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驟三【融合改寫,破骨重生】
一、為什麼這一步最關鍵?
前兩步蒐集的素材(步驟一)與提煉的故事線(步驟二),就像是一副骨架——結構完整,但還缺乏肌肉、血液與生命。真正能打動教授的,不是你有多少素材,而是你如何把它們寫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 定位:這一步是從「材料」走向「作品」的關鍵轉折。
👉 類比:就像醫學上的「骨折重生」——有時候必須先把舊的骨頭打碎,才能讓它長得更強壯。寫作也是一樣:要勇敢拋開七個籃子的模組化標題,重新組織,讓零散的段落融合成有血有肉的敘事。
沒有這一步 → 你的自傳就只是一份條列清單。
完成這一步 → 你的自傳就成了一篇能吸引、能感動的故事。
二、如何操作?(三大段落結構)
第一段:開端(故事的萌芽)
對應籃子一【背景】、籃子四【成長經驗】
功能:在開頭,你要交代「這個主題最早是怎麼出現的?」這不只是背景介紹,而是主題的種子被種下的時刻。
可以是:
- 一個環境(家庭氛圍、教育制度、校園文化)
- 一段逆境(疾病、失敗、被忽視、挑戰)
- 一個契機(比賽、課程、偶然的經歷)
👉 引導問題:
- 哪個事件第一次讓我感受到這個主題?
- 它帶來了什麼挑戰或衝擊?
- 當時的我,做了什麼反應或思考?
📌 範例:
「我第一次體會到『困境能成為養分』,是在高中因病被迫休學的時候。那段日子裡,我開始思考:如果學習不再依靠課堂,我能靠什麼重新站起來?」
💡 Pro-Tip
開端不需要太長,但必須真誠。避免寫成流水帳式的「小時候我…」,而要聚焦在最能點亮主題的瞬間。這樣,教授在一開始就能捕捉到你故事的核心。
第二段:證據(主題的展現)
對應籃子二【求學經歷】、籃子三【特質】
功能:這一段的任務是「證明」你的主題不是口號,而是你在不同場合都持續展現出來的特質或價值觀。教授要從這裡看見具體的行動、成果與反思,才會相信你的故事線是真實的。
可以是:
- 學習與挑戰:競賽、專題研究、跨域課程。
- 行動與特質:領導、解決問題、堅持、創造力。
- 他人眼中的你:來自老師、同學或團隊的回饋。
👉 引導問題:
- 哪些事件最能「展示」這個主題?
- 有什麼成果或細節能支撐我不是嘴上說,而是實際做到?
- 別人會用什麼例子來形容我是這樣的人?
📌 範例:
「後來,我把這份信念帶進了oo競賽。比賽壓力巨大,但我選擇把壓力轉化為動能,不僅帶領團隊拿下oo,也在過程中發現自己特別擅長oooo。」
💡 Pro-Tip
- 盡量使用 「故事 + 行動 + 收穫」 的結構來寫。
- 故事:發生了什麼?
- 行動:你做了什麼?
- 收穫:因此展現或學到什麼?
- 避免只寫「我有領導力」這樣的形容詞,要用行動來證明,讓教授自己得出結論。
第三段:未來(主題的延伸)
對應籃子五【就讀動機】、籃子六【展望】、籃子七【讀書計畫】
功能:這一段要把故事從「過去與現在」自然推進到「未來」。教授想知道:你過去展現的主題,如何引導你選擇這個科系?以及,你要如何在大學與職涯中繼續發展它?
可以是:
- 就讀動機:為什麼這個主題讓你選擇了這個科系?
- 讀書計畫:在大學裡,你打算如何深化這個主題?
- 長遠展望:未來你想在社會上扮演什麼角色?
👉 引導問題:
- 這個主題如何幫助我找到「為什麼要念這個科系」的答案?
- 我希望在大學期間,透過哪些課程、專題、研究來延續這個主題?
- 如果十年後回頭看,我希望別人怎麼因為這個主題而記住我?
📌 範例:
「正因如此,我選擇申請臨床心理學。我相信,只有把逆境轉化為專業助人的能力,才能讓更多人少走我曾經走過的彎路。未來,我希望在大學裡深化心理學研究,同時結合 AI 技術,開發更普及的心理健康工具,把個人的經驗轉化為公共資源。」
💡 Pro-Tip
未來段落不是「空許願」,而要和前面呼應。教授最看重的,是你的未來願景是否合乎邏輯,能從過去的故事線自然推導出來。
三、寫作技巧
當你開始把「開端—證據—未來」三段拼湊起來時,光有結構還不夠,必須搭配正確的寫作技巧,才能讓文章自然流暢、不落俗套。
1. Show, Don’t Tell
- 錯誤寫法:「我是一個很有領導力的人。」
- 正確寫法:「在數學競賽備賽時,我主動規劃每日進度表,帶領隊友輪流出題,最後我們的團隊默契大幅提升。」
👉 心法:用具體情境和細節,讓讀者自己得出結論,而不是直接貼標籤。
2. 首尾呼應
- 做法:開頭提出的主題,在結尾要再次呼應,讓教授讀完後有「閉環感」。
- 範例:
- 開頭:「我第一次體會到困境能成為養分,是在oooo。」
- 結尾:「正因如此,我希望透過ooo,把這份將困境轉化為資源的能力,分享給更多人。」
👉 心法:結尾不只是總結,更是一種「升級版的開頭」。
3. 過渡語
- 作用:避免段落斷裂,讓讀者感受到故事自然延續。
- 常用句型:
- 「因為…所以…」
- 「正因如此…」
- 「這份經驗讓我更確信…」
- 範例:
- 「因為在oo學到如何oo,所以我在ooo時,也能處理oo。」
👉 心法:段落不是「換話題」,而是「同一條河流往下流」。
💡 Pro-Tip
在這一步,請把「模組化標題」徹底拋開。文章裡不要再出現「籃子一:背景」這類小標,而是透過自然的故事鋪陳,讓教授在讀故事時,就能感受到你的背景、特質與動機。
四、常見誤區
就算有了素材、有了故事線,很多學生在最後一步「融合改寫」時,還是會掉進這些陷阱:
誤區 2:主題線斷裂
- 症狀:前面寫「困境」,中間突然跳到「比賽成就」,最後又寫「愛幫人」,彼此沒有連結。
- 後果:教授讀起來感覺文章分裂,無法形成完整印象。
- 解法:每一個例子都要回扣到同一條故事線,例如「困境 → 行動 → 幫助他人」。
誤區 3:未來展望斷層
- 症狀:過去寫得很精彩,但未來計畫和主題毫無關聯。
- 後果:教授覺得「你很好,但我看不出你為什麼要讀我們這個科系」。
- 解法:確保未來願景是從過去自然推導出來的,而不是硬湊。
誤區 4:語氣過於「作文比賽」
- 症狀:過度使用華麗形容詞,例如「我燃燒著無盡的熱情」或「我是一道光」。
- 後果:教授會覺得不真誠,甚至有些空洞。
- 解法:少用形容詞,多用行動細節,讓故事自己說話。
💡 Pro-Tip
寫完之後,把文章交給朋友或老師,請他用一句話總結你。如果那句話和你設定的故事線一致,代表文章聚焦清楚;如果差很遠,表示你可能掉進了上述的誤區,需要回頭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