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子三【個人特質】—— 定義你是誰
層面一:自我認知 (Self-Awareness)
這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特別是在面對挑戰與反思時所展現的特質。
引導問題
- 👉 當我遇到困難時,我通常會如何反應?(例如:堅持下去、尋找新方法、尋求幫助)。
- 👉 我如何理解與處理自己的情緒?
- 👉 我最自豪的內在品質是什麼?
套用範例
- 自我覺察: 能觀察並表達情緒,並以【專業學科】概念整理自身狀態。
- 自主學習: 會主動規劃學習,探索課本以外的知識。
- 復原力: 能在逆境中尋找意義,並將之轉化為前進的動力。
層面二:人際互動 (Interpersonal Skills)
這是你在與他人合作、溝通時所展現的特質。
引導問題
- 👉 在團隊合作中,我通常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領導者、協調者、執行者…)。
- 👉 我如何理解他人的感受與需求?
- 👉 當與他人意見不合時,我會如何處理?
套用範例
- 同理心: 對他人的處境與需求具備敏感度,並且願意傾聽。
- 僕人式領導: 在擔任團隊角色時,以服務、傾聽與支持成員為優先,整合團隊發揮最大效益。
- 跨文化溝通: 具備在不同文化脈絡下進行溝通、翻譯與理解的能力。
層面三:解決問題 (Problem-Solving)
這是你將想法付諸實踐,並應對現實世界挑戰時所展現的能力。
引導問題
- 👉 當我看到一個問題時,我的第一反應是思考、規劃,還是直接動手?
- 👉 我是否擅長將不同領域的知識結合,來創造新的解決方案?
- 👉 我關心的議題是什麼?我是否曾為此付出過實際行動?
套用範例
- 行動力: 不僅僅是思考,更會將想法付諸實踐,推動改變。
- 跨域整合: 能將【心理學】、【科技】與【文學】等不同領域的知識結合,發展出創新應用。
- 問題解決: 能夠在困境中找到解決方案,並堅持推動改變。
- 制度改善: 不只關注個人處境,更願意透過制度化的方式來解決根本問題。
常見誤區
- 誤區1:形容詞堆疊,缺乏證據
- 症狀: 一口氣說自己「有同理心、領導力、行動力、創造力」。
- 後果: 讓可信度急速下降,顯得空泛、自誇。
- 心法口訣: 一詞一證一場景 (一個特質 → 一個具體情境 → 你採取的行動 → 帶來的結果)。
- 誤區2:一個故事硬撐三個特質
- 症狀: 用同一個社團幹部的故事,反覆證明自己的領導力、溝通力、責任感。
- 後果: 顯得素材貧乏、論述重複,稀釋了故事的說服力。
- 心法口訣: 多場景取證 (最好能從學科學習、社團活動、個人專案中各舉一個例子)。
- 誤區3:只見成功光環,不見反思
- 症狀: 每個故事的結尾都是「所以我成功了」、「證明我很強」。
- 後果: 人物形象扁平、不真實,缺乏成長的深度。
心法口訣: 展現成長弧線 (我原本的缺點是… → 透過這次經驗我做了…調整 → 最終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