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鹹魚到肉身菩薩:人類如何把腐敗變成信仰(chatgpt)

更新 發佈閱讀 18 分鐘

人類防腐史揭密:從鹹魚到肉身菩薩的一萬四千年進化與死亡信仰

raw-image

一篇從文化到心理學的觀察,探討人類如何將腐敗合理化、將信仰物化——一場文明的鏡像實驗。


為什麼古人能在潮濕的東南亞製造木乃伊,而我們曬鹹魚卻長X?從火腿、煙燻屍到金身佛,揭開人類如何學會與腐敗對抗。

火腿、鹹魚與木乃伊:防腐技術如何變成宗教信仰?

一萬多年前的人類不可能只靠「雷劈起火」這種偶發事件來搞出長期煙燻,那太有系統了。

考古學家其實已經有蠻多證據顯示:人類早在數萬年前,就懂得「控火」與「維火」。

我們來逐層拆解這件事。


一、掌握火 ≠ 發現火

「會用火」這件事,其實是人類演化史上最早的技術之一。

raw-image

👉 到一萬四千年前(你說的木乃伊年代),人類早就能穩定生火、煮食、燻烤、陶燒,甚至懂控制火強度。


二、長期煙燻:是「火控技術」的升級版

煙燻要成功,有兩個條件:

  1. 低溫長時:火不能太旺,要有穩定煙氣。
  2. 持續供燃料:代表有人值守、添柴、調整通風。

考古學家在東南亞與中國南方遺址找到:

  • 多層 炭層(charcoal layer)
  • 火堆位置固定、有整修痕跡
  • 有的洞穴內壁被煙熏成黑色但未被燒焦

→ 表示他們不只「點火」,而是能長期控制煙溫

例如廣西甑皮岩(約1.3萬年前)和越南 Con Moong 洞,


都發現了明顯的「火塘沉積層」, 考古分析顯示那些火塘可能連續使用數百年。 這就是早期「家庭式火爐」。



三、他們為什麼要長期燻?

你提到的懷疑超合理:

「長期燻烤,不像偶然,像是生活技術。」

確實,煙燻是人類對「保存」這件事的自然延伸。


在食物上,它可以:


  • 驅蟲(煙中酚、甲醛有防腐作用)
  • 去水氣(降低腐敗速度)
  • 增香(脂肪氧化後產生風味)

所以早在做木乃伊之前,人類就會燻乾肉、魚。


燻屍可能是把食物防腐技術轉移到死亡儀式上。


考古學家稱這種現象為「技術轉文化(technical → ritual transfer)」。


四、這樣的火源不是森林大火,而是「家火」

雷擊、山火太不穩定,不可能燻出幾個月的屍體。


這類木乃伊必然發生在定居聚落、洞穴居所、長期燃火點


你可以想像那個畫面:


  • 洞內一角長期有火堆
  • 火源旁懸掛食物、皮革、器具
  • 死者也吊在煙霧上方烘乾

這不是「打獵回家烤肉」的偶然,


而是集體知識+社群管理火源的行為。



五、補一個學術小爆點:

在印尼蘇拉威西與婆羅洲的洞穴壁畫(約4萬年前),


畫面出現了「火堆」「狩獵」「儀式」同場的場景。 這代表: 人類早在使用顏料作畫時期,就已把火作為生活中「常駐的工具」。


🔥 火已經不只是溫暖與照明,而是「文化核心」——


象徵烹飪、儀式、死亡與淨化。



六、所以答案是:

是的,一萬年前的人類確實掌握了長期控火與煙燻技術。


但這不是從雷擊開始,而是從「維火」→「烹飪」→「防腐」→「宗教化」逐步演化而來。


簡單說:

  • 森林大火讓人知道火會燒;
  • 烤肉讓人知道火能變熟;
  • 煙燻讓人知道火能保存;
  • 木乃伊讓人相信火能讓「人不死」。


埃及人贏在「外科精度 + 化學配方 + 標準化流程」。

也就是說,他們不是只是「防腐成功」,

而是把「保存屍體」變成一套有流程、有職業分工、有儀式意識的產業。

這正是埃及木乃伊技術遠超東南亞「煙燻型木乃伊」的關鍵。


一、核心差異一句話:

raw-image

二、埃及木乃伊的「高級」體現在哪?

