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選才自傳保母級教學:步驟二【用「主題故事線」找靈魂】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一、為什麼需要「主題故事線」?

一篇自傳就像一部電影,而「主題故事線」就是它的靈魂。

它決定了整篇文章的貫穿主軸,讓教授在閱讀時,不會只看到一堆零散的事件,而能快速捕捉到:你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 沒有故事線:你的自傳會像拼湊的清單,雖然有很多材料,卻彼此之間沒有邏輯關聯。

👉 有故事線:所有經歷都能圍繞在一個核心價值上,教授能在幾分鐘內記住你,因為你有清晰的「主題」。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電影的「主題曲」:雖然場景多變、角色繁複,但當那條旋律響起時,觀眾會立刻意識到,這就是屬於你的故事。

二、如何提煉故事線?

當你完成步驟一,桌上已經有了滿滿的素材,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把散落的珍珠串成一條項鍊。這條項鍊,就是你的「主題故事線」。

① 素材回顧 (Material Review)

當你完成步驟一的「全面蒐集」後,眼前可能是一張張零散的便條紙,或是一份長長的清單。這時候,不要急著刪減,而是要回頭觀察這些素材之間的「重複性」與「共鳴點」。

  • 👉 你要找的,不是單一事件的細節,而是貫穿多個經歷的深層線索。

操作方法:

  • 關鍵詞: 哪些詞語反覆出現在不同經歷裡?(例如:自學、合作、創新、抗爭…)
  • 價值觀: 哪些信念一再驅動你?(例如:追求公平、相信科技能改善生活、重視情感表達…)
  • 行動模式: 你面對挑戰時,最習慣的做法是什麼?(例如:先查資料、先行動再修正、找人合作…)

引導問題:

  • 👉 在不同的經歷中,我最常被什麼「動機」驅動?(好奇心、責任感、助人心…)
  • 👉 我有哪些反覆出現的「行為習慣」?(主動挑戰、跨域整合、帶領團隊…)
  • 👉 我的經歷中,最常被他人記住的特色是什麼?

💡 Pro-Tip:把素材當作「大數據」來看

不要只看單一事件的表面,而是像做資料探勘一樣,去找模式。當你看到「我多次主動發起專案」、「我常把不同領域結合」、「我在逆境時總是選擇行動」——這些才是真正的「故事線線索」。

📌 套用範例:

  • 在「科展競賽」、「商業個案分析」與「學生會財務規劃」這三個素材裡,我都反覆運用了數據分析與模型建構的能力來解決問題。
  • 在「辯論社的政策攻防」、「偏鄉的志工服務」和「校刊的人物專訪」的經歷中,其核心都在於「理解他人觀點,並透過語言建立連結」。

② 主題萃取方法 (Theme Extraction)

當你從「七個籃子」裡回顧完所有素材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找出能貫穿全篇的核心線索。這一步像是從繁雜的地圖中畫出一條清晰的高速公路。

方法一:找「共通分母」

把不同經歷並排,看看它們最後都指向什麼樣的核心。

  • 引導問題:
    • 👉 我的多段經歷,背後共同的特質或能力是什麼?
    • 👉 哪些情境都能看到我一再做同樣的選擇或展現同樣的價值?

方法二:問「所以呢?」

把每個素材寫下來後,不斷往深處追問:所以呢?這件事的「意義」是什麼?

  • 引導問題:
    • 👉 這個事件除了表面的成就,還透露了什麼價值觀或能力?
    • 👉 如果教授看完這段經歷,應該學到「我是怎樣的人」?

方法三:挑「最打動自己」的一線

有時候,真正能帶動故事的,不是最亮眼的成就,而是最觸動你心的經歷。因為只有你自己真心在乎,才能寫得動人,才能讓教授感受到真誠。

  • 引導問題:
    • 👉 哪個故事,即使沒有外在的獎牌或名次,依然讓我覺得「它塑造了今天的我」?
    • 👉 如果只能選一個片段,帶給教授最真實的我,那會是哪一個?

💡 Pro-Tip

不要急著選「最厲害」的成就,而是選「最有靈魂」的主題。因為教授最後記住的,不是你得過幾面獎牌,而是——你是怎樣的人,你為什麼做這些選擇。

③ 篩選原則 (Selection Principles)

當你找到幾條可能的故事線時,請務必用以下三個原則來檢驗它們是否「夠格」成為你的最終主題。

原則一:能涵蓋多個素材

一條好的故事線,應該能把不同籃子裡的素材串起來,而不是只侷限在單一事件。

  • ❌ 錯誤示範:「我贏過一次比賽」——太狹隘,無法支撐整篇文章。
  • ✅ 正確示範:「我是一個問題解決者」——能同時串連比賽(分析力)、專案(實作力)、申訴(制度改善)。
  • 引導問題:
    • 👉 這條主題能不能把至少三個籃子裡的故事帶進來?

