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支出,應該是企業面向未來的承諾。
但當我們深入台灣上市櫃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卻赫然發現:不少企業的長期資產過度集中於單一產線、單一地區,甚至單一工廠。
這不只是會計數字上的結構問題,更潛藏著對企業抗風險能力的嚴重威脅。本專題將揭露:
- 誰在把數百億的設備押在同一個地理區塊?
- 哪些公司投入鉅資,但產能利用率卻長期偏低?
- 資本支出是否與集團實際獲利來源出現「錯位」?
- 又有哪些企業已因地緣政治變局,陷入資產僵固的泥淖?
生產基地區域分散分析
公司列表:
離開中國生產基地的代價
過去二十年,中國是台灣製造業不可或缺的基地,也是財報上的核心資產所在地。但在地緣政治加劇與供應鏈重組壓力下,「中國撤退」成為台商的重要議題。
然而,離開中國不只是「把工廠搬走」這麼簡單,真正沉重的代價,隱藏在財報的三個角落:
當我們要從財報視角分析「離開中國生產基地的代價」時,選擇「累積投資金額」、「中國子公司獲利情形」、「投資帳面金額」這三個財務指標,並非隨機,而是出於以下三個層次的邏輯思考與分析目的:
❶【累積投資金額】:揭示企業在中國的「沉沒成本」規模
❷【中國子公司獲利情形】:衡量「留在中國」的報酬是否正在惡化
❸【投資帳面金額】:可視為「全面撤出中國」時的潛在最大損失上限
公司列表:
關於作者:
在Big 4會計師事務所歷練多年,曾參與上市櫃客戶IFRS財報查核,亦在投資銀行部門輔導企業IPO,近年來專注跨國製造業的合併財務報導資訊系統導入專案,是合併報表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