1️⃣ 外科式掏臟:防腐的決勝點

最怕腐爛的器官就是肝、腸、胃。


埃及人早在西元前2600年(古王國時期)就知道:


「內臟是屍體最先壞的地方。」

他們的處理方式幾乎可以算原始外科手術

  • 左腹開一小口,取出內臟
  • 每個器官(肝、肺、胃、腸)分開處理後,放進「卡諾匹克罐(Canopic jars)」保存;
  • 有時把處理好的內臟再塞回腹腔,填入香料、亞麻布;
  • 腦部則用鉤子從鼻孔抽出(真實存在,腦體液會流出鼻腔)。

這個步驟的技術門檻極高。


→ 一刀下去不準,整具屍體就報廢。 → 所以古埃及的防腐師(embalmer)是專業職人,有明確社會階層。


相比之下,東南亞或巴布亞的木乃伊只是「把整體烘乾」,沒有開腹處理,失敗率極高。


2️⃣ 鹼鹽防腐:「natron」是古代化學奇蹟

埃及人使用一種天然鹽礦──natron(天然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混合物)


功用超猛:


  • 吸水力極強,能在 40 天內抽乾屍體中幾乎所有水分
  • 鹼性殺菌,能抑制微生物分解
  • 與脂肪反應生成肥皂狀物質(防止臭味與腐化)

換句話說,他們實際上在做一場低溫化學脫水反應


→ 屍體乾化均勻,不焦不裂。 → 沒煙燻、沒蟲蛆,保存率極高。


這個步驟就是埃及的「技術上限」。


3️⃣ 香料+樹脂封存:抗氧+抗黴菌

完成鹽脫水後,防腐師會:

  • 用香料(沒藥、肉桂、乳香)填充腹腔
  • 全身塗上樹脂(如松香、沒藥油),形成防潮膜
  • 再用亞麻布多層包裹

樹脂本身含天然防腐與抗黴成分,相當於「塗屍體的上漆」。


而亞麻布包裹則是物理隔絕空氣與濕氣。 → 外觀上像皮革,內部乾爽如木頭。


這就是為什麼三千年後開棺,屍體還能「帶著臉」。


4️⃣ 分工制度化:「防腐工坊」出現

在埃及,《希羅多德》就記錄三種等級的木乃伊服務:

  1. 貴族版:取臟、鹽漬、香料、亞麻全套
  2. 平民版:不取臟,用油灌注脫水
  3. 窮人版:泡鹽水快速乾燥

→ 意思是:他們已經把防腐變成產業鏈,不是偶發技術。

東南亞的煙燻木乃伊則多屬部落行為,依據地形與人力,有成功有失敗,技術不穩定。


5️⃣ 環境搭配:沙漠天助+人力天工

埃及乾燥無雨、鹽湖遍布、低濕度。


→ 連環境都幫他們加分。


東南亞是高濕環境,即使煙燻成功,也容易回潮、發黴。


所以東南亞保存的木乃伊常只剩部分皮膚或炭化骨頭。



三、成功率與可預期性:埃及是「穩定工藝」

raw-image

四、從「實用」到「象徵」:宗教化的終極版本

埃及木乃伊並非只為防腐——


而是透過**保存肉身以保存靈魂(Ka)**的信仰系統。 → 肉體是靈魂的「容器」,必須完整,靈魂才得以在來世復活。


所以:

  • 外科掏臟 = 淨化儀式
  • 鹽乾化 = 保存生命精華
  • 香料封身 = 神化
  • 包布 = 回歸母胎的象徵

這套體系讓木乃伊從「技術」升格為「宗教工程」。


五、總結一句話:

