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年的修行,換來一句簡單卻有力的智慧:我可能錯了。

《我可能錯了》是瑞典經濟學家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的最後一部作品。這位在 26 歲時放下跨國企業財務長的職位,前往泰國森林出家 17 年的智者,於 2022 年因漸凍症辭世,留下了這本動人心弦的人生智慧結晶。
超越宗教的人生智慧
原本我並不覺得這種「出家人的紀錄書」會吸引我,但翻開後竟然停不下來。每一章都是作者人生體悟的結晶,透過一本書,就能窺見比約恩經過多年修行所沉澱下來的智慧結晶。
書中回顧了他年紀輕輕便放棄光明前途的財務主管職務,轉而成為森林僧人的心路歷程。透過細膩的描寫,讀者彷彿能身臨其境,感受到修行的清苦與堅持,內容不僅有趣,更是能從中領會到生命深層的價值。
念頭的覺察與當下的力量
作者一再提醒我們:「最難放下的念頭,往往才是傷害最大的。」
當心能安住於當下,就不會被那些無謂的擔憂及負面思緒牽著走。想想看,我們常常因一些不順遂或甚至為根本不存在的問題而焦慮不已,導致自己疲憊不堪,最後讓情緒、生活與工作都深受影響。
他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在這十七年的精神修練中,我最珍視的一點是──我再也不相信自己的每個念頭。這就是我的超能力。」也因此,我們無論做什麼,都應該專注於當下。
魔法箴言:我可能錯了
這些道理聽起來簡單,真正做到卻很難。作者教我們以一句魔法箴言破解心中執念——「我可能錯了」。
是的,也許事情並非如我們所想。每當爭執發生,試著對自己說「我可能錯了」,便能為對方留下一點空間,也為自己騰出更多包容。
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想法,更不該心懷惡意,因為那不會帶來任何意義。作者建議一個小方法:當執念太強時,先握緊拳頭,再慢慢張開。這個簡單的動作,就像是提醒自己放下。親身試過後,我發現確實能幫助轉換心境,讓思緒逐漸變得更柔和、更自在。
自我慈悲的重要性
書中另一個觸動我的觀點,是「對自己也要溫柔」。我們常對自己過度苛責,反覆懊悔失誤,卻忘了自己才是最長久的陪伴者。
如果連自己都無法善待,又怎能真正以善意對待他人?正如作者所說:「若能以更諒解的眼光看待自己,自然也能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周遭的人。」
永恆的智慧,不同的感受
我將這本書讀了兩遍:第一次覺得它帶來許多新鮮的啟發,第二次再讀,則有更多細膩的感受浮現。當心境平靜時讀這本書,會是一種共鳴;當心靈脆弱時再讀,則像是一種安慰。不同的時刻,會讀出不同的智慧。
推薦對象
我會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人生感到迷惘、或想尋找心靈安定的人。它不是宗教書,而是一部引導我們如何活得更快樂、更自由的指南。
《我可能錯了》提醒我,不要輕易相信自己的每個念頭,學會在當下保持平靜,並以更寬容的眼光對待自己與他人。這或許就是能陪伴我們走過黑暗的真正力量。
如果是你,面對執著與爭執時,能對自己說「我可能錯了」嗎?
—— Simon's 娛樂隨筆 Vol.4
📖 書籍資訊:《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著 | 文鶴出版社,2023 年
📷 書封圖片來源:MOMO
延伸閱讀
想把這份智慧帶回家,隨時翻閱提醒自己嗎?
(透過此連結購買,不僅能支持創作者,也能讓這本智慧之書成為陪伴你的心靈夥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