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紅絲絨蛋糕,著實是一款特別的甜點。作為甜點師很多年,常常會有人問我紅絲絨蛋糕和巧克力蛋糕到底有什麼區別?紅絲絨的紅是怎麼做的?當年的我,為了解答客人的問題,便去查了資料,認識這一款見證著人類工業發展的蛋糕。
最早的紅絲絨蛋糕雛形可以追溯至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當時流行的“絲絨蛋糕”以可可粉為主要原料,酸性物質(如白脫牛奶、醋)與蘇打粉的化學反應會使蛋糕質地如天鵝絨般細緻。在那個年代的蛋糕顏色並非鮮紅色,而是因未鹼化可可粉中的天然花青素與酸性成分反應,呈現深紅褐色,被稱為“惡魔蛋糕”。
後來到了二十世紀初,這款蛋糕在美國南方流行了起來。與此同時,甜菜根汁在二戰食材短缺時,成為常見的替代食材,得以讓這款蛋糕保持濕潤,增強紅色。在1930年代,美國一個食品公司推出了含有紅色色素的蛋糕預拌粉,使得蛋糕顏色更為鮮豔。從此,紅絲絨蛋糕就脫離了傳統,走上了一條完全獨立的道路(甚至成為了一種離經叛道的巧克力蛋糕,哈哈)。
甚至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版本,在1958年那個非常有名的華爾道夫酒店,一位女顧客因為被收取了高價的配方費,憤怒地將配方公開,這就導致紅絲絨蛋糕一炮而紅。而在電影文化開始興盛的年代,紅絲絨蛋糕便藉由各種影視作品,逐漸更加廣泛地進入大眾視野,成為婚禮或者節慶的選擇。
我第一次製作紅絲絨蛋糕,好像是在六、七年前,小學同學的婚禮上。當時承接甜點桌任務的我,僅僅是感覺紅色比較喜氣,就將這款蛋糕納入了菜單。製作之下才發現,當今的紅絲絨蛋糕這麼鮮豔真的是靠食用色素顯現的(苦笑)。在那之後,我也修正了我對紅絲絨蛋糕的認知,比起一般的巧克力蛋糕,它的可可粉含量相對來說較低,口味輕巧卻口感綿密,再加上奶油起司甜甜鹹鹹的味道,確實是會讓人上癮。但卻也因為色素使用量較大的關係,在當今提倡健康飲食的年代,我鮮少接到紅絲絨蛋糕的訂單。
不過近年來,傳統紅絲絨蛋糕的紅來自未鹼化可可粉的知識,逐漸普及給了廣大的甜點愛好者。更多人能接受紅麴粉調出來的暗紅(食用色素就只作為輔助),紅絲絨蛋糕就又逐漸地被大家所接受。不久前,我在網路上看到了一個特別接近傳統紅絲絨的配方,便在試做後上架,成為了今年的母親節蛋糕。在對這款蛋糕有更多的認識及更多口感調配的經驗之後,選擇了將奶油、奶油起司的混合物打得更加鬆發,製作更適合現代饕客、更加輕盈的口感(今年收穫了特別特別多顧客的好評價呢!嘿嘿!)。
紅絲絨蛋糕因為絲絨般的順滑口感得名,濃郁的巧克力香和奶香總能留在舌尖無法忘懷。美好的味道與優雅的外觀,總是蘊含著贈禮者濃烈的愛。即便因食品工業的演進,它與前身已截然不同,紅絲絨依舊會是一個源自歷史卻又突破歷史的存在,彷彿一位永不過時的舊日女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