東南亞靠火,埃及靠鹽。


東南亞靠經驗,埃及靠制度。


東南亞保存祖靈,埃及保存永生。


所以埃及的「高級」不是一味炫技,


而是他們讓「防腐」從自然技術變成文明工程, 第一次讓人類的肉體被科學與宗教同時管理。


一、農家火腿與鹹魚會壞,是「邊界沒處理乾淨」

業餘「鹹魚曬到長X」那一幕,其實是食物防腐技術的經典失敗案例。

關鍵不在「味道」,而在「水活性(water activity, aₜ)」與「氣候控制」。

raw-image

即使鹽夠,還有幾個情況會讓蒼蠅照樣成功產卵:

raw-image

高手會這樣組合:

raw-image


「宣威火腿」現象的底層邏輯。


技術層:火腿不是全靠鹽,厚肉+瘀血是硬傷

🔬 1️⃣ 鹽太多 ≠ 品質好

宣威火腿的傳統工序其實是精準控制:

  • 鹽比例約佔腿重 6%~8%(不是灌爆)
  • 鹽要在氣溫 0–10°C 時進行,否則鹽滲不均
  • 鹽後還得洗鹽、風乾、發酵熟化至少 6 個月

👉 所以「死鹹」的火腿,大多是為了防壞、搶時程、或環境太潮。


→ 農戶為保險,多灑鹽、時間縮短,結果風味被鹽掩蓋。


⚠️ 2️⃣ 豬腿太厚、帶瘀血是結構性問題

火腿的「雷區」在:

  • 豬後腿厚、脂肪多、內部血管殘留
  • 鹽滲不進中心,導致內層半腐爛
  • 加上鹽外乾內濕,形成黴菌與蟲卵的溫床

所以,即使表面白鹽結晶漂亮,裡面照樣長X。

這種狀況在行業內叫「內花腿」或「開花腿」——

看起來完美,切開爆X。


毛蟲「大自然的餽贈」是一種文化修辭策略

先講實話:那不是餽贈,是「鹽線沒打透」

火腿外層長過X或留痕,代表內外乾濕不均。

raw-image

但由於火腿厚、脂肪多,只要中心肉沒變色或發酸味

就仍可食用,尤其是高鹽高脂部位。

→ 所以賣家才會說「大腿不錯」,

意思是:「雖然表層壞,但核心沒問題」。

(有點像蘋果皮爛了削掉,果肉還甜。)

在傳統農村邏輯裡:

  • X表示食物沒噴藥沒防腐活的東西會吃
  • X有時甚至被視為「品質指標」——例如米象、菜蟲、火腿X。
  • 只要去掉X、削壞處,「剩下的肉還能吃」。

這不是無知,而是長年在風險中訓練出的感官準則


→ 他們用眼、鼻、手、舌去判斷「可食性」,而不是用包裝標章。 → 他們的「衛生」靠經驗;都市的「衛生」靠制度。


但事實上這只是「可控性」的幻覺。

工業火腿(廠腿)有人工添加劑。 只是都市人把責任外包給制度

強調農家腿的賣家,排斥廠腿,反倒接受農家腿的問題。

而鄉下人早已接受不完美的自然


二、肉身菩薩:「信仰濾鏡」遠大於技術層,但底下仍有防腐邏輯

肉身菩薩現象(特別是中國與日本寺院保存的僧體)看似奇蹟,但多數案例在技術上都有「可合理解釋」的基礎:

raw-image

→ 技術上是「密封乾燥防潮」;

→ 宗教上是「戒定慧功德顯化」。

換句話說,肉身菩薩是真實乾屍現象,但被宗教再詮釋為超凡事件。

科學角度:脫水、低脂、隔氣。

信仰角度:功德、法身、金剛不壞。 兩者不是對立,而是不同敘事框架。


三、三大體系總對比:

🔬 技術面:誰最精密?誰靠環境?誰靠信仰?

raw-image

🧠 解析重點:

1️⃣ 農家火腿

→ 食物防腐的「工程思維」:簡單、可重複,

豬腿厚屠宰前內部有無內傷瘀血?氣候濕度是否過高?

