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親節一直與我無關,我既不是母親,原生家庭也缺乏親情,雖然看電影看劇的哭點很低,但只要涉及親情類型的題材我都興致缺缺,這樣 #鐵石心腸 的我,沒想到翻了幾頁 #如果不在了你想留下什麼? 就破防,也太催淚了吧?
-「道愛、道謝、道歉、道別,人生中最重要的四件事,別等到最後一刻才說出口。」
-
這句話對於我這種原生家庭出生的小孩卻像是「道德綁架」,想起在我31歲時,回花蓮看癌末被接回家照護時日不多的父親,正巧遇到醫生來查看,旁邊一位年輕熱血的小護理師見到我就劈頭狂罵:
「沒看過像妳這麼不孝的女兒!你爸都這樣了你可終於回來了!」
我站在原地默默地聽她罵我10多分鐘,不知道怎麼開口回應,可能當時也覺得不需要辯駁什麼。一向堅持家醜不可外揚極愛面子的母親,忍不住打斷,對小護理師說:「妳不知道他是怎麼對待家人的?天天酒醉、家暴打人,不然就是出去賭博,我們這樣已經對他夠好了。」
小護理師安靜下來,換成我媽開始對著病患數落他這一生…,直到我開口:「好了啦!不要再講了。」
過幾日在自強夜市遇到小護理師,她圓圓的體型應該是個樂天小吃貨,她一看到我臉上表情突然轉變,怯懦懦地對我說:
「對不起…」
「沒關係啦…我不在意的。」我微笑且友善的回應她
我想她一定從有愛的家庭長大,是個幸運幸福的女孩。
-
母親在父親走後八年也跟著過世了,兩人的喪禮我都沒有掉一滴淚,那種情緒很複雜,我說不上來。
-
然後我翻到書裡的一篇故事,一位癌症末期單親母親,辛苦拉拔兒子長大,兒子面對母親後期照護表現的冷血無情、不管不顧,心理師林維君在與兒子多次對談中才發現,不管不顧的其實是當年的那位母親,酗酒賭博的母親加上再婚的父親,家庭關係冷漠又疏離,而兒子也只是那個渴望愛的小孩。
維君在最後一通電話中回他:
「你光是要活著,就已經用盡全力了,你能平安長大,真的很不簡單。」
這句話彷彿也接住多年前的那個自己,謝謝。
-
#生命從相遇的那一刻起,便開始了分離的倒數
人生不免都要邁向死亡,包括自己,我們總在不斷地告別,除了上天選的原生家庭,長大後,我們也會選擇好朋友、貴人、愛人、新家人…,無論何種關係,如何好好告別才能不留遺憾是每個人都必須做的功課,這本書用許多臨終的故事串起,中間穿插「心之習作」,問與答的方式帶我們學習如何面對「失去」與「和解」,將悲傷轉化為成長的力量。


因為一篇 #請叫我遊民小姐 的讀後感好到簡直可以列為書的後篇,而讓我認識到臨床心理師林維君,當時我就想這樣的文筆與內容完全可以出書,造福大眾,非常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