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停藥期?
停藥期(Withdrawal Period)是指動物在接受藥物治療後,必須停止用藥並等待一段時間,直到藥物在體內代謝、排除至安全濃度以下,才能進行屠宰、採乳、採蛋或其他食品用途。
這段時間的設置,是為了確保動物性食品(如肉、奶、蛋)中不含超過法定殘留限量的藥物成分,保障消費者健康與食品安全。二、停藥期的法規依據與監管機構
各國對動物用藥的停藥期均有明確規範,主要依據藥物在動物體內的代謝速率與殘留研究結果訂定。常見監管機構包括:
- 台灣:行政院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BAPHIQ)
- 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與 USDA(農業部)
- 歐盟:EMA(歐洲藥品管理局)
- 國際:Codex Alimentarius(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
這些機構會針對每種動物用藥,依動物種類與用途(肉、乳、蛋)訂定不同的停藥期。
三、停藥期的設定原則
停藥期的長短取決於以下因素:
- 藥物的代謝與排除速度
- 動物的品種、年齡、健康狀況
- 用藥途徑(口服、注射、外用)
- 用藥劑量與頻率
- 食品用途(肉品、乳品、蛋品)
例如,同一種抗生素在豬隻與牛隻的停藥期可能不同;注射用藥通常比口服藥物停藥期更長。
四、停藥期的重要性與風險管理
1. 食品安全保障
若未遵守停藥期,動物性食品可能含有藥物殘留,導致消費者過敏、抗藥性或中毒風險。
2. 國際貿易要求
出口肉品、乳品等農產品時,需符合進口國的殘留標準與停藥期規範,否則可能遭退貨或禁運。
3. 抗生素抗藥性防治
不當用藥與殘留,可能促使病原菌產生抗藥性,影響公共衛生與動物治療效果。
五、獸醫與畜牧業者的責任
- 嚴格依照藥品仿單使用藥物
- 確實記錄用藥時間與劑量
- 遵守停藥期,不提前屠宰或採收
- 接受定期藥物殘留檢測與教育訓練
- 使用合法動物用藥,避免人用藥品混用
台灣已建立「動物用藥紀錄簿」制度,要求畜牧業者記錄所有用藥資訊,並接受查核。
六、停藥期是動物用藥安全的最後防線
動物用藥的停藥期制度,是連結獸醫用藥與食品安全的關鍵機制。它不只是技術規範,更是對消費者健康的承諾。唯有落實停藥期,才能確保動物性食品無藥物殘留,維護公共衛生、產業信譽與國際貿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