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PCB巨頭臻鼎科技,在2024年交出的財報裡寫下關鍵伏筆。表面上,中國依然是其最大生產基地,非流動資產總額高達1039億元,占比接近四成。
但若拉長時間軸細看,自2022年以來,這個數字幾乎停滯不前,僅從1057億元小幅滑落,年均成長率趨近於零。
與此同時,臻鼎在台灣與「其他地區」的資產投入則快速拉升,三年間台灣非流動資產從55億元倍增至155億元;其他地區則從32億元成長至73億元。兩者合計,在臻鼎2024年總資產中,占比從2021年的不足3%,躍升至8.5%。這是經過精密計算的地緣風險重組戰略

撰文|合併財報專家|2025年7月
一場緩慢卻堅定的資本轉向
截至2024年底,臻鼎合併總資產達2,659億元,其中非流動資產總額為1,268億元,占比47.7%。從中可見,臻鼎仍是典型的重資產製造業者,設備、廠房與土地等資本投入仍是營運核心。
但最值得注意的,是這1,268億元的地區分布:
- 中國大陸:1,039億元,占比39.1%
- 台灣:155億元,占比5.8%
- 其他地區(估為東南亞):73億元,占比2.7%
橫向比對四年資料,可以明確描繪出臻鼎的資產地圖變化

從上述表格中可見:
- 中國資產三年間幾乎停滯(僅增加不到2%),佔比從91%下降至82%。
- 台灣+其他地區三年成長超過135%,佔比提升近一倍,反映臻鼎「去中化」的明確路徑。
台灣上位,東南亞跟進
2024年台灣非流動資產已達新台幣155億元,是三年前的近三倍。這代表什麼?對一個全球化製造商而言,這不是營運偏好,而是一種主動的政治風險對沖。
當中國供應鏈變得「不再可靠」、而美國又未見實質設廠計畫時,台灣與東南亞自然成為戰略緩衝帶。政府補助、技術熟稔度與客戶要求「非中國供應鏈」的壓力,使台灣再度成為投資重地。
而「其他地區」的成長更具戰略意涵。非流動資產在這裡從2021年的32億元,提升至2024年的73億元,可能對應的是臻鼎在越南、泰國等地的新廠建設,這些工廠雖尚未形成產能規模,卻是企業地緣風險再平衡的保險。
財報裡藏著的轉向節奏
臻鼎並未高調宣布「去中化」,但非流動資產的地理分布已是最佳證據。從數字來看,它不是劇烈撤離,而是精密調整,將風險攤平:
- 中國仍是基礎,但不再是唯一。
- 台灣成為回流主幹,具備先進產能與風險緩衝功能。
- 東南亞是彈性空間,成長潛力十足。
臻鼎的資產地圖透露出一個微妙訊息:它沒有離開中國,但也不再把所有資本壓在中國。
2024年的財報,是這家全球電路板製造巨頭向地緣風險管理邁進的轉捩點。下一步,市場將關注:
- 東南亞是否能快速放量,從「備胎」升級為「主力工廠」?
- 台灣資產是否與高階產品線深度整合?
- 美國是否仍能容忍這種「只有市場、沒有資產」的供應關係?
未來三年,資產的地理位置,將比財報的EPS更能預測這家公司是否準備好面對全球供應鏈的新秩序。
資本不會說話,但它會移動,而臻鼎,正在移動。
關於作者:
在Big 4會計師事務所歷練多年,曾參與上市櫃客戶IFRS財報查核,亦在投資銀行部門輔導企業IPO,近年來專注跨國製造業的合併財務報導資訊系統導入專案,是合併報表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