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入口,不易吞嚥--《關於偶像,一邊糾結 一邊思考》推薦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F4在悠揚的「流星雨」中於台北、北京合體,小虎隊復出呼聲甚囂塵上之際,台灣的書市漫說現在沒有一本本土的討論偶像文化的書,甚至歷數少年隊、Seiko san、花之82年組席捲亞洲造就台灣「哈日族」迄今超過40年以來,此間社會學、文化批評、媒体研究界偶像研究出版品簡直掛零!好不容易有一本深入淺出探討偶像文化的中文書,當然值得關注。


《關於偶像,一邊糾結 一邊思考》是日文書《アイドルについて葛藤しながら考えてみた ジェンダー/パーソナリティ/〈推し〉》的中譯本。但全書的主旨還是日文書名的直譯「關於偶像及其衝突的思考:性別、性格與“oshi”」較清楚。換言之:本書與一般的置入行銷類的報導、寫真集、乃至號稱偶像執筆的自傳、隨筆截然不同。甚至連一張照片、插圖都沒有。更具體地歸納:本書是以性別研究為主軸展開,對於偶像文化、偶像打造、偶像與粉絲關係、偶像影響與身份認同、偶像產業與社會規範的研究精華。遠溯昭和時代,近至2022年出版日;偶像範疇橫跨個人、大型知名團體(如AKB 48)、地下偶像、LGBT偶像、韓團、二次元、聲優、2.5次元真人版,琳琅滿目。執筆人最年長的生於1975年,最年輕的生於1994年,不但精於此道且多半是長期研究本課題的社會學者,每一章的注解與徵引也不少。充分表示:這本書不是以感官娛樂為目的的讀物,而是有點燒腦的研究。雖有人以本書的筆調輕鬆易讀為理由,推薦為了解偶像現象的入門書。但我覺得:幸虧我對偶像與流行文化、性別研究、社會學理論有點理解,否則連傑尼斯、Blackpink都沒聽過的人,是很難消化本書的。

raw-image



了解偶像的社會意義與作用重要嗎?從最市儈且有點要不得但很現實的立場來說:這是商品社會消費者的自我保護作為----畢竟對偶像、偶像的產品與代言商品、乃至演藝界以外(如教育、運動、宗教、政治等)仿造偶像產業的產銷機制,早就撲天蓋地成為現代生活的日常。從高一點的、倫理的層次來說:對於偶像的社會現象的省思,有助於導正產業生態的健全發展。近年多宗metoo與勞動契約的案件證明:覺醒而開明的粉絲,是偶像積極成長的最佳後盾。正如本書第八章舉出[少女 歌劇 Revue Starlight]所謂:觀眾是「舞台創造科」,是必須與「舞台少女」一起燃燒,來成就偶像的閃耀的!


這本書非但是簡體中文版,且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新華書店經銷,都算是彼岸相當大的字號。全書中譯本236頁內容,有56條譯注,多非泛泛,如第二章腳注解釋「推す」、「推し」對不諳日語的讀者十分重要。我更不禁感慨:曾引領東亞流行與偶像風潮的台灣,知識界如此的忽視這些可觀的文化現象,甚且連翻譯國外相關著作也寥若晨星。是否是相關學者聚焦國科會與同儕審查為務,有意無意忽略五光十色的大眾生活、世代推移、社會脈動長河暗流了呢?

