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間的新聞網站首頁,被同一個標題佔據:〈白花與判決書:連續殺人案有兩名兇手?〉
署名:江筱晴。
文章開頭直指三大案件特徵:- 白花:出現在基隆與新北命案現場。
- 判決書碎片:出現在旅館案與市議員助理命案現場。
- 死者共通點:皆曾涉刑案或醜聞,卻未真正受刑責。
她在結尾寫下:「這不是隨機,而是審判。只是審判者,不只一個。」
——
編輯部的電話瞬間被打爆。
有人憤怒大罵:「你們這是在替殺人犯宣傳!」 也有人興奮狂問:「白花下次會指向誰?」
網路論壇更是一片狂熱:
【兩個英雄?】 【一個像死神,一個像法官。】 【法律沒做到的事,他們做到了。】 【要是能投稿名單,我有一堆人想報。】
在讚美聲與恐懼聲中,「雙審判」這個名詞迅速竄紅。
——
黃志偉拿著那份新聞,重重摔在桌上。
「這女人到底在搞什麼!她這樣寫下去,社會會把兇手神化!」
副隊長低聲說:「長官……但她說的,很可能是真的。」
整間會議室陷入沉默。
黃志偉閉上眼,心裡第一次浮現出不祥的預感。
這不是單純的破案競賽,而是一場與社會認知的戰爭。
——
夜裡,林紹文在小吃攤邊喝著啤酒,手機螢幕亮著那篇文章。
他看著那句「審判者不只一個」,眼中閃過一抹興味。 「原來,你也在。」
同一時間,李雅慧在醫院更衣室裡刷著手機。
當看見「雙審判」的標題,她長久壓抑的心口像被猛然撞擊。 「你……終於讓我看見你了。」
——
江筱晴並不知道,她的文章,已經在無形中替兩條影子搭起了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