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5月4號,是五四運動106週年,相信大家都知道,這場運動是為了抗議日本政府在一戰後佔據青島主權而發起的抗議活動。
但少有人知道的是,這場運動實際上是受到一座遙遠半島上的一群熱血們所鼓舞,而這般熱血、愛國的精神,也在一群關心國際時事的知識分子推廣傳播下,為太平洋上的美麗島帶來了啟蒙的光輝······

五四運動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更喚起了中國的民族與文化意識。(圖源/維基百科)
無窮希望的聖女,反抗強權的意志
1910年,日本政府與大韓帝國簽訂《日韓合併條約》,五百年國祚的朝鮮王朝正式宣告覆滅,朝鮮半島從此淪為日本殖民地。1919年3月1日,隨著一戰後的民族自決風潮興起,各地殖民地獨立運動風起雲湧,朝鮮也不例外。以大韓帝國皇帝——高宗的喪禮為名,朝鮮半島的愛國志士們發起「獨立運動」,史稱「三一獨立運動」。在這場運動中,有許多朝鮮民眾為了祖國的未來挺身而出,儘管這場運動最後遭到日本當局鎮壓,仍為朝鮮獨立的呼聲投下了一起漣漪。
其中,有一名年僅十九歲的少女——柳寬順,領導朝鮮民眾反抗日本的統治。當年就讀梨花學堂(今梨花女子大學)的柳寬順,在首爾鍾路區的塔洞公園參與獨立運動,並簽署獨立宣言,最後遭到日本人逮捕並刑求致死,但她的精神卻永遠傳承在朝鮮民族的心目中,更被譽為「韓國的聖女貞德」。

三一運動的導火線源自於大韓帝國皇帝高宗的喪禮,朝鮮人民以為高宗哀悼為由,反抗日本統治。(圖源/維基百科)
民族自決的風吹過神州大地
朝鮮半島發起獨立運動的消息,很快就傳播到中國,許多中國的愛國青年紛紛被朝鮮人民的精神感動,民族自決的呼聲四起。
與此同時,一戰後巴黎和會的消息傳來,中國雖身為戰勝國,原本應該能夠要回被戰敗國德國佔據的青島,沒想到各國卻決定將青島的主權讓給日本,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不滿達到最高點,最終發起了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前抗議的學生運動,史稱「五四運動」。

三一運動鼓舞了中國五四運動的精神,並激起中國人民的愛國情緒,圖為五四運動中焚燒日本商品的畫面(圖源/維基百科)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
與此同時,許多台灣的知識份子,受到中國、朝鮮的影響,認為武力反抗已經難以改變台灣的局勢,轉而從制度、文化面著手,鼓舞民族自決精神,並催生了「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為台灣的民族運動開啟了新的一頁。

許多台灣的知識份子,受到中國、朝鮮的影響,決定改以政治、文化路線爭取台灣人民權利,催生「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圖為臺灣議會請願團抵達東京車站時,與前來歡迎的當地臺灣留學生共同合影。
從世界看東亞:沒有人能自外於世界
台灣的歷史教育,無論是過去的中國史,或是108課綱的東亞史,都會提到五四運動,並強調五四運動對民族精神、愛國主義的啟蒙,但課本少有提到的是:無論是五四運動、三一運動,或是台灣的議會社置請願運動,都源自於「民族自決」這個大脈絡下。地球是平的,沒有人能自外於世界,這也是我們看待歷史時,很重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