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想像這樣一幕
你在週五下班後走進一家服飾店,看到一件原價4,800元的外套,正在做「限時五折優惠,僅到今晚」的促銷。你當下心想:「哇,這件牌子平常都很貴,現在只要2,400,超划算!」於是,你在沒多考慮穿搭需求與實際用途的情況下,刷卡買下。回家後卻發現,這件外套其實和你衣櫃裡已有的幾件很類似,重複性高、搭配性低,穿出去的次數屈指可數。幾週後,你不禁自問:「當時我在想什麼?怎麼會做出這種衝動的決定?」這就是一種典型的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
(一)為何「看似合理」的決定,事後卻常讓人感到後悔?
你並非邏輯不好,也不是自制力差,而是被大腦預設的「省力機制」給帶偏了。這在心理學裡稱之為「捷思法」(Heuristics),亦稱思考捷徑。
在上述例子中,你可能同時中了幾種認知偏誤陷阱:
1.錨定效應(Anchoring Bias):原價4,800元這個「高價」成為你判斷的基準,讓你覺得2,400元「很便宜」。
2.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看到「僅限今晚」,觸發你對「錯失機會」的恐懼,讓你急著想購買。
3.情緒推理(Emotional Reasoning):當時你感覺興奮、開心,誤以為這是個好決定。這些偏誤不是異常,而是大多數人每天都在發生的心理運作模式。
(二)認知偏誤到底是什麼?
認知偏誤是大腦內建的習慣性偏差。它的形成主要來自兩個原因:1.節省資源:大腦每天要處理成千上萬的資訊,無法逐一分析,於是進化出「捷徑」來快速做出反應。2.情境誤導:當下的情緒、人際互動、資訊呈現方式等都會影響我們的判斷。我們以為自己是靠「邏輯」在做「理性」的決定,但其實很多時候是靠「直覺」+「情境刺激」+「大腦省力機制」在操作。
(三)你不是不理性,而是太相信直覺
想想看,你是否曾經有過類似的經驗:
- 投資時,看到朋友都在買某支股票,於是就跟風進場,結果買在高點?(羊群效應(Herd Mentality)
- 面試時,第一眼覺得對方很靠譜,但後來合作起來卻問題百出?(首因效應(Primacy Effect))和伴侶爭執時,總覺得「他不理解我」,卻從未檢視自己是否也忽略了對方的表達?(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這些情境的共通點在於,我們的認知系統先給出結論,然後才去合理化。
(四)從「看似合理」走向「真正理性」
遇到以上的狀況,真正的解法不是否定直覺,而是學會辨識偏誤、延後反應、並導入結構性思維工具。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放慢反應速度,減少直覺式誤判;提升覺察力,辨識偏誤的出現;建立反證機制,讓決策更貼近事實。當你下次再看到「限時促銷」時,不妨先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這件商品沒有打折,我還會買嗎?」這一問,往往就能破除當下的思考陷阱。
認知偏誤是我們在快速判斷中不可避免的副產品。但當你懂得觀察它、識別它、應對它,你就能從「後悔決策者」轉變為「自我修正者」。理性,不是天生的天賦,而是後天的自我訓練。

什麼是認知偏誤?
(一)認知偏誤是什麼?
認知偏誤是我們在思考和做決定時,無意識地受到大腦省力機制與外在情境影響,產生的錯誤。它不是偶然發生的小錯,而是一種大多數人都會重複犯的偏誤。如果把大腦比喻成一台相機,那麼認知偏誤就像內建的一層濾鏡,它讓你以為拍下的是現實,但其實是被修改過的版本。
這些偏誤看似不起眼,卻可能在你選擇伴侶、換工作、買房、投資理財時,悄悄地讓你偏離理性,不知不覺地走向後悔。
(二)認知偏誤常見機制
1.捷思法(Heuristics):思考的捷徑,也可能是最短的錯路為了提高效率,我們的大腦會用「快速但粗略」的方式處理資訊,像是用關鍵字判斷新聞真偽、用過往經驗快速歸類某人。但這種省力策略,在複雜情境中常常出錯。例如:看到一個穿西裝、講話有自信的人,就直接判定他應該是位專家,這時,你可能掉進了「代表性偏誤」(Representativeness Bias)。
2.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說法不同,決定就變同樣一份報告,如果寫「這個產品成功率高達90%」,我們可能點頭通過;但若改寫成「失敗率為10%」,支持度就驟降。即便兩種寫法背後的數據完全一樣。這說明我們常受訊息「包裝」的影響,而非資訊本身。
3.參照依賴(Reference Dependence):你不是在衡量價值,而是在比較前一筆價格比起絕對價值,我們更依賴「第一個看到的東西」作為評斷依據,這種錨定效應讓後續所有資訊都變得「有參照性扭曲」。例如:先看到一件1,000元的外套,接著看到600元的,就會覺得划算;但若順序反過來,感覺完全不同。
這些偏誤無所不在:資訊選擇、商品購買、考試準備、公司策略制定、投資決策…,如果我們無法辨識它們,就很容易被「自己」牽著走。
(三)為什麼你該在意這件事?
