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直專注於書籍的設計與排版,持續進行調整與優化。內容部分,也需要加入多種元素,包括表格、折線圖、示意圖以及白板圖。這些設計與製作的過程,比我原本想像中花費的時間多了非常多。
因為在創作過程中,我心中都有一個既定的想法與目標,希望最終能呈現出理想的成果與作品。然而,要達到這個結果,其實相當費力,而且需要不斷調整。畢竟,對於整個設計架構與工具,我並不是非常熟悉。
例如,必須先了解如何設定封面的尺寸比例,如何插入元素並移動位置;移動後,還要調整編排的尺寸比例。接著,在輸出後,需要確定像素圖的比例與大小是否正確。當作品放進設計全覽圖時,又要思考如何調整才能合適。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其實涵蓋了非常多需要學習與處理的步驟。
在這個過程中,雖然耗費了大量時間與精力,但我也從中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知識與技巧。製作過程中,我也開始善用 AI 工具來生成圖片、製作折線圖與比對圖表。
但在實際操作時,會發現這些工具各有其限制,無法完全滿足想要的結果,這時就需要搭配其他工具來完成。許多資源是英文介面,因此還要花時間摸索與學習如何正確運用。
光是測試這些工具,就已經花費了超乎想像的時間。有些工具雖然可以免費使用,例如 Google Sheet(表格工具),它可以進行試算並生成圖表,但在這個生成圖的過程中,依然包含許多需要額外學習的細節與設定。
這樣一來一往的反覆嘗試,不僅投入了大量時間,還需要耗費精力、體力與注意力。幾乎所有能空出來的時間,都會用在這些製作與優化上。
此外,還有許多篇章內容需要思考該增加什麼樣的故事與細節,或是帶入哪些元素。例如,在某一章節中,我想談「演說家與創意家的不同」。靈感來自於我當時離開培訓行業後的一些插曲與故事,雖然不能完全照實描述,但可以提取其中的核心情節,融入到章節內容中。這種結合真實經歷與主題的方式,也讓整本書更有溫度與獨特性。
因為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與計畫在進行,所以在過程中,我獲得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與學習,也有了不少新的發現。
為了達成目標,我查閱了許多不同的資料,並嘗試各種方法。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當你專注於一個目標並持續推進時,會遇到比預期更多的挑戰,同時也會收穫比想像更多的成果與啟發。
我很享受在這個過程中去經歷、去體驗、去創作。
目前的策略是先完成電子版本,因為電子書與實體書在 ISBN 申請上是完全不同的,需要分開辦理。完成電子書的 ISBN 申請後,還需要確認相關資訊,並進一步規劃如何將書籍上架到各大電子書城。每一個平台的申請流程都不盡相同,這些對我來說都是陌生的領域,需要花時間去了解、查資料、試做與調整。
至於實體書的出版,則涉及更多細節,例如與印刷廠接洽、試印、確認印量,以及評估印刷成本等。綜合評估後,我目前傾向先推出電子版,待電子書上架後有穩定的金流進入,再進一步推進到實體書的階段。
我相信,即使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也能依照現有資源去嘗試與推進,先做、先行動,再一步步邁向下一個階段。
當然,不可能把全部的心力都放在單一目標上。你必須運用自己能夠支配的時間與精力在這件事上,同時還要兼顧生活、工作與家人。
在過程中,你需要把生活照顧好,把工作做好,並且顧及同事、客戶與合作夥伴的需求。家人發生的事情與情緒狀態,也需要你去關心與回應。
我們盡可能在每一個位置上,扮演好當下的角色。因為現實中,你不可能只是一個角色。你可能是孩子的父親,是伴侶的丈夫,是單位的主管,也是某個新領域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