原則二:能連結未来

故事線不能只是停在過去,它要能自然延伸到你的就讀動機與展望。

  • ❌ 錯誤示範:「我喜歡參加比賽」——無法帶出未來。
  • ✅ 正確示範:「我樂於挑戰並把知識應用到實務中」——能引出你未來在大學的研究、專題與職涯。
  • 引導問題:
    • 👉 這條主題能不能自然過渡到「為什麼我要念這個系」?

原則三:能清晰傳達『我是誰』

教授在讀完你的自傳後,應該能用一句話來描述你。如果你的故事線無法做到這點,代表它還不夠聚焦。

  • 範例公式:
    • 「我是那個能把逆境轉化為行動的人。」
    • 「我的核心驅動力是把科技與心理學結合,打造助人工具。」
  • 引導問題:
    • 👉 如果教授要在會議中用一句話介紹我,他會怎麼說?

💡 Pro-Tip

在選定故事線後,可以把它寫成一句「標語式金句」,貼在電腦旁。未来寫每一段落時,都要問自己:這段文字有沒有回應這句金句?如果沒有,代表可能偏題。

三、如何呈現故事線?

當你找到一條能代表自己的「主題故事線」後,下一步就是要把它呈現出來,讓教授能清楚感受到你的核心價值。這裡的關鍵,不是把一句話硬塞進自傳,而是要用結構、場景和細節把它「演繹」出來。

① 三段式結構 (Three-Part Structure)

一條清晰的故事線,最容易被呈現的方式,就是用三段式架構來展開。這讓你的自傳像一個完整的故事,有起點、有證據、有未來。

第一段:開端 → 主題的萌芽

對應籃子一【背景】、籃子四【成長經驗】 這裡要交代「這個主題最早在我的生命中是怎麼出現的?」

  • 可以是一個環境:家庭、學校、社群氛圍。
  • 可以是一段困境:生病、衝突、資源不足。
  • 可以是一個契機:偶然的課程、一次轉折性的事件。

👉 引導問題:

  • 我的這個主題,最初是如何被種下的?
  • 它出現的時候,對我的思考或行為帶來什麼衝擊?

第二段:證據 → 主題的展現

對應籃子二【求學經歷】、籃子三【特質】

這裡要呈現「有哪些具體的事件或成果能證明這個主題?」

  • 可以透過競賽、專案、證照來展現實力。
  • 可以透過行為模式(例如帶領團隊、跨域整合)來支撐。
  • 可以透過反思或回饋,強調這不是一次性的偶然,而是一種長期累積的特質。

👉 引導問題:

  • 在哪些場合,別人最能看出我有這個主題?
  • 哪些成果或故事能讓教授相信:這不只是我說的,而是事實?

第三段:未來 → 主題的延伸

對應籃子五【就讀動機】、籃子六【展望】、籃子七【讀書計畫】

這裡要回答「這條故事線將如何自然延伸到我的大學與職涯目標?」

  • 說明你的主題如何讓你渴望投入這個領域。
  • 描繪你在大學能如何深化這個主題。
  • 指向你未來希望成為的角色與社會貢獻。

👉 引導問題:

  • 這個主題如何讓我選擇了這個科系?
  • 我未來的願景,是如何延續並放大這個主題的?

② 一句話濃縮 (Tagline Sentence)

當你確定了主題故事線後,下一步就是把它濃縮成一句話。這句話就像你的「標語式金句」,能幫助教授在短時間內抓住你的核心價值,並在閱讀結束後依然記得你。

操作方法:

  1. 把你的故事線完整寫下來(可能會有兩三段)。
  2. 嘗試刪減、濃縮,直到只剩下一句話。
  3. 這句話要能回答「我是怎樣的人」或「我為什麼而行動」。

👉 引導問題:

  • 如果教授只能用一句話介紹我,他會怎麼說?
  • 這句話能否同時呼應我的過去(背景/成長)、現在(經歷/特質)、未來(動機/展望)?
  • 這句話有沒有力量足夠,讓我自己一聽就覺得「對,這就是我」?