因為這些偏誤不是發生在學術報告裡,而是你每天的真實生活中:購物時,掉進「限時優惠」的錨定陷阱投資時,被市場情緒牽動,追高殺低工作中,被會議中第一個發言者影響,忽略後面更好的點子面對孩子學業,總以一次考試成績判斷學習成效……如果你無法辨識這些偏誤,你其實不是在「做決定」,而是在「被操控」。而操控你的不是別人,是自己的大腦。

實證亮點
(一)從一場「心理實驗革命」開始
1970年代,兩位以色列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與阿摩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在普林斯頓大學的辦公室裡,發表了一連串看似簡單卻改寫經濟學的實驗。他們發現,人類並不是理性經濟學中的「經濟人(Homo Economicus)」,而是有情緒、有偏誤、有恐懼的「有限理性人」。這一系列研究成果最終發展成著名的「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並於2002年為康納曼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特沃斯基不幸於1996年過世,未能獲獎)。
(二)展望理論:我們如何「非理性地」做選擇?
這套理論揭露了三個主要的核心偏誤:
1.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人們對失去的感受,比獲得的快樂來得強烈得多,大約是2到2.5倍。也就是說:你寧願不賺錢,也不要虧錢。這正是為什麼大多數人寧可錯過機會,也不願面對風險。
2.阿萊悖論(Allais Paradox)當面臨選擇時,我們明明知道某個選項「期望值」更高,卻仍然傾向選擇機率更高、但報酬較低的方案。換句話說:我們用「安全感」代替「數學」。
3.決策權重扭曲我們會高估小機率事件(例如中樂透)與低估大機率事件(例如生病的風險)。這讓人們在保險、投資和健康管理上做出扭曲選擇。
(三)真實場景:你的日常,可能充滿偏誤?
產生認知偏誤的情境,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無論是在購物、談戀愛、選科系當中。購物時,看到「最後一件、限時優惠」,不是真的需要,只是怕錯過。談戀愛時,因為熟悉與投入太多而無法分手,即使彼此早已失去熱情(沉沒成本(Sunk Cost)偏誤)。選大學科系時,你選的是自己擅長的,還是爸媽覺得要選有出路的(社會認同(Social Proof)偏誤)。我們不是不會判斷,而是太相信自己的感覺與直覺,卻忘了檢視這些感覺從何而來。
(四)偏誤不只是心理學名詞,它正在影響你的選擇
康納曼曾說:「我們不能消除偏誤,但可以設法理解它、預測它、管理它。」我們要做的不是變成無感機器人,而是學會在感覺強烈時按下暫停鍵,並用邏輯與工具協助判斷。這樣,我們才能從偏誤中找到規律,進而擁有更穩定、更清晰的決策力。

落地操作
知道認知偏誤的存在,不是結束,而是開始。真正能改變決策品質的,不是記住偏誤名詞,而是建立一套可操作、可持續的反偏誤系統。
(一)偏誤脫逃術5步驟
以下這套「偏誤脫逃術5步驟」,幫助你從大腦的預設模式中跳出來,逐步鍛鍊出更理性的判斷力。
1.步驟一:啟動「偏誤日誌」,養成覺察的習慣每週花10分鐘,記錄一件讓你後悔的決策:發生什麼事?當時怎麼想的?現在回頭看會怎麼做?當記錄一段時間後,你會開始看見自己固定的思考模式,比如「我是不是常太快相信第一個方案?」或「我是否過度依賴熟人推薦?」這是建立打破認知偏誤的第一步:先能看見,才能改變。
2.步驟二:練習「反證思維」,問問自己「如果我錯了?」針對每一項重要判斷,強迫自己提出至少兩個反向觀點。例如:「這個創業點子真的有市場嗎?有沒有我沒看到的競品或阻力?」、「為什麼我這麼確定他是對的人?他真的符合我的需求條件嗎?」提出反向觀點,能有效對抗確認偏誤,將我們從自我證明的思考牢籠中拉出。
3.步驟三:設置冷靜期,讓情緒過場,讓理性進場在做任何重大決策(換工作、跳槽、投資、離婚等),都設一個24小時冷靜期,再想想。當情緒降溫、荷爾蒙回落,大腦的理性運作才會上線。這一延遲,可能幫你避開一次災難。
4.步驟四:將風險視覺化,把感覺變成數據繪製「風險評估矩陣」:橫軸為機率,縱軸為影響力,把所有可能的結果擺上去。填完後會發現,很多我們「很怕」的事,其實發生機率極低;而「不以為意」的事,反而是風險真正的來源。這是破解機率扭曲偏誤的利器。
5.步驟五:魔鬼批判者,請一個人專門打槍自己找一位「真誠但不怕你」的朋友,或設一個「反方角色」,專門針對你的計劃提出反對意見。在職場上,每次提案都要設一位「魔鬼批判者」(devil’s advocacy),故意提出反對意見、列出風險、替代方案與盲點。這不只是反偏誤訓練,也有助於團隊決策文化的升級。
(二)職場應用:一場決策會議中的偏誤排雷
情境範例:科技公司產品開發會議某科技新創正在規劃下一季主力功能。