本書資料: 書名:關於偶像,一邊糾結 一邊思考 作者: 香月孝史等

譯者:小水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25年5月 ISBN:9787559680655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Kang-Ywe Lyau的沙龍
24會員
152內容數
Benedetto Croce once said: “History is contemporary” Aesthetic value, affection, and ability to reflect Zeitgeist are core to my connoisseurship and curation.
Kang-Ywe Lya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05
作者的愛,不僅是對書中主角平凡女性傅培梅逐步奮鬥的不平凡人生的敬愛,是對傅經歷的時代裡一切因緣的關愛,是對致力推廣美食的廚藝家的懷愛,更是對她的家人,社群,以及歸根結底來說,對烹飪的摯愛。也因此,這是一本充滿感情的書。
Thumbnail
2025/09/05
作者的愛,不僅是對書中主角平凡女性傅培梅逐步奮鬥的不平凡人生的敬愛,是對傅經歷的時代裡一切因緣的關愛,是對致力推廣美食的廚藝家的懷愛,更是對她的家人,社群,以及歸根結底來說,對烹飪的摯愛。也因此,這是一本充滿感情的書。
Thumbnail
2025/08/17
不能把可計算性與評價等同起來,不能把數位的工具搜尋分析理解的結果視為世界的實相,任何長遠有效的理解與行動,必須築基於生物、技術、自然的直面與協作。今日習見的透過電腦科技來掌控地球,根本離世界實相更遠,徹底是一種妄念。這乍看反智,但只要深究社群傳媒演算法,LLM 機器學習模式,就同意以上不是杞人憂天。
Thumbnail
2025/08/17
不能把可計算性與評價等同起來,不能把數位的工具搜尋分析理解的結果視為世界的實相,任何長遠有效的理解與行動,必須築基於生物、技術、自然的直面與協作。今日習見的透過電腦科技來掌控地球,根本離世界實相更遠,徹底是一種妄念。這乍看反智,但只要深究社群傳媒演算法,LLM 機器學習模式,就同意以上不是杞人憂天。
Thumbnail
2025/08/12
這本書越到末尾,激進顛覆的想法作法越多,但也不斷揭示如何以更開闊的理性與科學來對治消融科技耽著與誤用的問題。相較John Berger晚年的感傷懷舊,James Bridle的論著既是警醒,更帶來希望。
Thumbnail
2025/08/12
這本書越到末尾,激進顛覆的想法作法越多,但也不斷揭示如何以更開闊的理性與科學來對治消融科技耽著與誤用的問題。相較John Berger晚年的感傷懷舊,James Bridle的論著既是警醒,更帶來希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由嚎哮排演演出。 長期自己看戲居多,陷入選擇慣性,只看有興趣的議題或劇團演出,老友的帶領下,突破我的慣性選擇,在星期五的夜晚點亮不一樣的視野。 第一次看嚎哮排演的演出,歌詞的流暢動讓我印象深刻,國語+台語混合式的音樂劇,劇情超級落地(很親民)...
Thumbnail
《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由嚎哮排演演出。 長期自己看戲居多,陷入選擇慣性,只看有興趣的議題或劇團演出,老友的帶領下,突破我的慣性選擇,在星期五的夜晚點亮不一樣的視野。 第一次看嚎哮排演的演出,歌詞的流暢動讓我印象深刻,國語+台語混合式的音樂劇,劇情超級落地(很親民)...
Thumbnail
愛豆出身的演員轉戰螢幕,面臨演技挑戰及質疑。然而,他們透過不懈努力和熱愛表演,站穩腳跟。推薦今日必看的5位明星
Thumbnail
愛豆出身的演員轉戰螢幕,面臨演技挑戰及質疑。然而,他們透過不懈努力和熱愛表演,站穩腳跟。推薦今日必看的5位明星
Thumbnail
喜歡一個人! 這是以前一部的偶像劇 但我很喜歡劇名⋯ 一段感情的開始都是「喜歡一個人」 再隨著時間慢慢加深感情 這時候或許能稱為「愛」 逐漸讓如一灘像湖泊般清水 慢慢濃郁成「嘉明」狀⋯ (對不起⋯實在忍不住😂) 兩個人有數不清甜蜜就有數不清的困擾! 有紛爭有甜蜜 畢竟所有困擾
Thumbnail
喜歡一個人! 這是以前一部的偶像劇 但我很喜歡劇名⋯ 一段感情的開始都是「喜歡一個人」 再隨著時間慢慢加深感情 這時候或許能稱為「愛」 逐漸讓如一灘像湖泊般清水 慢慢濃郁成「嘉明」狀⋯ (對不起⋯實在忍不住😂) 兩個人有數不清甜蜜就有數不清的困擾! 有紛爭有甜蜜 畢竟所有困擾
Thumbnail
我相信⋯那些在戲劇進行中,抽抽噎噎的聲音來源,都有一段需要超度的情感⋯⋯
Thumbnail
我相信⋯那些在戲劇進行中,抽抽噎噎的聲音來源,都有一段需要超度的情感⋯⋯
Thumbnail
這部與其說是批判和諷刺,倒不如說是揭開偶像文化的面紗,讓我們一窺偶像文化下脆弱的粉絲,探討偶像對人的意義,而後提出有別於正常社會、正常倫理外的另一種生存方式……
Thumbnail
這部與其說是批判和諷刺,倒不如說是揭開偶像文化的面紗,讓我們一窺偶像文化下脆弱的粉絲,探討偶像對人的意義,而後提出有別於正常社會、正常倫理外的另一種生存方式……
Thumbnail
這篇介紹裡我討論了耽美作品如何具象化,在改編成真人戲劇或動畫等跨平臺的可能性。特別提到了類型作品的特色,如人物眾多、場景複雜等困難,並且提到了幾種較為容易改編的類型,以及幾種超強超棒卻頗難改編的作品。最後則探討了選擇與在意的問題。
Thumbnail
這篇介紹裡我討論了耽美作品如何具象化,在改編成真人戲劇或動畫等跨平臺的可能性。特別提到了類型作品的特色,如人物眾多、場景複雜等困難,並且提到了幾種較為容易改編的類型,以及幾種超強超棒卻頗難改編的作品。最後則探討了選擇與在意的問題。
Thumbnail
關於往後的規劃跟一些介紹,都歡迎來打招呼,不用很嚴肅。
Thumbnail
關於往後的規劃跟一些介紹,都歡迎來打招呼,不用很嚴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