賣方不樂意破壞賣相,就等於打壞買方合作機會,

買家開盲盒只能插針聞味道看外觀判斷,

變成收購有一定風險受騙或者得默默承受損失,這是人心博弈

在農村的鹽與風之間,沒有標準化儀器,

只有鼻子、手感與一點運氣。

2️⃣ 埃及木乃伊

→ 化學防腐的「科學思維」:鹼性脫水+封樹脂,工藝完整。  

→ 成功在流程,失敗率低。

3️⃣ 東南亞煙燻

→ 火控技術的「環境思維」:創造微氣候以保存屍體。  

→ 成功在洞穴與火源的長期穩定。

4️⃣ 肉身菩薩

→ 信仰防腐的「象徵思維」:宗教意義壓過技術細節。  

→ 成功在敘事與管理(信徒會不斷維護環境)。


💡 如果簡化成一句話:

火腿防腐是為了吃;

埃及防腐是為了永生; 東南亞防腐是為了祖靈; 肉身菩薩防腐是為了信仰。

但這四者其實共享一個「人類行為基因」:

我們無法忍受肉體變臭、變爛、變無形。

→ 無論是魚、豬、人,保存就是「讓腐敗變可控」,

 而「控制腐敗」本身就是文明的起點。



西班牙火腿(Jamón Ibérico / Jamón Serrano)會成為「世界名腿」,核心原因就是——它把傳統農家防腐,進化成了「科學化的熟成工程」。

它不是靠鹽運氣、不是靠風祈禱,而是靠精準控制「時間、溫度、鹽度、氣流、微生物」

也就是說:

西班牙火腿 = 農家鹽腿 + 化學滲透學 + 微生物學 + 時間管理學。


一、從鄉村鹽腿 → 熟成科學:西班牙人做對了三件事

標準化鹽滲

古法鹽漬靠感覺,西班牙人改成「依體重計算鹽期」:

  • 每公斤腿鹽漬約 1 天;
  • 鹽濃度精確控制在 8–10%;
  • 鹽後靜置低溫 0–5°C、濕度 80–90%。

👉 結果:鹽滲透均勻、殺菌成功、肉質保水。

不像傳統火腿外鹹內淡或「鹽蓋死肉」。

掌控「熟成微氣候」

鹽漬後,西班牙火腿會經過三階段熟成(curado):

raw-image

這其實是半個生化實驗室在運作。


整個系統靠的是「受控黴菌」與「溫濕循環」, 不像農家火腿任由季節決定成敗。



選種與飼養也科學化

西班牙的伊比利豬(Iberico)是特殊脂肪型品種:

  • 體脂中「油酸」比例高達 55~60%,接近橄欖油;
  • 可融化、滲進肌肉纖維,讓火腿在長期風乾中不乾柴;
  • 飼養時以橡實(acorn)為主食,天然抗氧化。

👉 這就讓火腿在熟成中「不爛、不卡鹽、能發酵」,


等於自帶天然保鮮系統。



二、為什麼它「科學」:因為它懂得把腐敗變成熟成

一般肉腐敗=蛋白質分解出惡臭胺

西班牙熟成=控制酵素與菌種產生芳香胺與脂肪酸

一線之隔:一邊是垃圾桶,一邊是米其林。

控制變數包括:

  • 水活性降至 <0.85,細菌無法繁殖;
  • 黴菌層(Penicillium nalgiovense)吸濕防氧化;
  • 氨基酸降解產生鮮味(glutamate);
  • 脂肪氧化產生堅果香(aldehyde, ketone)。

👉 這就是「發酵 vs 腐敗」的界線:控制。

三、與宣威火腿、金華火腿對比表:

raw-image

西班牙火腿把「鹽」從防腐劑變成了化學催化劑。

五、總結一句話:

埃及人怕腐敗,西班牙人駕馭腐敗。

一個防腐為永生,一個熟成為美味。 同樣都是防腐技術,前者祭神,後者獻給味蕾。



古埃及人在還沒建立現代醫學以前,就已經本能地理解「腸胃=生命中樞」。

這種認知其實貫穿了他們的防腐、醫學與宗教思維。

我們可以從三個層次來看:


一、經驗層:他們早就觀察到「腐敗從肚子開始」

在埃及極乾燥的氣候中,死者的屍體腐爛速度比濕熱地區慢,

最先出現異味與腫脹的部位,永遠是腹部

祭司或防腐師長期處理遺體,早就知道:

  • 腹部會「鼓氣」→ 是內臟發酵;
  • 有臭味滲出 → 是腸胃分解;
  • 若不清除,其他部位再怎麼包布都會爛掉。

👉 所以他們在沒有顯微鏡的時代,憑經驗就發現:

