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位研究生的我,每天都需要閱讀許多文獻。但是,你是否與我有相同的問題,常常不知道要閱讀哪些文獻?如何有效率的理解文獻?又或者,我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和方法,來同意或反對文獻提出的論點?如何比較不同作者的學說並提出自己的想法?我在閱讀文獻時,我的最終目標是什麼?因此我一直在尋找一本書,來解答以上我認為在進行學術閱讀前需要先釐清楚的方法論的問題。
閱讀完這本書給予我在學術閱讀上一個非常棒的基本態度指導以及一步步執行的指南。當然,這本書的寫作目的是針對更廣泛的閱讀類型(從文學、哲學到科學等),但是,那一部分可以在其他網誌上找到很棒的文章,而這篇文章會更加著重閱讀完本書後在學術閱讀上的啟發與應用。

閱讀在學術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第一章作者即指出在各種學習方式中,為何要特別討論閱讀。作者指出,學習分為透過發現學習 (learning by discovery) 以及透過指導學習 (learning by instruction)。透過發現來學習意即藉由研究向世界學習,在一個獨立的研究中,被指導是不存在的;相對而言,在透過指導學習時我們可能藉由閱讀或是聽老師講解(藉由某種方式被幫助)來學習,其中閱讀與聽老師講解不同的地方在於老師不存在,老師無法回答我們的疑惑,所以某總程度上來說書本就像是一個世界,我們需要透過自己獨立思考或是分析來學習,因此在兩者間閱讀更具一定的難度與技巧。更進一步來說,當我們離開學校以後,我們不再聽老師授課學習,閱讀會變成我們學習的主要工具,因此若要終身學習,我們必須學會閱讀。
在研究過程中,閱讀也是不可或缺的技能。當我們進入了全新的研究領域,常會出現「隔行如隔山」的狀況,可能隔個實驗室就不太知道你在做什麼,甚至老師、學長姐也不完全理解你的研究工作,而很難給你完全符合你需求的指導。因此,我們只能藉由閱讀文獻來得知領域前端知識,或是閱讀教科書來補充背景知識,這時,正確的閱讀技巧就舉足輕重了。在本書中,作者給了一個有趣的比喻: 作者如同投手而讀者如同接球手,不是投手是主動而接球手是被動的,而是兩者都是主動的,接球者 (讀者) 必須有能力接住投手 (作者) 各種不同種類的球 (文字),才有辦法達成作者與讀者間的有消溝通,讓讀者得到啟發而不僅是資訊,因此我們需要學習主動閱讀 (active reading)。
作者將閱讀技巧分為四種不同的層次,分別為基礎閱讀 (elementary reading)、檢視閱讀 (inspectional reading)、分析性閱讀(analytical reading) 和主題式閱讀 (syntopical reading)。基礎閱讀為初中等級,在此不贅述,接下來會著重在其他閱讀技巧在閱讀的應用。
檢視閱讀-找出值得精讀的文獻或是書籍
在當研究生的時候,我常有文獻太多不知從何下手、不知道哪本書值得讀或是被困在艱難的文獻中進退兩難等問題,因此,當讀到檢視閱讀這個技巧時,我覺得豁然開朗。作者將檢視閱讀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步是系統性瀏覽 (systematic skimming),系統性瀏覽的目的在於知道這本書是否值得讀或是知道這本書大致的結構,具體方法包含瀏覽標題、目錄、大致看看一些看起來重要的段落、摘要,左看右看個幾頁但不要太長等等;第二步是表層閱讀 (superficial reading),表層閱讀適用於閱讀困難書籍,具體做法為閱讀時在看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第二次閱讀再回去那些困難的地方。這樣做的用意在於在第一次讀大概抓個50%也沒有關係,因為我們常常為了要讀懂而被困住,最後反而放棄閱讀那本書。完成檢視閱讀後,作者強調,閱讀的工作不僅是在此就結束了,檢視閱讀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哪裡快速瀏覽即可、哪裡需要放慢精讀,真正精采的部分,還是需要透過分析性閱讀來達成真正的理解。
在閱讀文獻的過程中,檢視閱讀相當實用。我剛開始當專題生時,常常找到一篇文獻就從頭看到尾,費時耗力但那篇文獻卻不一定是我所需要的。檢視閱讀告訴我們,應該先掃描一下摘要、引言、各章標題、結論就好,看看作者想呈現的故事是否是我們感興趣的再決定要不要精讀。如果決定要讀卻很難也不用太緊張,先做表層閱讀抓住大致作者想表達的再精讀,以免卡在曠野進不了迦南地。一旦決定這是一篇值得精讀的文獻,接下來,我們就可以進入分析性閱讀,也就是深入的理解一本書並給予公平的評價。
分析性閱讀-Coming to terms with an author
“Coming to terms with an author” 是作者提出有助於理解文獻非常重要的概念。這句話作者定義為 ”Two parties to use the same words with the same meaning”,也就是在溝通中,我們需要了解作者使用單字想表達的原意而不僅是單字字面上的意思 (單字本身可以有多中意思)。”Terms” 和 ”Words” 涵義不一樣,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使用的單字 (Words),但是,當我們理解到的意思與作者想表達的不一樣時,那這樣就不是有效的、可以傳遞知識的溝通,當意思一樣時才能夠叫做 ”Terms”,才是有效溝通。而要如何做到 “Coming to terms with an author” 呢?作者提出當我們看到一個無法理解的關鍵單字時,可以用文章中其他可以理解的單字來解釋這個關鍵字。
