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機長最頭痛的「額外職務」是什麼?不是天氣、不是航路、甚至不是那偶爾鬧脾氣的自動駕駛——而是廣播。沒錯,就是那一段「Ladies and gentlemen, this is your captain speaking…」的例行公事。
機長廣播其實只有兩種:一種是起飛後的歡迎辭,一種是下降前的預告。乍聽之下不難,反正就是照本宣科,講點廢話。偏偏一旦真的要講,你會發現這活兒比降落倫敦希斯洛還難熬。
廢話的藝術
不管哪家航空公司,歡迎辭的模板幾乎一字不差:「各位旅客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機長,感謝您選擇我們公司,這班航班將從甲地飛往乙地,預計飛行時間X小時,巡航高度三萬五千呎——(就好像有人真的在乎我們飛多高似的!)途中經過哪些國家,氣流如何,目的地天氣與氣溫——(其實全靠猜的,說穿了就是天氣輪盤大樂透)——最後再強調一次,謝謝您選擇我們公司。」
至於下降前的廣播嘛,多少算是提供點資訊:預計落地時間(大部分時候還挺準的,除了倫敦這種機場,排隊落地的時間比飛行時間還久)、機場天氣(晴天、陰天、下雨、下雪,偶爾還想說「下刀子」)、最後再來一段感恩詞:「感謝您選擇我們公司!」聽起來還行?不好意思,當你重複了一千遍後,就知道這根本是催眠咒語。
為什麼我不愛
原因很多。第一,一直懷疑,這些話真的有人在聽嗎?(直到後來收到幾封旅客回函,才知道真的有人聽,還有人當成睡前故事。)
第二,現在飛機上每個螢幕都能顯示目的地、航速、氣溫,比我說得還清楚,為什麼還要浪費口水?(直到約翰尼斯堡旅客上錯飛機事件之後,我學乖了:說再多遍都值得!)
第三,公司可不容你亂講。有位同事嫌八股無聊,自己加了點創意結果就被記過。從此大家寒蟬效應,寧願說得像和尚唸經,把乘客煩到耳膜長繭。
第四,最要命的:這是公司規定。凡是規定,立刻從「工作」變「折磨」,能混就混,能少講絕不多講。
廣播與客艙經理的攻防戰
現在服務的公司稍微開明一點,廣播時機有點彈性,可以看情況決定做或不做。問題是,有些客艙經理就很「敬業」,偏偏死守規定,關門前還要三番五次來提醒:「機長,廣播?」
如果遇到聰明的,解釋一句:「等爬升再說,我現在忙不過來。」就能安靜退下。但遇到咬住不放的,那就變成攻防戰。她進駕駛艙一趟,我就被打斷一次,節奏全亂。最後忍不住只好發火:「出去!起飛前別再進來!」話一出口我就後悔了,畢竟對女士這麼兇,好像有點違背教養。
事後我想道歉,副駕駛立刻攔住我:「千萬別!在阿拉伯世界,男人跟女人說話必須斬釘截鐵,否則她只會覺得你沒主見。」還補一句:「如果真想道歉,唯一的方法就是鑽石。」我心想——要是每次廣播惹毛人都得送顆鑽石,那我還是乾脆辭職回家養豬算了。
廣播的踢皮球
於是,每逢廣播時間,駕駛艙裡的景象就很滑稽:機長和副駕駛互相推廣播,像小學生推黑板擦。
機長:「這段是你的腿,你來做。」副駕:「不,公司規定應該由機長做,才有權威性。」機長:「反正就是唸一段經,誰都能做!」副駕馬上補刀:「可是機長您的英文比較標準,廣播起來更好聽!」
馬屁一出,遊戲結束。輸的永遠是機長。
愛做廣播的怪咖
有沒有機長真的愛廣播?還真有。少數幾位,簡直把廣播當TED演講。
我曾遇過一位機長,規定的中英文廣播結束後,還要加碼台語,再來日文。短短幾分鐘的歡迎詞,硬生生變成一場多語言演講會。乘客電影被打斷、音樂停擺,只能面面相覷地等著他炫技。最可憐的是空服員,還得笑臉陪著那些已經翻白眼的乘客,暗暗咒罵:「機長你閉嘴好嗎?」
還有些留學美國的機長,英文廣播特別有感情,逮到機會就變身觀光導遊。飛越中南半島要講叢林河流,飛過日本就要背富士山經。最精彩的是,他還會體貼左右兩邊的乘客,故意把飛機偏一點,讓另一側也能看風景。副駕在旁坐得如坐針氈,深怕下一秒就演變成「高空特技表演」。
廣播的幻覺
更神奇的是,居然真的有乘客愛聽這些廣播。但別天真,以前的公關部門只把讚美信轉到機隊,抱怨信自己壓下來。所以,愛廣播的機長們自以為「萬人擁戴」,講到口乾舌燥也樂此不疲。
幸好——這些「廣播藝術家」都退休得早。從此,天空才真正回歸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