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畫面不斷重播。
〈基隆男子家中暴斃,現場留下一朵白花〉 〈死者曾涉家暴案,僅易科罰金〉 〈警方:不排除連續殺人可能〉
電視裡的主持人用嚴肅的口吻朗讀,背後卻是剪輯好的街訪片段——「這種人死有餘辜啦!」 「白花…聽起來好詩意喔,比法律還有效。」 「搞不好是英雄在替天行道。」
網路論壇更是炸開。
有人匿名留言: 【法官不判,就有人幫忙判。】 【白花比法槌更有用。】 也有人焦慮地警告: 【小心啊,哪天你說不定也在名單上。】
點讚數最高的一則留言寫著:
「白花審判,比法院公正。」
——
江筱晴坐在電腦前,看著論壇上的每一則留言。
她心臟怦怦直跳,既是興奮,也是隱隱的不安。 她知道,這股聲音正在迅速擴散,將「白花殺人事件」推上社會焦點。
她開始整理資料:
- 王俊豪(詐欺)
- 趙國豪(偽造文書)
- 陳世宏(家暴)
三人共通點:都曾經進入司法體系,但都沒真正付出代價。
她打下一句話作為標題:
「白花審判:連續殺人犯的清單?」
手指懸在鍵盤上,遲遲沒有按下送出。
因為她明白——這篇文章一旦刊出,會把整個社會的火焰推得更高。
——
同一時間,警局的會議室裡,黃志偉拍桌怒斥:
「媒體再這樣炒下去,我們就完蛋了!」
年輕刑警忍不住回道:「但長官,三個受害人都有案底,社會輿論根本不在乎他們死了,反而有人覺得爽。」
黃志偉沉默。
這沉默裡,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挫敗感。 法律失去公信力,警方再怎麼追查,都像在黑暗裡追逐一個影子。
他心裡第一次生出一個危險的念頭:
如果他們繼續殺下去,會有多少人拍手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