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先排序本質上是一種選擇行為。當我們選擇將時間和精力投入某事時,不可避免地要放棄其他選項。市面上有很多教我們如何優先排序的書,主要的策略就是依照你的價值觀排序、一天選擇最重要的3-5件事完成,以及不重要的事委託他人處理之類。但是我在實踐優先排序的策略時,常常會遇到一個情緒上的絆腳石——後悔。這種感覺很不舒服,常常在做出選擇後,隔一段時間就有機會感受到這種情緒。這種後悔的情緒到底從何而來? 理解其成因,是優化我們優先排序能力的關鍵。
▌為什麼優先排序會引發後悔? 後悔和挫折不同,挫折是你只有一個選擇卻做不好,但正如楊嘉玲老師在「後悔」最痛苦的地方剖析的,後悔是涉及兩個或更多選項之間的比較,發生在結果已成定局或難以改變的時候,且是一種遞延的情緒——不會在做決定的第一時間就出現。 更深層次地說,後悔常常不是只有選項A和B之間的衝突,而是新的自己與舊的自己之間的衝突——我們用現在的認知,否定過去的自己,基於當時有限資訊所做的決定。 ▌常見的三種優先排序後悔情境 ❶價值衝突型的後悔:選擇了「應該」而非「想要」 當我們將時間優先分配給「應該做」的事而非「想做」的事時,常常會產生一種微妙的後悔。例如,你可能把週末時間用於工作項目而非陪伴家人,雖然理性上知道這符合職業發展的長期目標,但情感上卻感到失落。這種情形累積久了,你會在10幾年後回來看自己,覺得好像都沒有參與到家庭的活動,小孩就長大了的感覺,但在工作項目好像也沒有看到甚麼成長,覺得虛度人生。 當我們的不同價值觀之間存在張力,且我們無法同時滿足多種需求時,無論如何選擇,都可能產生某種程度的後悔。這是一種「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困境。 ❷不如預期型的後悔:「我本可以做得更好」 當我們依照優先順序執行計畫,但結果不如預期時,很容易陷入「早知道就...」的思維陷阱。這類後悔特別具有欺騙性,因為它建立在結果已知的基礎上,而忽略了決策當時的信息不完整性。 例如,你可能決定先完成一項看似緊急的工作,後來發現另一項被延後的任務才是真正重要的。或是你現在回去看你念書時期,怎麼當時只顧著看電視和玩樂,沒有投入時間在學習上,如果那時再認真一點,是不是現在能創造更多成就。 這種後悔往往伴隨著「假設性思維」——如果當初我選擇了B而不是A,結果會不會更好?然而,後悔的痛苦來源於「拿現在的自己與過去的自己進行比較」。當初做決定時,是基於當時有限的資訊,並為了滿足當時認為更重要的需求。 ❸外部評價型的後悔:「別人會怎麼看」 當我們的優先排序不符合他人期望時,可能面臨外界的批評,進而產生後悔。例如,你可能選擇將時間投入個人成長而暫緩某些工作任務,結果遭到同事或上司的不理解。 這種後悔反映了社會期望與個人價值之間的張力。面對外界的負面評價,我們容易開始質疑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特別是當這些意見來自我們尊重的人時。 「優先排序意味著在有限資源下做出最佳分配,接受某些面向可能只能『低空飛過』,甚至無法符合他人期待」。這種接受的過程常伴隨著不適感,但也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不後悔的三種練習 既然後悔在優先排序中如此普遍,我們該如何與它和平共處,甚至轉化它為成長的動力?以下是三種實用策略: ❶認識後悔的本質:錯置的比較 後悔是一種「錯置的比較」——你在用現在的認知水平去評判過去的自己。認識到這一點,能幫助我們更客觀地看待自己的決策。 實踐方法:當感到後悔時,嘗試回想當時做決定的具體情境和可用資訊。問自己:「基於當時的認知和情境,我的決定是否合理?」同時意識到,現在看來不完美的決定,可能正是由於這些決定,才使你獲得了今天的見解。 ❷接受資源有限性:設定合理期望 人的一天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這是我們必須接受的現實。即使你列出了數十項待辦事項,想在一天內全部完成,最終的結果往往是筋疲力盡,而且效率低下。 實踐方法:設定合理的期望,接受自己「不是超人」的事實。每天選出3件必要完成的事情,專注完成這些核心任務。完成後,給自己適當的獎勵,培養成就感而非挫敗感。 ❸培養正念的心態:當下全然參與 後悔常源於決策時的分心或草率。培養正念的心態,能幫助我們在做選擇時更加全然參與,減少日後的後悔。 實踐方法:在做重要的優先排序決定時,嘗試創造一個不受干擾的環境。深呼吸,問自己:「這個決定與我的核心價值觀和長期目標是否一致?」「我是否正在基於恐懼或壓力做決定?」「我是否已經考慮了所有重要因素?」帶著覺知做決定,能減少衝動和草率。即使事後成果不如預期,也告訴自己當時的你已經盡力了。
優先順序與後悔似乎是一對攣生兄弟,只要我們在做選擇,後悔的可能性就一直存在。而選擇不做甚麼也還是一種選擇,甚至不做優先排序的選擇,會錯失更多的機會。因此,我們不能因為怕「後悔」的情緒而永遠停留原地,因為停留原地會更「後悔」。後悔情緒的存在,恰恰是激勵我們要學著選擇,每一次的後悔,都是自我認識和成長的機會。不要懼怕後悔,要從中學習,讓自己持續優化優先排序的能力,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持續保持內心平靜與成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