📌 範例:

  • 「我是那個能把逆境轉化為行動的人。」
  • 「我的核心驅動力是把科技與心理學結合,打造助人工具。」
  • 「我是一個在體制內外來回行走的跨域實踐者,善於把困境變成資源。」

⚠️ 常見誤區:

  • 誤區1:太抽象
    • 例:「我是一個積極向上的人。」
    • 問題:聽起來空泛,沒有辨識度。
  • 誤區2:只停留在單一事件
    • 例:「我是一個得過文學獎的人。」
    • 問題:太狹隘,無法支撐整篇文章,也不能延伸到未來。
  • 誤區3:過度包山包海
    • 例:「我同時具備領導力、同理心、跨域整合、解決問題能力…」
    • 問題:缺乏焦點,讓人無法記住重點。

💡 Pro-Tip

這句「一句話故事線」最好能放在自傳的開頭或結尾。

  • 放在開頭:能快速吸引教授,定下文章基調。
  • 放在結尾:能成為教授讀完後的最後記憶點。 最理想的做法是:開頭拋出,結尾再呼應一次,讓故事首尾呼應。

③ 常見誤區 (Pitfalls)

就算找到一條不錯的故事線,如果呈現方式錯了,還是會大打折扣。以下是撰寫時最容易出現的三大陷阱:

誤區 1:故事線太廣

  • 症狀:像「我想幫助別人」、「我熱愛學習」這樣的主題。
  • 後果:過於空泛,教授無法記住,因為它適用於任何學生。
  • 心法口訣:主題要能精準定位,並用具體經歷支撐。 👉 例:不要只說「我想幫助別人」,要改成「我想透過科技與心理學結合,幫助青少年面對心理困境」。

誤區 2:故事線太窄

  • 症狀:只圍繞某一次比賽、某一門課、或某一個專案。
  • 後果:無法涵蓋七個籃子,後續寫作侷限,顯得素材貧乏。
  • 心法口訣:主題應該能「橫跨多個場景」。 👉 例:不要只說「我是一個數學比賽得獎者」,而要說「我是一個喜歡在挑戰中鍛鍊分析與解題能力的人」。

誤區 3:與科系無關

  • 症狀:故事線雖然動人,但和申請的科系沒有連結。
  • 後果:教授會覺得「這個人很棒,但為什麼要念我們系?」
  • 心法口訣:檢查故事線是否能自然引向「Why This Field / Why This Department」。 👉 例:不要只停留在「我熱愛寫作」,而要延伸到「我希望將文字與心理學結合,成為理解人心的工具」。

💡 Pro-Tip

一條成功的故事線,必須同時避開這三大陷阱:不空泛、不侷限、不脫節。在定稿前,試著請朋友幫你用一句話總結你的自傳,如果他們說出來的和你設定的主題不一致,就代表你的故事線需要再精煉。


四、實戰操作

光是理解概念還不夠,最重要的是動手做。以下四個步驟,能幫助你從滿桌的素材中,萃取出屬於你自己的「主題故事線」。

Step 1:圈選 3–5 個最重要的經歷 從七個籃子裡,把那些最能代表「你是誰」的經歷挑出來。 👉 小提醒:不要選太多,否則容易失焦。三到五個足夠。

Step 2:找出共同核心詞或價值觀將這些經歷並排,問自己:它們的共通點是什麼?

  • 是「不放棄」?
  • 是「用科技解決問題」?
  • 還是「把個人困境轉化為公共資源」?

Step 3:寫下「我的主題故事線」一句話 把這個核心用一句有力量的話寫出來。這就是你的「標語式金句」。

📌 範例:

