開始,活動時間長達一個月。從迎神的「前夜祭」到「送神祭」,共持續二十多天的時間。
整個江陵端午祭可分為三大階段,分別是迎神、祭神和送神,三個階段都有代表性的儀式與祭典:農曆4月5日,會先進行釀製神酒的儀式,神酒的原料是江陵舊官府「七事堂」發放的大米和米曲子,展現出對神明的敬意。到了四月中,也就是大約農曆4月15日左右,會舉行「大關嶺山神祭」與「國師城隍祭」,祭祀兩位主神――韓國三國時期的名將金庾信,以及在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時,英勇抵抗的名僧梵日國師。「送神祭」則是端午祭的最後一階段,大約在5月3日傍晚時分,人們會回到江陵國師女城隍祠進行「奉安祭」,祭祀韓國傳說中城隍的妻子――鄭氏姑娘,由於奉安祭的時間在端午節前夕,因此又被稱為端午祭的「前夜祭」,祭典會持續到農曆5月5日端午節為止。

金庾信是韓國三國時代新羅國的名將,死後被封為「大關嶺山神」。圖為金庾信畫像。(圖源/維基百科)
韓國端午節三大活動
在一連串的端午活動中,尤其又以三大亮點最受矚目:
用菖蒲洗頭、配戴菖蒲:根據韓國傳統文化,菖蒲有驅邪、避凶的作用。因此在端午節這一天,女性、兒童要用菖蒲水洗頭;男性則會在腰上配戴菖蒲。
盪鞦韆:在台灣,端午節會玩立蛋、划龍舟,而在韓國,端午節則有另一種不同的娛樂――盪鞦韆。在過去的韓國社會,由於女性地位較低,平時不能隨意出門,而在端午節的盪鞦韆活動,則是女性少數能外出認識新朋友或對象的機會,因此在韓國,端午節也被認為是容易讓人墜入愛河的日子。
韓式摔角:韓式摔角是韓國傳統的體育活動。比賽雙方要在一個直徑7公尺的圓形沙地裡互相搏鬥,最先將對手摔倒在地的一方即獲勝。韓式摔跤的職業賽事共分為四級,分別以「太白」、「論山」、「漢拏」、「長白」四座韓國的高山命名。每當到了端午節,韓式摔角便是大家期待的盛事之一。

韓式摔角是韓國傳統的體育活動,也是韓國端午節的一大盛事。(圖源/維基百科)
「端午申遺」背後的文化起源論與反思
除了特殊的文化活動外,另一個關於韓國端午節值得討論的議題,便是「端午申遺」背後的中、韓論戰。
相信許多人(包含小編自己小時候)都有聽過一則流傳許久的傳言:韓國人說端午節是韓國的。
但這其實是源自於中國論壇上的假新聞:這則留言的起源是來自於中國的《東方日報》關於江陵端午祭成功申請世界遺產的報導,而後在網路論壇被轉傳為「韓國搶走了中國申請世界遺產的機會」,並在部分仇韓網友的推波助瀾下逐漸流傳開來。
事實上,韓國申請的世界遺產是前述的「江陵端午祭」,與中國紀念屈原的端午節毫無關聯,且中國也在2009年以中國的端午節成功申請世界遺產,因此不存在所謂「韓國搶走端午節」的說法。
但比起謠言本身,小編認為這則新聞背後更值得探討的議題,是所謂的「文化起源論」:所謂「文化起源」背後的爭吵與論戰,背後往往是出於對「單一文化中心」的認知,但當我們能試著跳脫「單一文化中心」的觀點,而能從區域史、世界史的角度思考文化與文明的傳播,那將會擁有更開闊的視野。
最後小編想問問大家:你們有沒有參加過韓國端午祭呢?有的話,印象最深刻的是甚麼活動?如果沒有,最想體驗哪一個部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