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歡,本來應該是世界上最溫柔的事。
可在劉宇寧的眼神裡,我卻看到了一種小心翼翼的疲憊。
———
那天直播裡,呆米一直叫。劉宇寧抬起頭,看了看監視器,低聲問:「是不是有人在門口?」
畫面靜了一瞬,他沒有再多說。
熟悉他的我們,都看得出來臉色不太好。
那不是小小的不便,而是壓抑著情緒的沉重。
像是早就習慣了被打擾,只是不想讓氣氛更僵。
他還提到,有次搭飛機,粉絲透過電腦改了他的座位。
他換回原位,對方又換過來。
來來回回,總共三次。
「就想坐在我旁邊啊。」
語氣不高,卻能聽出心裡的不悅。
那不是巧合,而是一種逼近。
被喜歡,本該是一件讓人安心的事。
可當靠近失去了分寸,就會變成另一種壓迫。
喜歡,是想讓他笑;
佔有,卻是要他只對你笑。
⸻
有人會說:「因為太喜歡了,所以才想多知道一些。」
可這真的是「喜歡」嗎?
比起喜歡,或許是一種孤單。
生活裡缺了重量,就把全部的熱情投向一個發光的人。
以為靠近一點,就能填補心裡的缺口。
可是,愛若失了分寸,就不是愛,而是佔有。
你以為自己在守護對方,
卻在不知不覺間,困住了他。
我經常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偷拍,
他在飛機上睡覺的照片。
連工餘時間都不得休息,還要被迫「營業」。
就算只是閉眼休息,也不得不攤開來,
像一場表演,被公開給全世界看。
但沒人問過,他願不願意。
他已經很努力了,
盡可能讓大家覺得他就在身邊,
像老朋友一樣,陪你度過孤單的時刻。
可還是有人嫌不夠。
明明疲憊到一有空就能睡著,
那僅存的休息時光,
卻仍被硬生生奪走。
彷彿他不是一個需要喘息的人,
而是一盞必須隨時亮著的燈。
我們總說尊重隱私,
可當一個人只是想好好休息,
卻被數千萬雙眼評論、轉發,
這樣的「看見」,究竟是喜歡,還是消耗?
⸻
你可能覺得,這只是偶像才會遇到的事。
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遇過那種讓人喘不過氣的靠近。
談戀愛也是這樣。
定位、監控、過度查問,
看起來是關心,
但其實讓人越來越窒息。
太緊的距離,
只會把愛推得更遠。
有時候,你只是沒回一條訊息,
就有人開始猜測你是不是在生氣;
你只是想靜靜發一張照片,
卻被拉進一堆本來不屬於你的議論。
深夜裡,
你關掉手機,卻還能想像群組訊息不停閃爍。
在餐桌上,
有人問你什麼時候生小孩,
彷彿你的人生只是別人筆下的待辦清單。
走在街上,
不經意發現有人盯著你,
目光裡藏著不請自來的打擾。
你微笑著掩飾,
但你心裡,早就累了。
因為當別人無視你的界線時,
那就不再是關心,
而是一種慢慢滲透進來的侵入。
所以,當我們看到劉宇寧那一瞬間的神情,會覺得心疼。
因為那不只是他的故事,
也可能是我們的。
⸻
有些人會輕描淡寫地說:「我只是太喜歡他了。」
但事實是,這樣的行為,
已經不僅是熱情,而是可能威脅到心理健康與人身安全。
當有人可以在網路上隨意改動你的座位,
當你在家門口也必須望著監視器猜測外面是否有人,
甚至連閉上眼睛休息都被偷拍並傳到網路,
那就已經不是「愛」。
明星不是例外,他們只是比較容易遇到。
而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某個時刻,
被別人的「過度靠近」壓得透不過氣。
真正長久的喜歡,是守護。
是當他轉過身,你依然還在,
不會靠得太近,但從不離開。
⸻
我們都想被喜歡。
可要是有一天,你喜歡的人提起你,
你希望他眼裡的是笑意,還是疲憊?
熱烈的喜歡從來不缺,
缺的,是懂分寸的愛。
喜歡一個人,不是拼命抓住,
而是給他空間和自在。
好讓他還有力氣,
繼續走下去,
也繼續,帶著笑意看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