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時候聽到這句話,
我真的很不懂,慢慢來就是慢了,
要怎麼比較快?
進入職場之後會發現這句話其實蠻對的,
很多事情慢慢做,
會讓事情處理得更好更順,而減少來回修改處理的時間,
自然花費的時間就比較少,
完成的就會比較快。
當媽媽之後的我又變了,
這句話其實不適用在小孩身上,尤其是發展方面。
我自己身邊就有個極端例子,
鄰居媽媽說,醫生已經提醒她要去排早療課程,
但媽媽沒辦法接受,
媽媽認為如果去上了早療,那就證明自己是「失敗的」。
身為一個全職母親,他的孩子發展沒有在平均甚至低於平均,
讓他覺得很失落,很受傷,
她的保護心態就這樣開啟了。
「只要我沒讓小孩去早療課程,就不是我的錯誤,不是我的失敗。」
這樣的心理抓著她,
讓她在家裡把自己跟孩子都逼到不行,
結果就是上小班後各種程度跟不上,幼幼班都能做的一個收碗動作,
孩子要忙上好一陣子,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媽媽覺得孩子不能輸,
所以從第一次收到醫生早療建議後,回家就拼命教孩子英文、注音,
好,或許你的小朋友很厲害,她知道ㄅ可以對應到抱抱,
但你卻忽略了她其他的需要。
這位媽媽其實中間都有一直在跟我抱怨,
抱怨醫生不懂什麼叫大器晚成,不懂什麼是慢慢來比較快。
當然前期我都是希望她能聽醫生的,到後面我知道沒辦法了,
這位媽媽沒辦法戰勝自己的卑劣感,沒辦法聽進去。
後面我只能很認真地聽她說,就聽她說而已。
她要的不是順從,不是建議,她只是要有人聽聽她的想法,
知道她的鬱悶,理解她的感受。
當然每次她分享完,我還是會跟她說那句:你辛苦,你的孩子也很辛苦。
其實她聽得懂,
但她總是回我:我會讓醫生知道大器晚成。
到頭來其實真的辛苦的是孩子。
這個故事裡沒有出現父親,因為父親也認為教孩子是母親的「工作」,
沒有任何幫助沒有任何建議,
這也是我心疼鄰居媽媽的原因之一。
真的希望能奉勸所有家長,
當醫生告訴你該怎麼做時,請信任他。
他看過的孩子絕對比你養過得還要多,
絕對比你身邊的人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