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下目標後,你可能以為旅程已經開始,但事實上你僅站在起點,尚未邁出真正的第一步。目標設定與實際達成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而心理對照與執行意圖正是幫助你跨越這道鴻溝的有力工具。
▌心理對照:連結理想與現實
我們在設定目標時常有兩種極端傾向:直接飛向夢想端或是停留在現在。飛向夢想端的人會直接想像成功的場景,描繪理想達成後的美好生活;停留在原處的人則不斷思考現實困境,列舉「我條件不夠」、「太忙了做不到」、「能力不足」等理由,為自己的不行動找藉口。
無論是沉浸在美好願景或執著於現實困境,都無法促使我們真正行動。心理對照(Mental Contrasting)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這一概念由紐約大學心理學家Gabriele Oettingen教授提出,他是希望藉由結合正向思維與現實思考,以達成目標。我則是閱讀邊池盈《拯救未來的我-減少後悔、提升行動力的自我調節心理學》閱讀到這個觀念。
心理對照的核心步驟包括:
- 清晰認識理想目標與現實間的差距
- 相信自己有能力縮小這些差距
- 制定具體行動計劃,解決實現過程中的障礙
- 開始行動,調整策略,持續前進
這一過程讓我們不僅懷抱夢想,也面對現實,從而建立起實現目標的心理基礎。
▌執行意圖:專注行動本身
傳統的目標設定方式是「我要做到A」,並思考達成這個目標需要做什麼。這種簡單的思考方式其實大家都常用,特別是在準備考試時最為普遍。以前準備聯考時,我們通常會列出所有要讀的課本頁數,然後分配每天的閱讀量,接著按計劃執行。當我們把書讀完,如果內容都有確實吸收,就較有可能考得好。
然而,在執行過程中,我們常會被各種想法干擾:「有沒有更好的學習方法?」「為什麼要學這些將來用不到的知識?」「這值得花費我那麼多青春時光嗎?」這些思考會分散注意力,阻礙前進動力。
有效的考生會意識到單純從頭到尾閱讀教材效果有限,因此他們在完成閱讀後,會整理心智圖、繪製表格或運用回想法來複習當天的內容。當我們將注意力轉向其他事物,開始質疑人生時,專注力就會分散,進而阻礙前進的動力。
為什麼會分心呢?當面對眾多選擇時,這是無可避免的。若只有一條路可走,我們反而能破釜沉舟,義無反顧地前進。然而,現今世代充斥著無數選擇,許多人卻連一條路都不願堅持,或是在多條路上都只前進一小段就放棄,無法堅持到最後,實在可惜。
當察覺自己專注力分散時,可以嘗試執行意圖策略。這不僅是設定「我要做到A」的目標,而是針對具體行動:「如果出現B情境,我就先做C行動」。你的執行意圖可以包含時間、地點、事項和方法,但不包含原因。一旦加入原因,你就容易陷入胡思亂想。執行意圖引導大腦直接行動,排除「為什麼這樣做」和最終期望的思考,這是非常聰明的執行策略。
不過別誤解,現代生存需要多元策略。如啟點文化節目中提到,過去可能只有單一靶心和靶位,但現在可能是多靶心多靶位,生存策略必須靈活調整。然而,執行階段不容猶豫不決,而是要避免受到外界干擾,專心致志。因此,該思考時就思考,該專注時就專注,這兩種能力各有不同的應用場景。
▌心理對照+執行意圖:互補強化的目標實現系統
行動計劃和執行意圖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只回答「做什麼」,後者則明確指出「何時、何地和如何做」。執行意圖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排除了「為什麼要這樣做」的思考,減少了決策成本,讓大腦直接進入行動模式。在充滿無數選擇的現代社會,這種自動化的行為設計至關重要。
當我們將心理對照與執行意圖結合起來,就創造了一個強大的目標實現系統。
這一系統工作流程如下:
- 通過心理對照,清晰認識目標與現實的差距
- 識別實現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和挑戰
- 針對每個障礙,設定具體的執行意圖
- 讓這些執行意圖成為自動行為,減少意志力消耗
- 在行動過程中,持續進行心理對照,調整策略
這種結合不僅發揮了心理對照的規劃能力和執行意圖的自動化優勢,還創造了一個自我調節的閉環系統,讓我們即使在壓力和疲勞狀態下,也能堅持行動,最終達成目標。
以人際關係為例,當伴侶參加聚會晚歸時,我們可以通過心理對照思考自己真正期望的關係模式(相互尊重的獨立空間),識別阻礙這一理想的因素(疲憊引發的負面情緒表達),然後設定執行意圖(選擇早點休息,次日心情平和時交流)。這種策略組合幫助我們在情緒波動時保持理性,維護健康關係。
心理對照與執行意圖的組合適用於生活的各個領域,無論是職業發展、健康管理、學習成長還是人際關係,都能發揮顯著效果。這不是魔法,而是基於心理學研究的實用工具,幫助我們從「想要」到「做到」,實現真正的自我成長與目標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