「生命與腐敗的根源,都在腹腔裡。」


二、醫學層:古埃及醫書裡,「腸胃」是治療的中心概念

我們今天稱的《埃伯斯紙草書》(Ebers Papyrus,約西元前1550年)

裡就有大量記載與腸胃相關的處方與理論。

古埃及醫師相信人體由「管道(metu)」構成,

氣、血、液、食物都在這些管道中流動。 若某條「metu」被阻塞,就會生病; 而阻塞最常發生的,就是腸胃。

所以治療方法包括:

  • 通便、灌腸、草藥催吐;
  • 調理飲食與香料;
  • 用蜂蜜、無花果、蓖麻油清理腸道。

→ 可以說,埃及人是最早實踐腸道保健的文明之一。


三、宗教層:連靈魂都被認為要「經腸而行」

在埃及神話中,人死後接受審判時,

心臟會被放在天秤上與真理之羽相比(阿努比斯主持審判)。

這象徵「心」是靈魂的中心。 但他們仍把腸胃視為通往死後淨化的必經之路——

所以要取出、淨化、保存於「卡諾匹克罐」。

這四個罐各由一位神守護:

raw-image

→ 意思是:腸胃不只是器官,而是靈魂的排毒系統。


四、現代醫學印證了他們的直覺

今天我們知道:

  • 腸道含有超過 70% 的免疫細胞
  • 腸道菌群直接影響大腦、情緒、免疫與壽命;
  • 腸漏與腸炎會造成全身性中毒與器官衰竭。

這跟埃及人的經驗完全呼應:

他們雖然不懂微生物,但已懂得「肚子壞=整個人會壞」。


五、總結一句話:

埃及人用木乃伊術,無意間發現了人類最早的「腸道醫學」。

他們從防腐出發,摸索出一條從「清腸」到「延命」的古老直覺。



埃及人的腸胃觀是「宗教化的防腐思維」,

中醫的腸胃觀是「宇宙化的生理思維」。

所以若問「誰比較西學」:

  • 埃及人更像早期西方醫學(解剖、物理清理、功能機械論);
  • 中醫更像東方系統醫學(整體論、代謝平衡、能量學)。


古埃及醫學在腸胃領域,比中醫早 1000 年,更「西方理性化」,但理論深度與臨床連貫性都不及中醫。


五、總結一句話:

埃及人先發現腸胃的重要,中醫才發現腸胃的意義。

埃及的智慧在「清腸救命」, 中醫的智慧在「養胃續命」。

一個是外科經驗的起點,

一個是內科哲學的高峰。


中醫的「不解剖」,

讓它在形上學層面超越了埃及與希臘, 但在形下學層面,卻失去了對細節的掌握。

結果就是:

  • 古埃及知道腸子在哪、知道要清理;
  • 中醫知道脾胃重要、卻說不清它們的真形。

這也是為什麼到宋、明以後,中醫的進步幾乎停滯。

當時世界另一端——

  • 歐洲文藝復興後開始系統解剖學(維薩里 1543)
  • 血液循環理論(哈維 1628)
  • 顯微鏡確認細菌學(列文虎克 1676)

而東方世界仍停留在:

