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
人一天最多會進行35000次選擇!

這是劍橋大學芭芭拉教授的研究,原來我們每天無意中做的選擇/決定,從早到晚累積的數量如此驚人,(要不要繼續賴床、早餐吃什麼…)因此,若能決定好你的「選擇標準」,就能減少時間&精神的耗費。
.
繼續分享最近喜歡的這本:《#這個布丁要現在吃還是先忍耐》
搭配以上的圖片複習,作者將人生分為:「幸福/投資/角色/浪費」的時間。
人生是時間的累積,卻可能比你預期的還要短,當然得選擇喜歡的事情來做,增加幸福時間、提高價值;除了前一篇分享的轉念、感受當下,能把閱讀的投資時間變幸福,或把陪孩子玩的角色時間轉為幸福等,這邊再分享3個方法:
.
1.提高時間價值的序幕化
建立讓終點變得深刻的「序幕」;例如為熱門美食而排了長長的隊、為了讓泡澡更舒服前的運動爆汗…事先準備、忍耐、累積,美好目標與過程中的執行力,會讓最終結果感覺起來更有價值。
(另有增強美好收尾的「終章化」)
.
2.設定選擇標準
既然每天有這麼多選擇得下決定,為自己確立選擇標準,能讓你過得更輕鬆;可以從是否後悔、幸福程度、有無體驗價值/投資價值、是否遵從自己內心…等去設定。
不同階段自然會有不同標準,重要的是但凡做出選擇,就不要後悔。
- 選擇強化-對沒選擇的事物可能有些遺憾,去強化已做出的選擇就能沖淡,放大價值,讓你對選擇更篤定。
- 刻意不選擇-有時刻意抱著問題久一點,適合的答案才會慢慢浮現。
不用急著在面對問題時做出選擇,先透過心中的標準好好過濾,重要的是「讓未來不後悔」。
.
3.留意時間讓時間感減緩
這指的不是讓你「度日如年」那種,而是刻意留白、為自己留出一些「留意時間的時間」;例如,靜靜仰望天空、觀察野花、下班時欣賞幾眼天邊的晚霞、在舒適的環境裡悠哉喝茶或咖啡…
時間持續流逝中,但在那一刻,那純粹經歷著的當下,它是完整屬於你的。
這些細碎的微光收攏起來,就能成為你生命裡的幸福時光。
.
為什麼作者這麼重視增添「幸福時間」、讓生活留下記憶呢?
想想噢,如果活到60歲,值得回味或光是「記得」的時光,只有短短幾年甚至很可能不到一半…也太可惜了!
即使現在的你,可能還沒那麼在乎是否為未來留下值得回憶的事,但還是希望你記得:
我們一直都活在「最後的時刻」,時時提醒自己,現在手邊的事,很可能是最後一次-
或許你也將更珍視這一刻,與身邊的一切。
祝福讀到這兒的你,擁有豐沛的幸福回憶❤
-------------
想到之前Tim Lomas博士所蒐集的幾個來自不同文化獨特的「正向辭彙」,還有樹木縫隙間灑落的陽光-「木漏れ日」,也正適合細細品味,增添日常的幸福!
-
邊寫著想記下的這些,邊思考一個問題:這麼喜歡,就算「#命定之書」嗎?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這本布丁,都令我記憶深刻且願意推廣,卻也並不因此就覺得它算「命定」~更像是與「既有價值觀」非常契合,觀念獲各方面說明提點而更穩固,盼把作者提及的方法分享出去,讓讀到的人都能從中受益;對自己來說算是「強化」,尚未達到「改變」的影響程度。
大概是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