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我調適的過程中,我們常常忽略了一個關鍵能力——經驗詮釋力。它不僅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濾鏡,更是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橋樑。當我們能夠重新評估過去的經驗,賦予其新的意義,我們就能從過往事件中提取價值,建立新的見解,並將這些收穫應用於未來的目標設定和路徑規劃。
▌經驗詮釋的三種實用練習
❶升級心智模型:透過交流突破框架
我們的認知常被未來的自己所顛覆。閱讀確實能有效提升我們的心智層次。以前,當我無法達成設定的目標時,我會認定自己缺乏自律和堅持力。然而,閱讀心靈成長書籍後,我才意識到問題不僅在於自律,還可能是因為我設定的目標過於抽象,或遠超出我的能力範圍,導致大腦無法產生足夠動力去完成它。
我曾困惑於自己為何總是感到不滿足,明明生活條件不錯,卻仍不斷追求更多。後來我了解到,人類大腦本就設計為不斷尋求更優質的生活,因此我們需要學習如何調節自身慾望。
在這個社群媒體時代,資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通。即使我的吸收能力不是最佳,我仍能透過持續接收資訊來內化並提升自己的認知體系。現今我們擁有更多工具,能夠以客觀方式重新詮釋各種經驗,從而豐富我們的人生。
❷重新設定框架:轉變視角的藝術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經驗詮釋框架」,這個框架影響我們如何理解生活中的事件。當我們說「這件事對我來說意味著...」時,我們正在運用現有的框架來解釋經歷。然而,這種詮釋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可以通過有意識的努力來調整和轉化。
重新框架是我最常用的心理工具之一,它讓我能在困境中看見希望。我曾面臨一次重大的工作低潮,在執行專案時,我的長處無法被展現,反而弱項被一再檢視,讓我感到挫折和被忽視。起初,我將此詮釋為「我比不上其他人」,這種框架讓我陷入負面情緒和無力感中。
為了轉變心情,我開始接觸心理學書籍,探索為何我的負面情緒如此高漲——我真的那麼差嗎?還是只是不適合這個工作?這過程中我也發現了新的興趣方向。這啟發我嘗試重新框架:我開始將這個低谷視為「認識情緒的契機」。這個新框架不是否認無助,而是賦予它新的意義,讓我看見其中的成長空間。
重新框架是一種正向思考,但並非把痛苦簡單地轉為快樂,而是從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我們對經驗的詮釋框架會影響我們的行動和感受,當我們能靈活轉換框架,就能在面對生活的各種挑戰時,找到推動前進的力量。
❸練習調控因素:為自己創造選擇
人生中許多時刻,我們都感到「被迫」或「沒有選擇」。這種感受常源於我們只看到事件中的某些因素,而忽略其他可能的變數。「練習調控因素」就是學習識別並改變那些看似固定但實際可調整的條件,為自己創造更多選擇空間。
我很喜歡Bill Burnett與Dave Evans的《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書中指出許多無效想法,以及如何重新定義問題。許多既定想法其實是自我設限,很多人希望擁有「安可職涯(encore career)」,卻不知如何著手,認為年紀大了就無法做重大改變。但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設計師,重新定義問題後,許多看似「固定」的條件實際上是可調整的。人生不會永遠一成不變,而是可以藉由設計思考,讓我們過著有創意、不斷開展的精彩人生。
這種練習幫助我從「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中解脫,看見更多灰色地帶和可能性。當我們學會辨識並調整情境中的不同因素,原本的「困境」就能轉變為「多種可能性的集合」,我們也因此重獲選擇的自由和行動的力量。
▌經驗詮釋可以帶來的三種轉變
❶從情緒困擾到情緒接納
當我們能夠重新詮釋經驗,最直接的改變就是我們與情緒的關係。原本讓我們感到困擾、想要逃避的負面情緒,透過經驗詮釋變得可以理解和接納。
最近帶孩子去玩射擊遊戲時,大的進步很快,射擊分數超過30萬,但小的剛開始只有1萬分。她一開始很沮喪,覺得自己不會玩射擊遊戲,我擔心她日後遇到類似遊戲時會逃避,聲稱自己不喜歡。
後來我告訴她:「不要和別人比,試著瞄準後射擊,看看能不能進步。」經過幾次嘗試,她進步到6萬分。當問她下次是否還要玩,她興奮地說:「我要,我下次會更厲害!」(其中有個小插曲,我猜她看到我只有5萬分、她比我高分,特別開心)
❷從碎片經驗到連貫敘事
經驗詮釋力幫助我們將零散的生活事件編織成有意義的人生故事。當我們能重新詮釋過去的經驗,並將其與現在和未來連結時,我們的人生不再是孤立事件的堆疊,而是一個有連貫性和方向性的旅程。這種敘事連貫性給予我們更強的身份認同感和目標感,讓我們能在變化中保持核心價值,同時也更能接納生命中的起伏與轉折,將它們視為更大故事的一部分。
溫暖系作家愛瑞克在《內在成就》說:「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他分享他在大學時遭遇重大的人生變故,父親經營事業失敗,他身無分文,他唯一的精神寄託就是去實體書店看書,他很怕萬一有店員來問為什麼不買書,他會羞愧到不敢再去書店,為此,他在成長到有能力可以幫助別人時,他就號召捐書到偏鄉的活動。每一個初衷都可能在未來開創不一樣的結果。
❸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創造
經驗詮釋帶來最根本的轉變是重塑我們與生命的關係——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創造。透過重新詮釋,我們能發現被忽略的選擇空間,將「我必須」轉換為「我選擇」的思維模式。當我們把「我必須做A」重新詮釋為「考慮到各種因素後,我選擇做A」,我們就從命運的承受者變成人生的主導者。這種自主性讓我們不再只是對外界事件做出反應,而是能夠賦予事件個人意義,並基於這些意義做出選擇。這種轉變使我們在任何環境中都能保持內在自由與創造力,無論外部條件如何,都能夠找到成長與貢獻的可能性。
這呼應了《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的核心理念。我們可以為人生規劃多種平行路徑,在不同階段做出更多元的選擇,融入快樂、責任、學習等豐富元素。即使面對可預期的人生旅途,個人的獨特選擇也能創造截然不同的結果。
經驗詮釋力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當我們能夠意識到自己如何詮釋經驗,並有意識地選擇更具建設性的詮釋方式時,我們就能從過往經驗中汲取更多養分,也重塑了對未來的期待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