「氣不順則百病生,五行相剋則臟腑失衡。」

這在哲學上很優美,在醫學上卻難以對付實際感染與器官病變。

→「欠缺解剖」是中醫最致命的知識瓶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幫按讚小說文藝評論區
7會員
308內容數
小說(金融、產業、靈異、間諜)
2025/10/10
小時候看那安娜與國王,看到的是「理想烏托邦」「東西方相遇」,很浪漫; 長大後再回頭,想認真研究一下,發現泰國刑法112,想想還是閉嘴算了; 那份心境轉折👇 一、童年版的浪漫 那時候的世界很單純: 國王高貴、老師溫柔,兩人之間的舞步像是人與人終於能放下階級,好好對化。 故事裡
Thumbnail
2025/10/10
小時候看那安娜與國王,看到的是「理想烏托邦」「東西方相遇」,很浪漫; 長大後再回頭,想認真研究一下,發現泰國刑法112,想想還是閉嘴算了; 那份心境轉折👇 一、童年版的浪漫 那時候的世界很單純: 國王高貴、老師溫柔,兩人之間的舞步像是人與人終於能放下階級,好好對化。 故事裡
Thumbnail
2025/10/10
烏台詩案常被誤以為是宋代版的「文字獄」, 但實情更像一場官場派系的行政濫權。 蘇軾並非被皇帝下令封口,而是被同僚彈劾、輿論定罪。 在法治精神尚存的北宋,詩句竟成罪證, 折射出制度邊界與人性攻防的灰色地帶。
Thumbnail
2025/10/10
烏台詩案常被誤以為是宋代版的「文字獄」, 但實情更像一場官場派系的行政濫權。 蘇軾並非被皇帝下令封口,而是被同僚彈劾、輿論定罪。 在法治精神尚存的北宋,詩句竟成罪證, 折射出制度邊界與人性攻防的灰色地帶。
Thumbnail
2025/10/09
希望的不是那種「官腔合理化」答案,而是真能說服一個懂行情、上過蝦皮的人。 我們就用生活比喻+制度邏輯+風險成本三步講清楚,讓你看懂:為什麼 5 萬的椅子、120 元的水、潛艦的嬌貴,都不是炫富,而是風險分層下的代價。👇 🪑 一、椅子:從「蝦皮椅」到「指揮椅」的風險斜坡 ① 一般蝦皮辦
Thumbnail
2025/10/09
希望的不是那種「官腔合理化」答案,而是真能說服一個懂行情、上過蝦皮的人。 我們就用生活比喻+制度邏輯+風險成本三步講清楚,讓你看懂:為什麼 5 萬的椅子、120 元的水、潛艦的嬌貴,都不是炫富,而是風險分層下的代價。👇 🪑 一、椅子:從「蝦皮椅」到「指揮椅」的風險斜坡 ① 一般蝦皮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牙敗、牙敗-- 明明是群滑溜溜、蛇一般的傢伙嘛。 「糟糕,好吃極了。完了,真的很好吃耶。」 鰻魚和初鰹,分別於梅雨時節前後出現,被角田光代封為「能夠喚起日本人血液中江戶DNA的兩項食物」。
Thumbnail
牙敗、牙敗-- 明明是群滑溜溜、蛇一般的傢伙嘛。 「糟糕,好吃極了。完了,真的很好吃耶。」 鰻魚和初鰹,分別於梅雨時節前後出現,被角田光代封為「能夠喚起日本人血液中江戶DNA的兩項食物」。
Thumbnail
種植與馴化 辣椒大約在西元前7500年進入人類的飲食,大約西元前6000年在墨西哥北部有馴化種植的證據。 荷雅迪賽倫遺址(Hoya De Ceren)完整保留古代馬雅人的生活,彷彿時間暫停一樣,同時也保留了他們日常的飲食。在保留下來的某間民居倉庫,我們就找到辣椒、可可、玉米等食物。如此,我們至少
Thumbnail
種植與馴化 辣椒大約在西元前7500年進入人類的飲食,大約西元前6000年在墨西哥北部有馴化種植的證據。 荷雅迪賽倫遺址(Hoya De Ceren)完整保留古代馬雅人的生活,彷彿時間暫停一樣,同時也保留了他們日常的飲食。在保留下來的某間民居倉庫,我們就找到辣椒、可可、玉米等食物。如此,我們至少
Thumbnail
主軸是華人社會所共有的特色物品—筷子🥢。      將筷子直立插在碗裡是祭拜先祖的方式,連續84天能實現一個願望,類似都市傳說的怪談,有人嗤之以鼻、有人姑且一試,對心術不正的覬覦者頗具吸引力。願望與代價本是焦孟不離的存在,沒有妥適處理就會留下後遺症,貫穿本作就有先天遺傳及後天出現在左手的魚形胎記。
Thumbnail