在閱讀文獻的時候,常常我們看到關鍵的單字並沒有好好理解它,最後就會對整篇文章一知半解。例如在我們實驗室相關的研究領域中 (礦物成核理論),常常會看到古典成核理論 (classical nucleation theory) 這個單詞,但如果我不夠理解這個單詞背後的假設、推導和限制,當作者對這個理論提出討論或抨擊時,我就會很難理解他在講什麼,而影響我對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Coming to terms with an author”,是分析性閱讀非常重要的步驟。
而作者的接下來的步驟是拾級而上的,從單字建構主張 (proposition),再從主張建築論點 (argument),去理解作者想表達什麼,方式與理解單詞類似,再此不一一贅述。
分析性閱讀-進行批判的態度
當理解一篇文獻時,接下來我們要決定是否要同意它。在我碩士時的研究領域中,文獻中有兩派在相互辯論彼此的學說,當閱讀雙方的文獻時,我相當好奇要如何給予雙方學說一個公平的評價?若是我們實驗室的立場偏向某一方時,我要以怎麼樣的態度才不會落入偏見之中?批判是否總是不同意大於同意?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看看作者怎麼說。
首先,作者認為應該要先理解才能批判,因為他認為閱讀就像是溝通,當作者已經完整的表達他的論點時,我們需要努力的理解作者的論點,與他達到同樣的水平點後才能進行批判,這樣才是有益處的溝通,在此之前,我們需要保持「暫緩評判 (suspend judgement)」的態度,否則,就算你提出批評,作者也沒有義務要回應你的批評,因為你根本沒讀懂。其次,作者認為另一個重要的態度是「避免愛爭論 (Avoiding contentiousness)」,也就是爭論是為了輸贏而不是為了真理。這讓我想起學術圈有時候會遇到某些人不論你提出什麼論點,他總是反對,最後我們只是在進行毫無盡頭、沒有益處的爭辯。作者認為在評判時,我們應該要保持準備可能同意與不同意的態度,而不是為了贏而只有不同意,因為,討論是為了獲得知識而不是為了贏。最後,他認為批判時,我們必須給出合理的理由,否則,你的批判就只是個人觀點 ,而不是真知識。
我認為這些陳述雖然看起來顯而易見但是卻是很多人會犯的錯誤。例如,當一個學術權威說話時,我們往往會同意他的說法,但是,我們真的足夠理解他所說的嗎?還是我們被偏見所影響?又或者,在別人批評我們的論點時,常常我們的選擇只有反擊,但會不會其實是我們的論點是錯的?又或者,當我們提出某個論點時,有時候隱藏著「我就覺得是這樣!」,卻沒有給出合理的理由?這些都是我在當研究生時看過或甚至是我犯過的錯誤,因此作者列舉的批判基本態度值得警惕。
在分析性閱讀的最後,作者也希望我們不斷問這本書的重要性在哪裡 (What of it?)?我想這也是我們在閱讀文獻必須問的,它的創新在哪裡?它解決了什麼重要問題或是爭議?我是否能把其應用在我的研究中?
主題式閱讀-成為議題的主導者
主題式閱讀簡而言之是讀者閱讀多本書後,從中建立主題並用這些書來回答它,這時我們就變成議題的主導者,我們要讓作者們來回答我們提出來的議題。在主題式閱讀中,作者提出來的方式是根本於前面所提及的閱讀技巧上面,首先,我們會面臨的問題是當有一個主題後,可能後續需要閱讀許多書來回答,但是我們要怎麼知道哪些書有用哪些沒有用呢?檢視閱讀的技巧再度派上了用場,檢視閱讀讓我們得以縮短書單並對需要進一步分析性閱讀的書目有一個好的掌握。接著,作者點出分析性閱讀與主題式閱讀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對書本的理解是優先於我們問的問題的,但後者是問題優先於書本本身,是書本要來服務我們問的問題。 因此,相對於分析性閱讀而言,我們要做的是”bring the authors to terms”,讓作者的單字意內涵與我們的相同,並且提出想讓作者們回答的問題,進而建構出一個議題,讓不同論點的作者相互討論。
主題式閱讀的應用點是當我們需要寫論文的緒論或是提出一個研究計畫時,這時需要閱讀相當多的文獻,但這些文獻必須去回答我們提出的問題,而不是僅理解並給評價而已。作者提出的系統性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避免像無頭蒼蠅般地看文獻去尋找我們感興的問題,而是提出一個問題,讓作者們來回答。
結論
在碩士生涯中,很遺憾地我並未學習一套系統性方法來閱讀文獻,而是透過實戰來學習這套方法,但這樣讓我繞了不少彎路,自認為看了許多文獻但常在進行一拿到就從頭看到尾、無效率的閱讀,讀完也只得到資訊而非知識。因此,這本書讓我覺得相見恨晚,因為作者將閱讀分層級,無論是檢視閱讀、分析性閱讀或是主題式閱讀,都讓我們拾級而上,在心態或方法上有一個系統性引導,幫助我們破解文獻迷宮,因此,我非常推薦研究生閱讀這一本書,因為我認為要有一個好的閱讀方法才能能帶出一個有益處的閱讀行動,而一個有效的閱讀行動會大大的啟發我們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