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10 日,美國保守派意見領袖 Charlie Kirk 在猶他谷大學的公開活動中遭槍擊身亡。消息傳出後,社群媒體瞬間成為輿論戰場。一邊是支持者的悲痛與譴責,另一邊卻有人喝采,甚至戲謔慶祝。這場悲劇揭露的不僅是政治對立,更是社群媒體如何操弄人性,加深分化。
雙方在社群上的反應
保守派陣營迅速將這起事件塑造成政治動員的號角。Donald Trump 發文稱 Charlie Kirk 是「偉大甚至傳奇的人物」,是「為真理與自由而死的殉道者」。保守派媒體人 Jesse Watters 更直言「They are at war with us」,呼籲支持者要以 Kirk 想要的方式為他「報仇」。在這些語言中,事件已經不再只是個體的死亡,而被轉化成一場戰爭敘事。
相對地,也有名人表達不同的心情。前賽車手 Danica Patrick 在社群上寫道,她對此感到「悲傷與恐懼」,甚至形容美國可能正走向「無政府狀態或內戰」。民主黨與一些地方領袖則呼籲冷靜,強調必須譴責一切政治暴力,並守住公共討論的理性與文明。
然而在廣大社群平台上,除了悲傷的聲音之外,也充斥著幸災樂禍的留言與惡搞。有人直言「這是正義的懲罰」,有人用梗圖慶祝。不同的群體在同一個事件裡,卻看見完全不同的故事。
社群媒體的操弄
這些反應之所以在短短幾小時內發酵成激烈對立,很大程度來自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
首先,演算法偏好強烈情緒。憤怒、恐懼或極端的悲痛,遠比冷靜理性的分析更容易被演算法推送到眼前。這使得雙方的情緒被放大、快速擴散。
其次,社群的標籤化與符號化進程驚人之快。支持者將 Kirk 形塑為「殉道者」,賦予象徵意義;反對者則簡化為「仇恨的化身」或「得到報應」。這種符號操作讓事件本身的重要性退居其次,而讓它變成陣營對立的燃料。
再來是責任歸屬的拉鋸。保守派指控左派與主流媒體長期煽動仇恨,左派則反駁保守派言行才是助長對立的根源。社群媒體放大了這種互相指責,讓公共討論更難有交集。
最後,影音的擴散更讓事件變得真實、衝擊。槍擊片段在 YouTube、X(前 Twitter)、Instagram、TikTok 上廣泛流傳,許多人批評平台無法及時處理血腥內容。但不可否認的是,正因這些視覺刺激,事件才會在短時間內全面佔據輿論版圖。
神經科學視角的補充
為什麼這些操弄方式如此有效?答案其實藏在我們的大腦裡。
當人們看到與自己立場一致的訊息時,獎勵系統會釋放多巴胺,帶來快感;看到敵人受挫,還可能分泌內啡肽,產生幸災樂禍的愉悅。杏仁核則對威脅和恐懼高度敏感,一旦事件被詮釋為「我們陣營遭到攻擊」,反應會被放大。前額葉皮質在面對過量訊息時容易疲勞,人便傾向依賴直覺與既有偏見。加上鏡像神經元會推動群體模仿,人們自然而然跟隨身邊同溫層的反應。
換句話說,這不是單純的「媒體效果」,而是人類大腦古老的生存機制被演算法利用,轉化為社會對立的燃料。
我的想法
Charlie Kirk 的死亡,不僅是一起震驚美國的暴力事件,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現代社會如何被社群媒體推向極端。平台追求注意力,演算法偏好情緒,而我們的大腦天生又對這些刺激特別敏感。結果就是:同一件悲劇,有人哀悼,有人喝采;社會的裂縫不但沒有癒合,反而被撕得更深。
若沒有媒體素養的提升、平台責任的強化,以及個人對「自己情緒被操弄」的警覺,每一場悲劇都將不只是悲劇,而會變成下一場分裂的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