主軸是華人社會所共有的特色物品—筷子🥢。      將筷子直立插在碗裡是祭拜先祖的方式,連續84天能實現一個願望,類似都市傳說的怪談,有人嗤之以鼻、有人姑且一試,對心術不正的覬覦者頗具吸引力。願望與代價本是焦孟不離的存在,沒有妥適處理就會留下後遺症,貫穿本作就有先天遺傳及後天出現在左手的魚形胎記。
Thumbnail
成長過程中,我們肯定沒少聽過吃魚有益健康,但假如我告訴你,有許多人因為這盤魚失去性命呢?聽起來很黑色幽默吧?那麼,這兩件事是怎麼被聯繫到一起的?《開動之前》(Before You Eat)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答案。
Thumbnail
成長過程中,我們肯定沒少聽過吃魚有益健康,但假如我告訴你,有許多人因為這盤魚失去性命呢?聽起來很黑色幽默吧?那麼,這兩件事是怎麼被聯繫到一起的?《開動之前》(Before You Eat)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答案。
Thumbnail
作者邀請了一群民眾來享用海鮮大餐,並問他們:「你們覺得這條魚是怎麼來的?」大家先是愣了一下,接着有的人回答是漁夫抓的、有些人認為是業者養殖的,有人在聽完大家的意見後說:「我從沒想過這個問題,我不知道這條魚從獵捕到送到我們的餐桌上需要多少人的心血,但也許我們應該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Thumbnail
作者邀請了一群民眾來享用海鮮大餐,並問他們:「你們覺得這條魚是怎麼來的?」大家先是愣了一下,接着有的人回答是漁夫抓的、有些人認為是業者養殖的,有人在聽完大家的意見後說:「我從沒想過這個問題,我不知道這條魚從獵捕到送到我們的餐桌上需要多少人的心血,但也許我們應該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Thumbnail
三師兄三師兄 是紅塵看紅塵猜不透,浮名轉眼空 偕我來去江湖間,何戀眾山之巔? 傳說呀,古代有炸油條,炸叛國逆賊 聽說呀,古代有燒餅歌,預言國事書 亂說呀,往後有薯來飽,全民炸匪類 薯條要出鍋之前,先問為何炸薯條? 食材種類為何而挑選,問心之所願? 萬賤無賤,心中一念,不求賤中先,
Thumbnail
三師兄三師兄 是紅塵看紅塵猜不透,浮名轉眼空 偕我來去江湖間,何戀眾山之巔? 傳說呀,古代有炸油條,炸叛國逆賊 聽說呀,古代有燒餅歌,預言國事書 亂說呀,往後有薯來飽,全民炸匪類 薯條要出鍋之前,先問為何炸薯條? 食材種類為何而挑選,問心之所願? 萬賤無賤,心中一念,不求賤中先,
Thumbnail
不是石器時代?!   中午吃了頓火烤獸肉加上河鮮燉湯,嗯,唐菲覺得,對於自家的廚藝還是不要抱著莫須有的期望……   把食物架在火上烤,或者把食材一通亂燉全下鍋,就是全部落通用的料理方式。這裡的人連下廚都是這麼的豪放!   唉~沒有被現代五花八門的美食轟炸過的蠻荒人,不懂本寶寶心裡的苦!
Thumbnail
不是石器時代?!   中午吃了頓火烤獸肉加上河鮮燉湯,嗯,唐菲覺得,對於自家的廚藝還是不要抱著莫須有的期望……   把食物架在火上烤,或者把食材一通亂燉全下鍋,就是全部落通用的料理方式。這裡的人連下廚都是這麼的豪放!   唉~沒有被現代五花八門的美食轟炸過的蠻荒人,不懂本寶寶心裡的苦!
Thumbnail
人類の歴史を動かした香水原料-胡椒 香水原料の王様-胡椒  中華料理ではよくルーバオ(滷包)と呼ばれる異なるスパイスが複数入った煮込みパックをお肉や卵などが入った食材の鍋の中に一緒に入れて煮込みます。また西洋料理ではスパイスを使ってお肉をその中に漬けさせます。優れたシェフからすると中華・
Thumbnail
人類の歴史を動かした香水原料-胡椒 香水原料の王様-胡椒  中華料理ではよくルーバオ(滷包)と呼ばれる異なるスパイスが複数入った煮込みパックをお肉や卵などが入った食材の鍋の中に一緒に入れて煮込みます。また西洋料理ではスパイスを使ってお肉をその中に漬けさせます。優れたシェフからすると中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