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挪威旅行時,看到當地一份報紙,上有一幅村上春樹的照片。文字看不懂,透過圖片翻譯軟體,大略說是這位日籍作家要出新的小說,可能也有北歐文字翻譯版。在那之前,為了旅遊做功課,其中之一是要看村上《挪威的森林》,以為是他在挪威駐地作家或在那放空時的著作,結果是個美麗的錯誤。村上春樹確實因為這本書而紅到北歐,但在《挪威的森林》通本沒有一滴挪威風情。他純是用了一首披頭四唱紅的歌「Norwegian Wood (This Bird Has Flown)」為修辭隱喻。這首歌詞內容指名有關曲名若嚴格翻譯起來應該是「挪威的木材」,但在日文翻譯成「挪威的森林」,因為Wood翻譯為森林或木材都可,以小說書名,森林遠好過木材,故取《挪威的森林》可有想像力的多。
從書名與小說內容的連結在於,在男女關係沒有圓滿發展下,就走向空虛毀滅,然後活著的人還要勉力前行。(基本要了解原歌歌詞,在此不贅述。)成書故事背景在上世紀一九六○年代至一九七○年代的日本東京,當時學生反政府運動和性解放運動風行於年輕人中。在這大時代衝擊下,村上春樹用一些學生青春戀情來反映青年的空虛。男主渡邊被設定為沒甚麼個性主見卻受旁人歡迎的人,雖然如此,他也有道德上的紅線底線。在男女朋友與愛情之間,渡邊始終摸不清真實的關係,只能說這個也好那個也好。直到男性摯友自殺,他就得繼續照顧摯友的女友直子,而直子因摯愛男友的過世得了憂鬱症,住進阿美療養村。故事就在渡邊上學打工和室友的關係中,展開多重間接與直接的愛與性的探究。
整個故事是社會疏離及悲傷陰鬱的,在眾多「正常」的異性戀,包括色情級的濫交次文化中,也有「驚悚」的同性戀情節。這些都發生在青春青年期,他們是花父母的錢享受年輕的肉體生命,當然也有渡邊這種還需打工住學生宿舍的不能太享受的小草人物。好像度過了學生時期,就要脫胎換骨的為自己的生活和前途停止這種輕狂少年行了,因此及時行樂是青年學生的想法。這些是生命成長的探討追尋期嗎?有人目標很清楚,雖然玩世不恭卻憑才智努力大標;大部分在社會階級制度下不知要做什麼;有人樂觀,有人悲觀;有人真誠生活,很多人隨波逐流。這就是世界,這就是社會,要生活下去,就要有一套自我圓說的生命哲學,否則一切都是荒謬,依當時的存在哲學概念是如此。《挪威的森林》似乎也是述說日本的一種「玉碎」、「物哀」的精神,沒有完美,只有極端人格的互動。書的結尾是在所有美境都破碎後,必須找到一根可攫獲支撐的樹枝,活下去。我在閱讀這本書時,也有自己的類比經歷,因而很有感。當我的夢境成空,思念的人已仙逝,我又如何生活呢?聖經傳道書有這樣的啟示:
美名優於美好的膏油,死亡的日子勝過誕生的日子。
往服喪之家,比往宴樂之家還好,因為死是人人的結局,活人要把這事放在心上。
憂愁勝於嬉笑,因為面帶愁容,能使內心得著好處。
智慧人的心在服喪之家,愚昧人的心在歡樂之家。
——七章一至四節
在日光之下所發生的一切事,有一件令人遺憾的,就是眾人的命運都是一樣的,並且世人的心充滿邪惡,一生心懷狂妄,後來都歸到死人那裡去。
凡與所有活人有關聯的,就有盼望,因為活狗比死獅更好。
活人還知道自己必死,死人卻一無所知,而且再得不到酬勞,他們也被遺忘。
他們的愛,他們的恨,他們的嫉妒,都早已消失了,在日光之下所發生的一切事,永遠也沒有他們的分了。
你只管快快樂樂地去吃你的飯,懷著高興的心去喝你的酒,因為神已經悅納了你所作的。
你當經常穿著白色的衣袍,頭上也不要缺少膏油。
在你一生虛空的年日中,就是神在日光之下賜你虛空的年日中,你要和你所愛的妻子享受人生,因為那是你一生在日光之下從勞碌中所得的分。
凡是你手可作的,都當盡力去作;因為在你所要去的陰間裡,既沒有工作,又沒有籌謀;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
——九章三至十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