  • 「我是一個能把逆境轉化為行動的人。」
  • 「我的核心驅動力是結合科技與心理學,打造助人工具。」

Step 4:檢查這句話能否串連七個籃子中的大部分素材

  • 能不能放進背景?(我為什麼會走上這條路?)
  • 能不能放進求學經歷?(我如何學習與累積?)
  • 能不能放進個人成長?(我如何在挑戰中蛻變?)
  • 能不能放進就讀動機與展望?(這就是我選擇這個系的原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朵烏雲的沙龍
0會員
18內容數
一朵烏雲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22
特殊選才自傳保母級教學【讀書計畫】
2025/09/22
特殊選才自傳保母級教學【讀書計畫】
2025/09/22
特殊選才自傳保母級教學【展望】
2025/09/22
特殊選才自傳保母級教學【展望】
2025/09/22
特殊選才自傳保母級教學【就讀動機】
2025/09/22
特殊選才自傳保母級教學【就讀動機】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人生其實就像一齣三幕劇,從鋪陳、衝突到最後的解決。 以前看過很多類似這種自我成長的書籍,但我覺得這本最厲害的地方在於作者很會用故事還有自身的經驗來說明他想傳遞的價值,不會讓你覺得只是個枯燥、無用的心靈雞湯。
Thumbnail
人生其實就像一齣三幕劇,從鋪陳、衝突到最後的解決。 以前看過很多類似這種自我成長的書籍,但我覺得這本最厲害的地方在於作者很會用故事還有自身的經驗來說明他想傳遞的價值,不會讓你覺得只是個枯燥、無用的心靈雞湯。
Thumbnail
究竟每個人也掛在口邊的Storytelling到底是甚麼?Storytelling內指的故事,不一定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好像迪士尼的故事一樣,必定有頭有尾,看主角逆境自強的故事,而是說一些讓受眾會代入到的情節。今次分享Storytelling的有用資源分享。
Thumbnail
究竟每個人也掛在口邊的Storytelling到底是甚麼?Storytelling內指的故事,不一定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好像迪士尼的故事一樣,必定有頭有尾,看主角逆境自強的故事,而是說一些讓受眾會代入到的情節。今次分享Storytelling的有用資源分享。
Thumbnail
透由兩則小故事,呼應防人之心不可無。並引用《如何寫出好人生》一書,運用要點描繪故事。
Thumbnail
透由兩則小故事,呼應防人之心不可無。並引用《如何寫出好人生》一書,運用要點描繪故事。
Thumbnail
在討論之前,我想大多數的創作者都多少學過一點創作手法,但本篇文章並非要討論那些,如果是想看見那些內容可能會有點失望,我之後會在別的文章分享這些創作手法,但今天是想要探討更為根本,出自於你的某些東西。 我們為甚麼會想創作故事?我想大多數人的原因都是:因為被某則故事感動了,所以也想複製那種感受,將
Thumbnail
在討論之前,我想大多數的創作者都多少學過一點創作手法,但本篇文章並非要討論那些,如果是想看見那些內容可能會有點失望,我之後會在別的文章分享這些創作手法,但今天是想要探討更為根本,出自於你的某些東西。 我們為甚麼會想創作故事?我想大多數人的原因都是:因為被某則故事感動了,所以也想複製那種感受,將
Thumbnail
每張床都有自己的故事。有時候,我也在他們的故事裡看見自己,深刻體認到,即使情節不盡相同,但情緒是人類的共通語言,是我們所經驗的情緒,描繪了我們的生命歷程。
Thumbnail
每張床都有自己的故事。有時候,我也在他們的故事裡看見自己,深刻體認到,即使情節不盡相同,但情緒是人類的共通語言,是我們所經驗的情緒,描繪了我們的生命歷程。
Thumbnail
▮「偉大的故事都需要大膽修訂。你的人生也是如此。」 既《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這本治癒人心、改編自諮商真實故事的書籍,作者推出實踐為主軸的《也許你該找人聊聊2》,帶領讀者一起修正自己的人生故事。
Thumbnail
▮「偉大的故事都需要大膽修訂。你的人生也是如此。」 既《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這本治癒人心、改編自諮商真實故事的書籍,作者推出實踐為主軸的《也許你該找人聊聊2》,帶領讀者一起修正自己的人生故事。
Thumbnail
──我們的故事從出生前就開始了──也許今生的劇本我們早就在出生前看過。  在一沓劇本裡,為何選擇了現在這一個?  雖然很痛,但一定是它有值得的意義,也覺得這一生有我們認為值得的地方。  請懷著好奇心與想像力,,也肯定自己的獨一無二  展開尋找自我認同與生命意義的旅程。  在摸索與期盼中,  體會自己
Thumbnail
──我們的故事從出生前就開始了──也許今生的劇本我們早就在出生前看過。  在一沓劇本裡,為何選擇了現在這一個?  雖然很痛,但一定是它有值得的意義,也覺得這一生有我們認為值得的地方。  請懷著好奇心與想像力,,也肯定自己的獨一無二  展開尋找自我認同與生命意義的旅程。  在摸索與期盼中,  體會自己
Thumbnail
每篇故事發生在昨日、今日和明日,每篇故事存在虛實之間;存在你我之間。要如何把故事說好,就需從尋找故事開始的地方說起。透過G A T E故事法、一句故事法和異質同構法,製造出令人留下深刻的記憶點,讓故事更加有吸引力,是一本令人愛不釋手的好書;也是一本可以時常翻閱的案頭書,豐富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每篇故事發生在昨日、今日和明日,每篇故事存在虛實之間;存在你我之間。要如何把故事說好,就需從尋找故事開始的地方說起。透過G A T E故事法、一句故事法和異質同構法,製造出令人留下深刻的記憶點,讓故事更加有吸引力,是一本令人愛不釋手的好書;也是一本可以時常翻閱的案頭書,豐富我們的生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