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否已經進入了所謂的「金瓶梅時代」?
這不是一個空泛的修辭。
十年前,一篇來自英國媒體的評論,試圖用《金瓶梅》來解釋當代中國的社會狀況。 那時,許多中國人還會因這樣的批評感到不安、甚至憤怒。 但十年過去了,如今的我們,似乎已經麻木。
當初那篇文章說,「金」代表金錢,「瓶」代表酒色,「梅」代表女色。
三者構成了現代中國社會最真實的三重核心慾望。 而這些慾望,正在腐蝕社會的基礎——倫理、道德、價值觀,甚至是信仰本身。
官員普遍貪腐,商人毫無道德底線。
有毒食品層出不窮,詐騙公司橫行霸道,年輕人對未來失去希望。 而在地鐵裡,沒人敢扶老人,沒人願讓座,因為「善良」成了風險。
那是一個讓人痛心的現象——
不但惡行不被懲罰,反而被模仿;善良不再被讚賞,而是被警惕。
這樣的社會,怎能不讓人想到《金瓶梅》?
在明代的小說中,西門慶就是那個手握權力與財富的人,他無所不用其極地滿足自己的慾望,身邊圍繞著酒、色、金錢,卻最終走向了毀滅。
但現在的問題是,整個社會,都成了「西門慶」。
哲學的講座乏人問津,房地產展售會卻擠滿人群。
人們不再關心「應該如何活著」,而只關心「如何賺錢」「如何變漂亮」「如何變有流量」。
金瓶梅,不再只是一本小說。
它變成了一面鏡子,照見了我們所處的時代。
更可怕的是,我們似乎已經接受了這樣的現實。
十年前,那些還會在網路上怒罵腐敗、痛斥拜金的年輕人,如今成了沉默的中產。 他們忙於工作、買房、投資,變得越來越像當年自己最厭惡的人。
而更年輕的一代呢?
他們早早看透了社會的本質,選擇「擺爛」或者「躺平」。 不去相信,也不去奮鬥。 這是一種比憤怒更深的絕望。
那麼,我們是否還能走出「金瓶梅時代」?
或許不能。
因為我們早已不再相信「大道」。 孔子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可現在,誰還記得這句話?
我們不再談理想,不再討論美德,甚至連「道德」這個詞,都變得像一種嘲諷。
人們只會說:「你太天真了」「這就是現實」。
是的,這就是現實。
一個只有金錢、酒色和流量的現實。 而我們,正在這現實中麻木地生活,甚至,還覺得理所當然。
但,也許正因為如此,才更需要有人記得。
記得曾經的信仰、曾經的羞恥、曾經我們還會臉紅還會爭辯是非的時代。 否則,我們將不再只是活在金瓶梅的時代, 而是被寫進下一本比金瓶梅更荒誕的小說裡—— 一部沒有結局的倫理殘卷。
【文末附註】
✍ 金子良太郎
來自仙台的生活觀察者/中年筆者 看日常,看荒唐,看我們如何一點一滴,失去「為人」的尊嚴。
📌 如果你也曾感受到這時代的不安,
請點個「スキ」💛,分享給你信任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