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新任黨主席鄭麗文,最近傳出可能前往中國,引發台灣政壇與輿論的高度關注。這不只是單一政治人物的行程問題,而是一個關於「交流與主權」、「風險與信任」的老問題再度被攤開檢視。鄭麗文該不該去中國?這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她個人的政治立場,而在於這趟旅程是否有助於台灣利益,抑或反而削弱了我們在國際舞台的立場。

一、政治人物赴中,是「交流」還是「投名狀」?
鄭麗文一向以鷹派論述著稱,她強調兩岸應該「務實交流」,反對「意識形態對抗」。她此次若以「民間交流」為名赴中,看似無傷大雅,然而在北京眼中,凡是台灣具知名度的政治人物,其「政治象徵意義」往往遠大於交流本身。
北京近年操作「統戰交流」,常以論壇、研討會、座談等形式包裝政治訊息。若台灣政治人物在會場上僅僅「點頭」、「致詞」,這些畫面就可能被中國官媒用來宣傳「台灣人士支持兩岸統一」、「認同一中框架」。這種「被利用」的風險,並非杞人憂天。過去已有多名台灣地方首長或民代的發言被「剪輯誤導」,造成國內輿論風暴。因此,問題不在於「能不能去」,而在於「去了要說什麼」、「要不要被利用」。在兩岸政治氛圍極為緊張的此刻,每一句話、每一張合照,都可能成為政治武器。
二、兩岸交流的必要與界線
支持者認為,兩岸交流不應停擺,特別在蔡英文與賴清德政府的對中政策偏向防衛與警戒之際,民間若能保持對話,或許能維持一定程度的溫度與安全閥。鄭麗文若能以此為出發點,清楚界定自己的立場與任務,或可視為「民間外交」的一部分。
然而,交流不等於妥協。從過去經驗來看,中方的論壇議程通常高度設計化,發言順序、主題甚至用詞都有政治暗示。若台灣代表缺乏警覺與準備,就容易陷入對方設定的「政治敘事陷阱」。
真正有意義的交流,應該建立在「平等尊重」與「透明公開」的基礎上,而不是讓對方拿來做內宣素材。若鄭麗文此行能堅定地表達台灣的民主立場、人民選擇與自我意識,那麼即使赴中,也不失為一種勇氣;但若只是模糊語言、避免敏感議題,最後被對岸包裝成「兩岸一家親」的象徵,那就成了政治上的失分。
三、民意的敏感與政治的現實
不可否認,台灣社會對政治人物赴中極為敏感。這不僅是因為中國的軍機繞台與外交打壓,更因為人們擔心「利益輸送」或「被統戰」。在選舉政治高度對立的氛圍下,任何赴中的舉動都可能被放大檢視。
鄭麗文早年在藍綠之間游移,從民進黨發言人轉為國民黨立委,政治路線幾經轉折。她若此時赴中,外界難免聯想她意圖塑造「兩岸橋樑」形象,甚至可能為未來的政治布局鋪路。政治人物有權選擇自己的路,但也必須承擔輿論風險與歷史責任。
如今的台灣民意傾向於「維持現狀」,對任何「過於親中」的行為自然敏感。鄭麗文若忽視這股社會氛圍,只強調個人理念,恐怕難以獲得廣泛理解。
四、結語:交流需要智慧,更需要底線
政治觀察的角度看,鄭麗文「該不該去中國」並沒有絕對答案。若她能以台灣民主代表的姿態赴中,清楚說出「兩岸和平應建立在尊重彼此制度差異與人民選擇」的立場,那她的行動可被視為勇敢;但若此行只成為中國對外統戰的一環,那將是台灣輿論的另一場失望。
兩岸關係並非黑白分明,而是灰色地帶的拉鋸。台灣需要懂得與中國對話的人,但更需要懂得「何時說不」的人。
鄭麗文若真心相信交流能化解敵意,那就請她更明白:真正的交流,不是誰向誰低頭,而是在風險中守住自我。唯有如此,她的「赴中之行」才有意義,也才不會被歷史誤讀為另一場政治秀。

