A主管主張延續去年他主導的爆款功能邏輯,但這次團隊中的反對聲音卻異常微弱。為什麼?仔細觀察後發現,這其實是三種偏誤同時在上演:
- 倖存者偏差:大家只記得去年那次成功,卻忽略過去多次失敗的提案。
- 過度自信偏誤:主管因過去成功,錯估自己的判斷準確性。
- 群體迷思(Groupthink):團隊成員為了「不破壞和諧」,選擇沈默不提異議。
具體做法:
- 反偏誤實作:啟動「魔鬼批判者」:由指定成員扮演反對方,負責列出風險與盲點。
- 建立「決策評估表」:從市場需求、技術可行性、時間成本等面向評估各功能建議。
- 會議結束後「24 小時冷靜期」,所有人匿名投票選出最適方案,降低權威壓力。
- 結果不僅決策更透明,也提升了團隊安全感與提案品質,讓「專業取代情緒,數據勝過資歷」。

總結與反思
回顧這一趟思維探險旅程,偏誤的起源、運作機制到職場運用,我們已經清楚偏誤不是「偶然的錯」,而是大腦省力機制「內建的錯」。真正重要的不是記住多少偏誤名稱,而是你能否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反偏誤決策系統。這裡,我們濃縮出4條關鍵思維,讓你把今天的收穫,變成明天的習慣。
(一)關鍵思維 1:認知偏誤的本質,是效率交換的代價
我們的大腦並不是為了「完全正確」而設計的,而是為了「足夠快」地做出決定。
這意味著:你不是不夠聰明,而是太習慣用「捷徑」處理複雜世界。
- 面對促銷倒數,衝動下單:錨定效應、損失厭惡由於投入時間和情緒於某個提案,即使面對證據顯示錯誤,也選擇一路堅持:承諾升高偏誤(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Bias)。
- 買房只聽親友意見,而不看完整市場資訊:確認偏誤、可得性偏誤(Availability Bias)這些都是「看似合理,實則錯判」的日常。
(二)關鍵思維 2:反偏誤的策略,不是完美思考,而是可複製流程
偏誤無法被消滅,但它可以被管理。你需要的不是天賦,而是運作系統:1.覺察:我是不是又在重複某個偏誤模式?2.反思:如果我是錯的,可能是哪裡?3.工具:用預設質疑清單、魔鬼批判者、冷靜期流程幫你把感覺變成數據,把思考結構化。重點不是「做對」,而是「知道自己為何會錯,並留下紀錄」。
(三)關鍵思維 3:決策進化,是一場複利修煉
理性從來不是天生,而是透過「理解」、「練習」、「反思」培養出來的。每一次你用模型分析一個決策;每一次你勇敢挑戰自己的假設;每一次你記下思考過程,就是一次微小的「複利」操作。當偏誤可預測,就可管理;當管理得當,決策品質就會升級。
(四)關鍵思維4:自我反思,兩個每月必問的偏誤問句
每個月,或每次重要決策後,請用這兩個問題進行反思。這不只是練習,也是建立長期決策力的儀式。
1.問題一:最近一個讓我後悔的決策,是哪一種偏誤造成的?是過早下判斷?太相信直覺?高估掌握度?還是被他人的行為或語氣所影響?
2.問題二:如果我要讓我自己或團隊下次決策更理性,我該設計什麼「偏誤預防機制」?是加入魔鬼批判者?還是會議最後留5分鐘給質疑清單?或是建立匿名冷靜投票制度?如同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所說:「認知偏誤無法根除,但它可以透過訓練被管理。」
認知偏誤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我們必須學會共處的腦內夥伴。當我們能看清這些思考陷阱的規律,就能把它們從潛意識拉上桌面,成為可觀察、可管理、可修正的變數。你無法改變大腦的結構,但你可以選擇用什麼方式與它共處。從今天起,當你做出任何決定時,不妨先停下來問一句:「這真的是我的判斷?還是我的偏誤在說話?」
附錄:認知偏誤書籍1.《快思慢想》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著核心概念:雙系統理論、損失厭惡推薦理由:從心理學實驗到經濟學應用,這是理解人類非理性決策的大作。2.《不當行為》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著核心概念:行為經濟學、決策偏誤推薦理由:用生活化語言解釋學術概念,涵蓋政府政策、退休制度等真實應用。
作者:黃博駿(臺灣高效能創新研究公司創辦人) 羅凱揚(台科大企管博士)
高效進化研究室行動行動系統養成計劃
如果你也曾經試著努力、規劃、堅持,卻常在中途慢了下來——你並不孤單。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設計一套,能陪你「走得完」的高效行動系統,協助你成為你早就想成為的那個人。整合課程 × 工具× 社群,超過18小時的高效實戰打造你一年持續進化的高效能系統。
介紹連結: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